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曾经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老物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珍贵的历史遗迹。
自行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奢侈品。那放在自行车大梁上的驮孩子用的小工具,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在没有自行车的日子里,母亲们抱着孩子连跑带颠地上下班,满是辛酸。而当家里有了自行车,这个小小的 “儿童座椅” 便成了孩子们的专属宝座。坐在上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路边的风景,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
手表,在六七十年代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物品。那时候,买块手表可不是随便就能买的,要凭票才能购买。价格贵不说,还很难买到。一块上海牌 19 钻的手表,125 元的价格,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但拥有一块手表,就如同拥有了时间的主宰权。人们小心翼翼地佩戴着手表,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如今,手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配饰,各种品牌、各种款式让人眼花缭乱。但那个年代的手表,却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火柴,是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合川蜡梗火柴背面的十六个字:“蜡梗火柴,抗风力强,不用木柴,保护森林!” 让人印象深刻。河北泊头火柴、山西平遥火柴等,都是国内著名的火柴厂。那小小的火花,不仅是一种点火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如今,打火机、电子点火器等新型点火工具已经取代了火柴,但那些曾经的火花,却依然在人们的心中闪耀。
马套包子,也就是套萌子,在农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驴、骡拉用时,套在脖子上,防止硌伤。它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农具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它们所代表的勤劳和智慧,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茓子,又称折子,是用篾条编成的用于囤积粮食的工具。宽约 5 到 60 公分,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可以围到 2 到 3 米高,直径可达数米,能够囤积数百或上千斤东西。在那个没有现代化仓储设备的年代,茓子是农民们储存粮食的重要保障。用高粱杆外皮编制而成的茓子,经过浸泡、压扁、去除内瓤等工序,变得坚固耐用。如今,虽然有了更加先进的仓储设施,但茓子所代表的传统农业文化,却依然值得我们传承。
扇车,也叫风车,是一种专门吹走粮食外壳的传统农具。收回来的稻谷晒干后,用扇车风一下,杂草灰尘全吹走,就剩下金灿灿的稻谷了。它的工作原理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在那个年代,扇车是农民们丰收的好帮手。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扇车已经很少见了,但它所代表的传统农业智慧,却依然让人赞叹不已。
簸箕,也是吹走粮食外壳的传统农具之一。在农村,有的人家还会用到它。虽然它的功能不如扇车强大,但却非常方便实用。用簸箕轻轻一扬,麦糠、稻糖等杂质就被分离出来,留下干净的粮食。如今,虽然有了更加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但簸箕所代表的传统农业生活方式,却依然让人怀念。
蚕泊,是让吐丝的蚕爬上去结茧的工具。五六条合拼一张,等结满茧后几十张放在温室内用木炭烤烤,然后一个个剥出来卖给外贸公司赚外币。烤过的茧里面的蚕蛹香香脆脆,是小时候的美味回忆。在那个年代,养蚕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副业,蚕泊则是养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蚕业已经逐渐衰落,但蚕泊所代表的农村副业文化,却依然值得我们回忆。
麦叉子,是麦子收割后农村妇女用它梳理麦杆的工具。去掉麦叶和杂乱的麦杆,然后用手摔掉麦粒,去掉下部的麦杆,留上部的麦杆用来编麦杆鞭子,麦杆鞭子可加工草帽和工艺品,当时是外贸收购出口国外。在那个年代,麦叉子不仅是一种农具,更是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具。如今,虽然有了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手工艺品制作技术,但麦叉子所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却依然让人敬佩。
火镰,是连接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取火工具。它的原理是用硬度较高的高碳钢和硬度较高的石头瞬时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绒,变成火源。在那个没有打火机和火柴的年代,火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火绒不是棉花,而是一种灰不拉几的带纤维状的东西,搓火绒是个技术含量挺高的活。用火镰取火,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如今,火镰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和人类的智慧,却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泥屐,是下雨出行时绑在脚上走路用的工具,以防泥泞把鞋子弄脏。它有着 2000 多年的历史,后来传到日本以后将其稍作改动一直在用,就是他们现在的 “木屐”。在那个年代,农村很穷,买不起胶鞋,能穿个泥屐就很了不起了。大部分泥屐都是自己做的,体现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如今,虽然有了各种各样的雨鞋和防水鞋,但泥屐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却依然让人怀念。
木钻,是做木工钻孔用的工具。在那个年代,木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艺。二叔会木工,家里有木钻、刨子和锯子等工具。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却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家具和木制品。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木工工具也越来越先进,但木钻所代表的传统木工技艺,却依然值得我们传承。
劁猪刀子,在 60 年代是生产队和社员们每家都需要的工具。劁猪是一项技术活,在那个年代里是属于挣钱的好技能,养活一家子绰绰有余。如今,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劁猪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所取代,但劁猪刀子所代表的农村传统养殖文化,却依然值得我们回忆。
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但它们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们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珍惜这些老物件,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