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4年距离德国人离开青岛,已过去110年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间不长,前后总共也就不到20年,不过留下的文化遗产足够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这个名副其实小渔村后来的城市发展基调和审美气质。
2016年《青岛日报》曾对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大事进行了罗列,现摘录如下:

1897年
日清战争清帝国一败涂地后,列强对清帝国的势力瓜分加剧,崛起中的德意志帝国,急于在东北亚获得一个能够长期驻军的海军基地,从而使得德国能在列强盘踞的中国得到实在的利益。

图片

为此,德国很快派出德国工程师,勘探清帝国的漫长海岸线,最终选中了天然良港胶州湾。

图片

相比上海,被德国占据之前的青岛是名副其实的小渔村
此时的青岛还只是一个有驻军的渔村,不过慧眼识珠的德国人,自然要抢在其他列强之前占据此地,捷足先登。

图片

德国人占领清帝国在青岛的治理机构
1897年11月14日早晨7时,德军700余人以借地操练为名上岸,迅速占领各山头要点后,向清军发出照会,限下午3时以前退出女姑口及崂山以外。清军守将章高元于限定时间内退兵至四方村。
11月15日,清帝国电示章高元,令其“度其情势,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至衅自我开”。
12月17日,章高元奉令完全撤离青岛,退守烟台。
1898年
1月22日,德军进入即墨县城,拆即墨文庙内塑像。4月22号,即墨举人黄象毂联合山东举人103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告发德兵毁即墨文庙圣像事。
3月6日,清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租胶州湾99年,获准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并在铁路沿线30里享有开矿权;山东开办各项事业德国具有优先权。

图片

德国人在清帝国兵营上耀武扬威
4月16日,德国在胶澳设管理机构——胶澳总督府,海军大校罗绅达任胶澳总督。
9月2日,胶澳总督公布《置买田地章程》,规定由胶澳行政当局垄断土地买卖。胶澳总督发布租借地税收法令。10月3日  德国胶澳总督府首次公开拍卖土地。

图片

胶州湾租借地范围
10月,城市排水管道开始铺设,前海一带开建12条雨水暗渠。
同年,德国辟青岛港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

图片

德国人规划的青岛市中心
1899年
1月1日,胶澳总督颁布《青岛地税章程》,开始征收地税。
4月17日,德意志帝国与清帝国签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在青岛设立海关——胶海关。
9月9日,胶济铁路动工兴建。

图片

德国人修造的胶济铁路
10月12日,德国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
1900年
6月14日,胶澳总督公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章程规定:青岛附近作为市区内界分为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区;每区由总督派一人充任区长,区内设“粮约”、“董事”等职,各区由“专办中华事宜辅司”管理。青岛内也一分为二。
1900年6月,德国在胶澳租借地内设立巡捕局,统辖各处巡捕房等,并发布《青岛地区巡捕章程》,由德国警察、海军部队等执行巡逻任务。

图片

德国人训练的山东巡捕
同年,胶澳总督府在常州路建成监狱,专门羁押被判徒刑或受拘禁处罚的欧洲籍人犯,由租界帝国法院管理,时称“欧人监狱”。
1901年
2月,《胶州报》创刊,创办人为朱淇。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社址初在斐尔街(今中山路南端),1903年5月迁至胶州路。

图片

1901年建成的青岛火车站
同年,德国人修建汇泉海水浴场(现第一海水浴场),禁止山东人入内。青岛火车站建成。汽车输入青岛。
1902年
9月,德国胶澳总督府公布青岛首次人口统计结果,青岛市区除驻军外,计有欧洲人688人,华人14905人。
12月,山东巡抚周馥访问青岛,考察青岛港、胶济铁路及礼贤书院等,是为山东巡抚访问青岛之始。

图片

德国人修造的乡村医院

图片

初步建成的青岛德国人居住区和疗养院
同年,德国在崂山柳树台兴建墨克伦堡疗养院,1904年建成,并辟为疗养避暑胜地,是崂山现代旅游的标志性建筑。
1903年
3月,德国人霍士谦及昆祚在小鲍岛创立德华书院。
8月15日,英德商人联合在青岛开办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厂址位于登州路。

图片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10月1日,经西伯利来连接胶澳与德国的邮路开通。同月,青岛建成电灯厂。

图片

青岛灯泡厂
同年,台东镇至柳树台的公路开工,翌年修通,全长30.3公里。此路系山东省第一条公路。
同年,俾斯麦兵营开建。中国接收青岛后,该兵营改办私立青岛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校址。
1904年
4月1日,城市供水管理规条出台,实行用水收费。
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干线全长395.2公里,支线长45.7公里,建筑费用5290万马克。

图片

老山东在铁路上看西洋镜
同年,位于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畔的海滨旅馆落成,是青岛最早的假日型旅馆。1912年孙中山访问青岛时曾下榻于此。
1905年
10月12日,青岛港建成亚洲最大的浮船坞下水,该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配有能举150吨并送往12米以外的、当时为东亚最大的起重机。

图片

青岛也能造大船啦
11月28日,中德签订《胶高撤兵善后条款》,驻胶州、高密德军撤回青岛,所有兵房由山东以40万银元赎回,由中国警察负责保护胶济铁路。

图片

1905年,初成规模的青岛主要街道——弗里德里希亲王大街
同年,胶澳当局对鸦片实行高税专卖,将胶澳的鸦片输入售出权交与华商刘子山专办,刘子山在北京路开设“立升官膏局”,公开贩卖鸦片。
1906年
1月,胶澳总督办公楼建成。总督府由老衙门迁此办公。
1904年,德商在今市南区观城路兴建总督府屠宰场,1906年建成。解放后为肠衣广。

图片

青岛屠宰场旧址
同年,《德华日报》创刊,是胶澳总督府官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1907年
6月15日,德华银行在青岛发行纸币。至1913年发行量达2415025元。
同年,青岛首条汽车客运线——市区到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线开通。
同年,位于信号山麓的总督官邸竣工。

图片

巍峨的总督府

图片

趾高气昂的总督全家和山东仆人(左下角)

1908年
1月,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干在青岛成立震旦公学,聘请商震、陶成章等同盟会员任教,向学生传播“驱逐鞑虏”的革命思想。
童年,市政当局建立了青岛的气象组织,正式开始气象观测。1908年后逐步增设了地震仪、电磁仪、赤道仪、子午仪等设备,业务范围逐步扩大。

图片

青岛信号山气象台
同年,英国人艾克福尔得创立高尔夫球会,球会初设于汇泉跑马场内,1933年迁至湛山村西,艾克福尔得任会长。
1909年
1908年,清政府和德国政府协议联合创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亦称德华大学,1909年10月25日正式开学,地址在今朝城路。学校分为初级部、高级部,学科包括文、理、农、医等,是青岛地区最早的高等学校。

图片

德华大学旧影
该学堂共设4系:工科、医科、法政科和农林科。在李村设立实习地(今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引进200多种果树品种及多种林木和蔬菜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并专门建造了一个旋转式玻璃温室,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图片

学生上课情景
1910年

图片

经过十余年建设,繁荣的青岛
8月18日,胶澳总督公布《撤销中华商务公局告示》和《公举参议督署中华董事告示》,宣布撤销中华商务公局,总督府参事会中国会员改为举派4人充任总督府信任,以协议华人事务。4位信任中,齐燕会馆2人,三江、广东会馆各1人。
1908~1910年,德胶澳总督府在今江苏路兴建基督教堂,初称德国礼拜堂,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设计。

图片

青岛教堂内景

9月19日 德国邮船始航青岛。
1911年

图片

1911年,德国在青岛修造的天主教女子学校

图片

青岛天主教女子学堂的学员

5月12日,胶澳总督颁布法令,于本年12月底以前裁撤德境所开烟馆。禁止在德人居住区买卖毒品。并设立查烟官,办理毒品吸食执照,收取每月一元的执照费,禁止25岁以下的人吸食毒品。
7月24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与山东矿务公司就订立收回山东铁路矿权合同达成协议,划定公司专办矿界,以限制德人沿铁路30里的开矿权。后德国借口国体改革推延签字,1913年才正式签字。
9月,英文《泰晤士报》在青岛发行,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
1912年
1月9日,青岛观象台举行落成典礼。
同月,青岛不远处的即墨革命党人举事,组织军政府,青岛德军派兵胁迫民军撤离。
9月28日,孙中山由济南抵青。其间,在青岛同乡会组织的欢迎大会上讲了修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在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发表演说。10月1日,赴崂山郊游,当晚乘轮赴上海。

图片

孙文在青岛
10月 德国弗里德里希亲王来到青岛,检阅青岛德军。
12月4日,胶澳总督公布《改换门牌示》,规定街道楼房门牌编号,凡南北街由南至北排列,凡东西街由东至西排列,一面为单数,一面为双数。
1913年
5月,日本舰队在青岛停泊,伺机勘测地形,打探情报。
8月,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周学熙到青岛,筹办华新实业公司,购买“德华缫丝厂”改建华新纱厂,取名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工厂,是山东省机器纺织业筹办之先驱。
1914年
1月15日,胶澳总督公布《更订华人准住西人界内章程》,规定经批准,中国人可在青岛区居住。德人原规定欧人居青岛区,其后中国人移住青岛区者日众,至此才议决废除此限制。
8月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胶澳商业停顿。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日本海军于27日封锁胶州湾;9月2日,日军第18独立师团在山东龙口登陆,并于13日抵胶州。

图片

日军登陆崂山湾

图片

德军抵抗日寇
9月3日,中国政府宣布在日德战争中保持中立,后与日本约定潍县以东为特别行军区,以西为中立区,日军不得侵越。但日军无视北洋立场,仍西进济南。

图片

德军在青岛的炮台
10月31日 日英联军向青岛德军发起总攻。
11月7日,青岛德军抵抗不支,最终选择投降,青岛为日军占领,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就此落下帷幕。

回顾德国对青岛短短17年的统治,可以发现其时间虽然短暂,但影响非常深远。

图片

图片

德国留下的文化和物质遗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遗产,统治青岛期间,德国人认真的讲此地当作东方的模范都市进行规划和建造,短短十余年期间,就建造了港口,造船厂、火车站、大学和各种工厂、军营、医院、法院、几所学校、教堂、邮局、电厂、银行和总督府大楼。这些建筑在如今成为青岛除海滩之外最大的吸引亮点,塑造了有别于华北绝大多数城市的西洋气质,后续二三十年代青岛的城市风貌也是沿着这个风格继续发展的。
二是交通方面,德国将青岛营造成了一个华北地区的海运和铁路中心。以铁路方面,德国修造了胶济铁路,让本来偏居一隅的青岛和省会济南通过当时最先进的铁路连接在一道,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物流发展。海运方面,由于德国着重营建青岛港口,使得此地很快吸引了东北亚海域的商船停靠和进行贸易, 到1920年代,青岛已经成为山东最大的港口,在华北地区的吞吐量也是首屈一指。
三是文化方面,作为德意志帝国在远东唯一的非租界殖民地(另一处在天津),德国极其重视在青岛进行文化影响力的扩张(按照此岸的讲法,也可以叫文化渗透,具体如何判断,见仁见智)。十余年间,在青岛建立了二十多所小学、十所教会背景的中学,四所职业教育学堂和一所大学,西方教育的引入,很快让青岛成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近代教育中心,客观上较快提高了青岛地区居民的人口素质。
四是饮食方面,最大的影响当然要数啤酒。1903年,德国日耳曼啤酒公司与英国、日本商人合资,一同创办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之后十几年逐渐发展,成为后来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如今青岛因为啤酒节而出名,青岛啤酒成为此岸最有名的啤酒品牌,都属于当年德意志人无心插柳的蝴蝶效应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