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我们带着上帝视角看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都会得出几乎一样的结论,那就是:遵义会议是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因为,这个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指挥地位。

但,毛泽东指挥地位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着肉眼可见的博弈。

其中,王稼祥的表现,被很多人认可,包括毛泽东自己,毛泽东曾多次说:遵义会议中,王稼祥投出了关键一票!

遵义会议的博弈到底如何?

王稼祥到底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1、“两阵营”的形成,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的处境


要说红军的建立和发展,两个人非常重要,一个就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朱德。

这两人在红军中的威信非常之高。

但是,从组织情况来看,中国共产党被共产国际组织深深影响,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是共产国际的分支。

有了这个前提,那些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们,无论是中国出去留苏的,还是外国派过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往往要占据主要的领导岗位。

至于有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些人丝毫不考虑,这也为后来的红军损失埋下了伏笔。

1931年一月,王明成为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指定的中共中央的负责人。

王明“一朝权到手,就把令来行”,先是安排了项英担任中央苏区的书记职位(本来是有周恩来担任,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工作,无法脱身),后来又安排了新的“三人团”,成员是: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

这三个人都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

这第一拨的三人团到了后,根据王明的指示,对项英各种排挤。

不久后,项英被免职,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苏区的临时书记,还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

此时,毛泽东可谓是大权在手。

但是,很快王明就后悔了,因为毛泽东过于优秀,而且很有一套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战术,威信也随着判断的准确和指挥得当,变得越来越高。

这不是王明想要的。

1931年10月,王明到苏联工作,兼任中共中央代表团的团长,也管美洲的共产组织的一部分工作。

走之前,王明挑定了自己的代理人,有24岁的博古担任中共的总负责。

同年11月,已经下到苏区的三人团成员(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在赣南搞了一个“批判会议”,批判的就是毛泽东。

批判内容有三点:

一说毛泽东的思想狭隘,全靠经验。

二说毛泽东的“富农路线”不合适,毛泽东认为打土豪分田地,要人人平等,均分。而王明的传话筒们认为,富农和地主要赶尽杀绝,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三说,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是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保守主义,是“游击主义”。

这样的批评,简直就是稚嫩到家了。

根据指示,毛泽东的书记、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等职务,都取消了。后来,在周恩来的据理力争下,毛泽东红一方面的总政委职位算是恢复了。

赣南会议后的那段岁月,确实是毛泽东的至暗时刻。

1932年的5月,王明对毛泽东的批评又来了,认为毛泽东主张的“不要硬碰硬”、“诱敌深入”的游击主义要不得,要和敌人勇敢对垒,要敢“先发制人”。

而毛泽东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战术,要生存,再求发展,要避免冒险主义。

1932年的10月,发生了著名的“宁都会议”,这又是一次王明势力对毛泽东思想的批判。

最后的结果是,毛泽东被迫去养病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也再次被撸掉了。

此时的王稼祥、任弼时等人和毛泽东接触了一年多,被毛泽东的领导魅力和军事思想深深折服,思想开始转变,为毛泽东说好话。

但无济于事。

1932年的12月,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虽无职务,也没有参与战争的直接指挥,但朱德和周恩来等人采取的是毛泽东以前的战术,因此,战况相当不错。

1933年初,王明的代理人博古、李德来了苏区,跟着来的还有张闻天(洛甫)。

博古年轻,没有指挥经验,所以,在军事上比较依赖德国人李德。而李德,不了解实情,完全以“苏联攻取大城市的模式”为参照。

战争不是躲在办公室,一份地图,几个电话就能决定的。

李德等人认为可以。

于是,在1933年的九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中,改曾经的游击战为阵地战,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注定这是一场要失败的战争,毕竟,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打对攻战,红军哪里有胜算?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了。

这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很多人都发现了问题,那就是:毛泽东提倡的战术更为实用。

就此,红军迫不得已开始长征。

此时,红军最高三人团是:博古、李德、周恩来。这三人决定所有的大事。

长征早期,红军的机关和直属队伍分成了两个纵队,第一纵队就是“红星纵队”,这就是“中央纵队”。

而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就在第一纵队里。

因为王稼祥有伤,毛泽东有疟疾病,两人都在担架队。张闻天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李德、博古失望,于是,也和担架队在一起。

就此,这三人日夜交流,相谈甚欢,王稼祥和张闻天越来越敬佩毛泽东。

这份友情,这份志向相投,会影响很多。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总之,红军内的两阵营已经形成,一个是支持王明、博古这一派的,另一个是支持毛泽东等人的,包括明着的,和私下的。

博弈开始了。


2、遵义会议,三个人率先发起了“进攻”


第五次反围剿不是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利的终点。

1934年11月底的湘江战役,彻底放大了李德和博古的指挥水平,红军过了个湘江,人数减员超过一半,从起初长征开始前的8万多人,减员到了三万多人。

革命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阶段了,如此折腾下去,红军可能会消失在华夏大地上。

因此,在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最为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议的召开颇有意思,是张闻天和王稼祥多次建议,周恩来也多次向博古做工作,才决定召开的“遵义会议”。

会议的议题,就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中的湘江血战,并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参会者当时有20人。

博古主持,并先开始发言,他主要就是摆出各种客观条件,声明军事指挥存在着错误,但党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言下之意,就是王明那一套没有错,他博古也没有错。

不得不说,博古的口才还是不错的,洋洋洒洒说了一个多小时。

接下来,周恩来作为“最高三人团”之一,谈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把很多责任归到了自己头上。

两个人的发言,一个找客观理由,一个主动承担,姿态高低,立下可判。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了大家热烈的肯定和欢迎。

接下来,博古让大家讨论一下。

张闻天马上站了起来,拿着准备好的提纲,上来就开门见山:我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张闻天侃侃而谈,指出博古、李德的错误在哪里。

最后,张闻天说了一个结论:华夫(李德)同志等,表现出了在战略问题上一贯的机会主义倾向。

从张闻天一说话开始,全场的人都静静地听着,虽是会议,但大家感觉到了针锋相对的博弈。

张闻天讲完话,博古和李德表情极其怪异,没有想到张闻天如此敢说,敢如此批评他们。

而另一个重型炮弹马上来了!

毛泽东常常是在会议的后面讲话,而这一次,直接接着张闻天继续开讲。

毛泽东深谙语言的艺术,看似长篇发言,但语言生动,举例恰当,既分析了游击战在当时情况下的重要性、合理性;也分析了左倾军事路线的战略错误,一点一点,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毛泽东发完言,现场的大家才回过神来。

两个字,精彩!

当时的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的地位不同,他只是个委员,因此,有人在支持毛泽东的问题上,还是有犹豫的,毕竟,支持毛泽东,意味着要站队,要站到毛泽东这边了。

谁会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毛泽东的人?

王稼祥。

毛泽东讲完话,掌声过后,王稼祥直接站了起来,发言简单、干脆、粗暴:第一,完全赞同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的发言;第二,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有毛泽东出来领导和指挥红军。

现场众人直接呆了,敢如此站出来力挺毛泽东,王稼祥真的是太过“勇敢”了。

很多年后,毛泽东对外赞扬王稼祥:王稼祥“投了”关键的一票!

王稼祥如此表现,那么,其他人该如何抉择呢?


3、毛泽东成了红军真正的领导,带领红军走向了新生


王稼祥表了态,振聋发聩。

这时候,老同志朱德站起来了,他不想再等,他知道这个关键的时候,必须坚决亮明自己的观点,毛泽东那可是他的老搭档。

朱德的话,不激烈但有温度,而且很有力量:“毛泽东是红军的主心骨,因为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此,红军能从小变大,有弱变强。李德顾问来了后,不调查,光是靠地图指挥战斗。我们这些最了解情况的人,反而不能指挥战斗,这不就是有问题了吗?……”

重锤一记一记砸向博古、李德,此时,一个人跳了出来:“毛泽东懂啥?不就看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吗?”

这个站出来的人叫凯丰,是博古的同学,他要给博古站台。

毛泽东冷静地反问:“你读过《孙子兵法》吗?你知道有几章吗?”一句话,直接点了凯丰的死穴,他无言以对。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后,凯丰等人开始四处拉拢和联络20人中的英才们,但效果并不好。

16日、17日,对博古等人的一波一波的攻击又来了,彭德怀等人先后表态:坚决支持毛泽东。

最后,大家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头上,那就是周恩来。

当时的周恩来,影响力还是很大,除了军事指挥能力不如毛泽东等人,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周恩来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周恩来是“最高三人团”的一员。

儒雅的周恩来发言了,此时,哪怕地下掉下一根针,大家都能听见,他说: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会成功。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的,我建议,今后有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行动!

周恩来此言一出,大家都知道,此事盖棺定论了!

后来,李德说道:“果然不出所料,周恩来公开地倒向了毛泽东。”

最后,经过统计,20位出席者中,有17位支持毛泽东,只有博古、李德、凯丰三人抱成一团。

这一次之后,毛泽东重新进入了核心队伍,先是辅助周恩来指挥军队,同时,毛泽东提议“张闻天”为中共中央总负责(这是为了暂时取得共产国际的支持,不和其搞对立)。

1935年3月11日,毛泽东提议成立新的“三人团”,于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成为了新的三人团。

这之后,大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历经各种挫折,终于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创造了伟业!而建国时,距遵义会议只有14年。

遵义会议是红军和中国革命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如果那时没有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依靠李德、博古,红军一定走不远,甚至消失。

那天的会议有争执,但王稼祥简单干脆的语言,吹响了支持毛泽东的号角,成为了毛泽东口中“最关键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