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入手了这本1948年发行的《世界分区地》(The Regonal Atlas Of The World 》。一开始是无意间浏览到这本图的主页,起初对其过于朴实的封面并不以为然,然而在向左滑动看了几张内页图片后便立马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快便下单购买了。
到手后和预期的差不多。图集长宽尺寸为28.5*20公分,比标准的16开略大,外封为深青色布面硬精装,封面封底没印任何字符与图片,仅在书脊处印有其书名与编者,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图册发行时一定包含有纸质外封,只是大概因保存不当等原因而被丢弃了。
该图集是由约翰·巴塞罗缪(Jonn Bartholomew)主编,并由爱丁堡的地学研究社(the Geographical Institute)于1948年出版,含蝴蝶页装订的双面印刷地图160页和96页索引,其中主图基本上为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对于一本中等地图集来说这一配置在当时算是比较丰富的了。
相信看到“巴塞罗缪”这几个字的老粉都应该会感觉很熟悉。
约翰·巴塞罗缪在我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有提到,他正是当时巴塞罗缪父子制图有限公司(BARTHOLOMEW & SON LIMITED)的实际经营者。经约翰之手主编的相关著作有:第二、三代泰晤士(the times)地图集、牛津高阶世界地图集(the Oxford Advanced Atlas)以及自己企业出版的《世界分层地图》系列、修订版《二十世纪公民世界地图集》和再版《英格兰与威尔士测绘地图集》等。位于爱丁堡的“地学研究社”其实也正是巴塞罗缪制图企业的一个分部。
由于之前早已领略过第二代泰晤士地图集的风采,使得我对巴塞罗缪的分层地形图印象十分深刻。这也正是我对这本《分区地图集》如此着迷的原因。
此图集仍以地形图为主,整体色彩更明亮轻快,不似巴塞罗缪之前的三本《测绘地图集》与第二代泰晤士地图那么磅薄厚重,而更偏向其“世界分层地图”系列,虽然风格略有不同,但同样令人赏心悦目。

关于该图集名称中“分区” (regonal.adj,即“分区域的”)的含义,扉页介绍文章的开头是这么表示的:“’ 区域’ (region.n)一词表明该地图集的用处远超一般地图的粗略参考之用……一般来说 ‘区域’是抽象地表示某块土地的大概范围……然而通过引入诸如气候、农业、语言、民族、地形或是政区等此类自然或人文参照准则,则可以明确其的范围与边界,从而形成更为精确的’区域’。’
而具体到本图集的“分区”则是以政区与地理位置为依据而划分的。与传统的按大洲分的方式不同——该图将其160页主图细分为:世界总图、欧洲总图、不列颠分图、西部欧洲分图、北欧与波罗海沿岸地区分图、中欧分图、意大利与东南欧分图、苏俄图(含亚洲总图)、西南亚分图、印缅分图、远东分图、非洲分图、大西洋、北美分图、美国分图、中美洲分图、南美分图与太平洋(含大洋洲及南极洲)分图这18个部分。这其中图幅占比较多的有:不列颠、西部欧洲、意大利与东南欧、印缅地区等这几个部分,平均每部分均超过了12页图;而占比最少的为大西洋,仅有一页图。
作为一本英国出版的地图集,重心自然要放到其本土、周边区域和各英联邦成员国。由于出版于冷战时期,苏联就被归入亚洲。而苏联新增的波罗的海三国则与北欧国家放在了一起。
与苏联类似的是该图集将中国的中东部划分在了远东地区,而把新疆、西藏的部分内容置于印缅地区,其中西藏地方在亚洲总图中甚至单独标出,不与中国大陆同一颜色。这在我看来还是比较扎眼的。鉴于地图出版年份的中国政府仍为国民政府,不太会与英国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我只能将其视作那时的英国中上层作仍对中国抱有一定狭獈的偏见与蔑视(相较当时美国与苏联出版的中国相关地图,这种做法就比较少见)。
另外虽然此图出版于1948年,但也有部分地形底图仍旧沿用巴塞罗缪此前编制的1920年第二代泰晤士地图,特别是在远东、中东欧与北美等地区。表明了它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那个时代手工编制的中小型地图集所无法避免的。
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足,但作为一部二战后出版的中等参考地图集来说,仍不失为一部西方世界地图集中的精品。虽然只有16开,但其图幅体量甚至比之前巴塞罗缪自己编制8开本的《牛津高阶世界地图集》还要大,同时这本《世界分区地图集》编印质量和图面美感比起同年美国发行的《古特氏地图集》也更为优秀。而其“分区”的理念可以看作是约翰·巴塞罗缪为其日后编制五册版《泰晤士世纪中叶地图集》的一次先行尝试。
该图集第2-3页的地形总图,即采用约翰·巴塞罗缪自创的“地球分区投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