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的画像便被悬挂在天安门上,注视着世人,而那幅经典的相片更是成了天安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多少年来,无论风吹雨打,那幅画像总是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可是少有人知的是,在1974年,晚年的毛主席路过天安门时,忽然看到那幅画像,发出了一番感慨。
那么,毛主席的感慨是什么呢?
四个伟大统统不要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 我少年时曾说过: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可见神气十足了……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这是毛主席在1966年所发出的感慨。
此时,距离那个走出韶山关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那个曾经的山村少年也一跃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领袖。
可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是忧心忡忡,他的目光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世界,为此,他曾直言:“我是准备跌的粉碎的,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物质不灭罢了……”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很少有人理解毛主席的苦心,以至于斯诺在1970年再次访问中国时,特意在天安门上询问毛主席:“我这一路走来,听到了很多关于’个人崇拜’的问题,我担心……”
面对斯诺的问询,毛主席只是回道:“你没有变,我也没有变。”
接着,毛主席又发出感慨:“让人们去克服迷信了几千年的皇帝是一件漫长的事……所谓的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全部去掉,只保留一个头衔,就是教员。我历来是当教员的……”
毛主席这话没错,早在国共合作时期,他便开办了农民讲习所,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于中国革命的学生。
不仅如此,为了探寻救国图亡的道路,毛主席多次深入乡下进行调研,而毛主席所做的调研工作绝非是坐在办公室中空谈,也不是找一两个知识分子说些玄乎的话。
在毛主席看来,要进行调研工作必须真正的深入基层,而且要多次的考察,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切乎于实际,而非脑袋一拍,就想出一个所谓的“点子”。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那些有志于救国的仁人志士绝大部分都只注重城市的工作,而忽略了农民的问题,即便少有意识到农民问题重要性的,也远不及毛主席所下的功夫。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能一步步走到革命领袖的位置,而从发动秋收起义,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进行人类史诗般的万里长征,直到最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建立新中国。
这期间的艰辛远非外人所能知晓,毛主席也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五位至亲,而他的长子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毅然决然的奔赴于朝鲜战场,并埋骨他乡。
而这位新中国的领袖得知消息后,只是说道:“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毛岸英必须要上前线,这是身为领袖之子的职责。

尽管为革命付出了如此大、如此沉重的牺牲,可毛主席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而在革命政权建立后,他也没有变得安逸。
相反,早在1949年入驻北平时,毛主席便再三告诫:“我们绝不能做李自成……这是一场赶考……”
因此,在革命功臣刘青山、张子善犯下了贪污腐败的大罪后,毛主席拒绝了所有为之求情的请求,坚决决定公审二人,以儆效尤。
也正是这雷霆手段方才彰显菩萨心肠,使得新中国的风气一扫而空,官员们不敢贪污,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
虽则如此,彻底的根除腐败是一场艰苦的斗争,还是有些官员抱有侥幸心理,腐化了,也因此,毛主席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浩浩荡荡的运动在群众的参与下揪出了一大批害群之马,使得“贪官痛,人民快”。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至理名言,在毛主席看来,没有群众参与的运动,没有群众的监督,事情是很难办好的。
而为了让人民当家作主,毛主席做了一系列努力,甚至不惜为过去几千年被传统史书所污蔑的“贼寇”翻案。
这些贼寇包括盗跖、陈胜等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然,这些农民领袖也有着种种缺陷,他们有的甚至腐化了,但毛主席却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的精神。
所谓“造反有理”,这个理便是指底层反抗上层有“理”,这也是毛主席一以贯之的精神,他是个硬骨头,希望人站着,而非跪着。
所以在建国初期观看武训传、清宫秘史时,毛主席才会罕见的大发雷霆,因为这些戏的实质是让人民“跪下”。
只是一般人看不到这么长远,不懂的毛主席的良苦用心,知道多年以后才缓缓回过神来,如王震老将军在晚年不止一次的说过:“毛主席比我们要早看至少五十年,谁反对毛主席,我王震第一个不同意……”
诸如华国锋更是每年都有两个重要的日子要前去毛主席纪念堂进行悼念,几十年风雨无阻一直到逝世。
而在毛主席的晚年,愈是年老,毛主席的忧心便愈重,在看到苏联逐渐脱离群众后,毛主席更是判定其为“修正主义”,斥责其为“社会帝国主义”。
苏联的这一演变,让毛主席不得不提防,他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建立新中国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我是想过的,我不想哪一天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娼妓、鸦片、人压迫人……那样的话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然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即便是毛主席这样的千古一人,在面对历史周期律的时候也深感无力。
毕竟,超越时代的人总是孤独的,也因此,晚年的毛主席几乎是孤身一人,很少有人理解他真正的思想。
所以,在1970年与斯诺的那场谈话,某种程度上是吐露了心迹:“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或许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斯诺在自己晚年的书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个孤独的云脚僧,行走在人世间……”
而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崇高,在一片赞美之声中,毛主席却保持的意外冷静,在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毛主席路过天安门,抬头忽然看见了自己的那副巨幅画像。
画像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俨然一幅威严却又和煦的模样,随着日光的照耀,那画像好像被染上了红光,像是出尘的神像。
面临这一让旁人敬畏的“画像”,毛主席却不由得感慨:“你看我那幅画像,在外面挂着风吹雨淋的,岂不可怜吗?”
毛主席的这番话,在旁人看来只是一个“玩笑”,但其实,这是毛主席对于自己被当成“神像”的一种感慨。
晚年的毛主席其实一直反对着所谓的“个人崇拜”。
“我在二十世纪当了共产党人的钟馗了……”
1976年9月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巨人远去了,但他所留下的思想依然搅动着世界的风云。
如今的天安门上仍然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无论游人们从那一个方向看,都仿佛能看到毛主席注视着自己。
毫无疑问,毛主席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精神图腾,他将注视着中华大地,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