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尺寸:30.0 x179.2cm
大阪市立美术馆
宫素然,生卒年未详,宋代画家。女道士,一作泰然。镇远(今属贵州)人,大约生活于高宗(1127-1162)前后。擅画人物、征马。所塑造的人物情态各异,个性鲜明,可见其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在艺术技巧上,线条流畅挺健,造型准确洗练,设色明快淡雅,精妙似李公麟。善用“以情现景”的手法,产生以虚代实、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传世作品有《明妃出塞图》。
此图款署“镇阳宫素然画”。为白描人物画,描写汉元帝时宫女王嫱(字昭君)出塞的故事。画中人物马匹神采精妙,与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文姬归汉图》比较,构图以及人物造型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文姬归汉图》略施淡彩,而此画却是一幅白描,并且画面人物多一武士和一抱琵琶侍女。由于两画曾同归于清代大鉴藏家梁清标所有,遂引起临摹的疑窦,但两幅画孰先孰后无定论。
此画经清梁清标收藏,于清朝末年流入日本为阿部房次郎氏所有,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
明、边景昭《三友百禽图》
尺寸:153.5×95.4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边景昭(生卒年不详),字文进,福建沙县人。明宣德年间官武英殿待诏,博学能诗,擅画花鸟,笔墨承南宋院体,设色沉着妍丽。
画面以松、竹、梅“三友”作为主要的构图支撑,其间喜鹊、白头翁和麻雀,或栖或止,或飞或跃,或梳理毛羽,或回眸展望,或呼朋引伴,或引吭高歌,形神各异,顾盼生姿,刻画得细致精微,无一雷同,场面热闹欢快,活泼灵动。“岁寒三友”寓意君子处世坚韧、正直和高洁的美德,喜鹊是报喜之鸟,欧阳修有诗云“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画中四只喜鹊在众鸟雀中体型最大,且颜色最为出挑,聚散分布,动静有别,应是表达“四喜临门”之意。几只白头翁姿态不同,或飞鸣,或栖止,象征着白头偕老和长寿安康。
数量最多的麻雀,因“雀”与“爵”发音相似,因此在古时被人们赋予“加官进爵”之寓意,画中密集的雀鸟似为“百爵加身”之祝福,且其中还有一只白色麻雀,既谐音“百爵”,又有“白雀呈瑞,素羽明鲜”的祥瑞之意。全图饱含美好憧憬和祝福。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同名作品,构图和立意与本图并无二致,且禽鸟的种类更为丰富多样。但画风略有差异,寓意则同样祥瑞美好,以“三友”“四喜”齐聚、百雀群翔和鸣的热闹景象,表达了民众对升平盛世的无限向往。
明、戴进《春耕图》
尺寸:144.2×105.2cm
浙江省博物馆
戴进,字文进,杭州人,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卒于天顺六年(1462),享年七十五岁。其一生大致分为“早年驻足家乡”“中年羁旅北京”“晚年返居杭州”三个阶段。他称得上是全能型的绘画大师,举凡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精湛的画艺在明代享有很高的声誉。绘画上戴进广学宋元大家和近代名手,屠隆称许他“临摹宋人名画,得其三昧,种种逼真,效黄子久、王叔明画,较胜二家”。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春耕秋收事关百姓生活和国家太平。因此,农业劳作也成为历代绘画的重要题材。明代“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戴进所作的《春耕图》,便是一幅表现农业生产的画作。
此图原为收藏家钱镜塘旧藏。1956年,钱氏将其与另外一千余件文物一起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画中水暖风轻,桃红柳绿,农人扶犁扬鞭,叱牛春耕,正是“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之诗意。画面背景布置宏大,峻岭深谷,崖石怪峋,溪流湍急,奔腾激宕。春耕人物共有两组。第一组中的老者头戴斗笠,坐于树下着履,农具放于一旁,似是耕作结束正欲归家,其牛则俯卧歇息。第二组尚在田间劳作。其中的老人身穿有补丁的衣服,赤足弓背,正专心犁地,牛则侧首望向画外。此牛犄角短小,有调皮可爱之态。时已近午,一赤足孩童手拎茶饭送往田间,经过木桥时,却被桥下流水吸引,忘记了赶路。其小心翼翼地探身观看的姿态,极具生活情趣。
农事最重时令节气,春耕作为一年农事之始更为关键。戴进出身底层,凭才华入京师,进宫廷,最终又遭妒忌而被迫返乡,其对底层百姓有着天然的同情与热爱。此幅描绘春耕之作,既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美景,又蕴含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同情,同时也寄寓了画家对五谷丰登、社稷安泰的期盼。
明、丁云鹏《洛神图》
尺寸:22.8×119.7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山,处处臻妙。《绘图宝鉴续纂》曰:“初见其笔,似乎过拙,展转玩味,知其学问幽邃,用笔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创取奇也。”董其昌十分欣赏,赠以印章,但对其晚年作品不甚满意,曰“自后不复能事,多老笔漫应,如杜陵入蜀后诗矣。”
丁云鹏绘有多幅《洛神图》,其中白描版本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该图以白描绘洛神凌波缓缓而行,衣裙迎风飘举,回首含睇之态。图中洛神身材修长,秀丽而端庄,飘举的衣带衬托出其正乘云徐徐行于浩淼水波之上。其转身回眸,神情婉转,以45°斜角的站姿面对观者。长发后束,一部分在头顶上梳作鬓辫,高耸而微微倾向脑后。这高扬的鬓辫不但表现出发型本身的轻盈状,同时也增加了视觉上的韵律感。丁云鹏笔下的洛神以折芦描和铁线描等白描手法为主,落笔稳,笔力劲,速度快,堪比苏轼咏吴道子作画诗中所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此卷先后经高岱、朱之赤、高士奇等鉴藏名家收藏,流传有绪,并收录入高士奇《江村书画目》中。加上其后各家题跋,在绘画本身之外,更平添一段艺坛趣事。款识:“己酉泊舟枫桥,为非菲丽人,云鹏”,钤印:“云鹏”、“南羽”朱文印。
明、丁云鹏《罗汉图》
尺寸:37.7×702.0cm
上海博物馆
明、李流芳《松林高士图》
尺寸:27.5×142.6cm
上海博物馆
李流芳(1575-1629),字长,一字茂宰,号檀园等,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明诗人、书画家。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绝意仕途。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著有《西湖卧游图题跋》。
明、李士达《琴棋书画图(二幅之一)》
尺寸:126.0×64.0cm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李士达(1550-1620),字通甫,号仰槐,亦作仰怀,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画家。万历二年(1574)进士,工画人物、山水。曾经论述画有五美:“苍、逸、奇、远、音韵。”又有五恶:“嫩、板、刻、生、痴。”为人耿傲,解自爱重,权贵求索,虽陈币造庐,决不可得。擅山水人物,画法不趋时习,独树一帜。传世作品有《浔阳琵琶图》、《三驼图》、《西园雅集图》等。
明、沈周《桂花书屋图》
尺寸:153.6×35.2cm
故宫博物院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竹庄老人,斋名有竹居、煮石亭,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大家”。终身未仕。著有《客座新闻》《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明、宋旭《秋林书屋图》
尺寸:158.0×69.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
宋旭,生卒年不详,僧名祖玄,字祁玄等,号石门,别署石门山人、晨西居士,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明万历间书画家。能诗,工八分书,以擅画山水称。
明、王谔《送别图》
尺寸:29.6×143.3cm
京都国立博物馆
王谔,字廷直,号东原,浙江奉化人,学画于同乡萧凤,山水、人物俱能,弘治中与其弟王欢均被征入画院,大受孝宗喜爱,誉之为“今之马远”,其在画院一直活动到嘉靖中期。王谔主要师法马夏,其山水作品有工细、粗健两种面貌。
《送别图》又名《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记录了日本遣明使与明朝文人士大夫的往来事迹,是一幅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画作。王谔所绘景致用笔疏简、格调放逸,符合文士送行的情境,也与以行书为主的题诗书法和谐相融。全卷共涉及十六位中日文士的创作和交游情况,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则重要材料。
王谔的画风疏简且格调放逸,用笔疏简,格调放逸,符合文士送行的情境。这种风格与以行书为主的题诗书法和谐相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构图上,王谔大胆取舍剪裁,主要景致往往置于画面的某个角落,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予人以玩味无尽的意趣。
在技法上,他采用“斧劈皴”的山石画法,水墨淋漓,有棱有角,富有质感,这体现了南宋大画家马远的“马一角”风格,但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画作中的景致、人物与题诗书法和谐相融,不仅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离别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明、文伯仁《骊山吊古图》
尺寸:152.0 x47.0cm
上海博物馆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等,斋名元珠室等,南直隶长洲(今苏州)人,明画家。文徵明之侄,诸生,擅画山水、人物,亦能诗。
其山水画在书画市场上颇受青睐,故而出现了仿作、伪作等现象。文氏名下的作品中,有多套双胞胎、多胞胎画作,其中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同名画作《骊山吊古图》,便是一对“双胞胎”。
骊山(位于今西安)历史悠久,不仅诞生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传说,也是秦始皇长眠之处,同时遍布多个朝代之离宫别馆。此二图所展现的则是唐玄宗的华清宫胜境,并借此表达以史为鉴之意。画中皆绘“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之景,形式虽几无差异,笔墨则高下有别。二图皆由左下角的石拱桥入山。山麓处有门阙一座,其下一童一士对坐闲谈,侧旁三匹骏马姿态不一。两相比较,美国本运笔较为自如,国内本则更趋严谨,穿门阙而过,一路流水飞瀑、连廊栈道,又有攒尖亭、水车等景致,皆刻绘细致。随着主峰巍然而起,林木由杂树丛生变为单纯的松林,其间数重宫阙若隐若现。对比云海、远峰之笔触,美国本更显虚灵,望之云岚明灭,宛若仙境。题跋笔法亦差异较大,且美国本有“时年七十有二”之语;国内本则多“骊山吊古”四字,署“时年七十有四”。
明、文从简《幽谷读书图》
尺寸:64.0×32.5cm
首都博物馆
文从简(1574-1648),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崇祯十三年(1640)拔贡,入清不仕,以书画自娱。卒年七十五。画能传家学,兼学王蒙、倪瓒。用水墨居多,思致清或,布局安详,境界空灵,气韵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