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第1副对联。
古代一群读书人去见县太爷,其中有一个姓张的秀才家境贫穷,穿着一件绿色的旧衣服,在一群光鲜亮丽的书生中显得很是另类。
县太爷自然是心生不悦,心里想:“这什么东西啊,过来见我,居然穿得破破烂烂,真是故意不给我面子,真该死!”
酒席之上,县太爷故意找了个机会,对张秀才说:“贤侄啊,本官想到一个上联,请贤侄对对下联。不知贤侄是否肯予赐教呢?”
当着一群其他秀才,又是县太爷亲自考察,张秀才自然不能拒绝,只能点点头。
县太爷故意咳了一声,笑着说:“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旁边的读书人们听到了上联,不由得哄然大笑,目光全都钉在了张秀才身上。
不必多说,这个上联是一语双关,指桑骂槐,带有嘲谑性质。
张秀才身上穿着的是绿衣,上联自然是把张秀才比喻成一只出水青蛙。
最过分的是,上联还用了美目盼兮的修饰。美目盼兮多用来形容美女,出自《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居然说青蛙是美目,显然这美目盼兮是一种反语的嘲讽了。上联既用了典故,又关切眼前,虽然有意嘲讽,却也颇有水平。
张秀才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是心里不快,但眼前的毕竟是县太爷,可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既然对方暗搓搓嘲讽,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张秀才望着县太爷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心中一动,脱口而出:“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县太爷身穿红衣,下联用红虾来比喻县太爷,说县太爷好比被煮的红虾,身体弯成了一团,潜台词是县太爷资格虽老,只怕是“死得快”呢。

而且鞠躬如也,同样出自四书五经,见于《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如此一来,上联的戏谑就被下联的戏谑完美还击了,上联自然也落了个搬石砸脚的尴尬境地。
县太爷和一众读书人都是读四书五经出身的,自然一下子就听出了张秀才的言外之意,不由得分外难堪,一个个都是哑口无言。
还是师爷脸皮厚,赶紧对众人说:“大家别愣着啊,来,快夹菜啊!”
第2副对联。
还是在酒席上,王举人看到县太爷不愉快,于是想要给张秀才一个下马威,帮助县太爷出出气,这样也好在县太爷面前拍个马屁。
所以王举人对张秀才说:“小弟也有一个上联,请张兄对个下联。”
张秀才见怪不怪,笑着说:“那么请兄台出上联吧。”
县太爷闻言,也是注视着王举人,期待王举人给张秀才一个教训。
只听王举人慢慢说出了上联:“蚕入丛间成白茧,中心藏之。”
张秀才还没说话,县太爷先发表了意见:“嗯,“出句精妙,不俗,不俗。前句是现象,后句是总结。前句是通俗,后句是典雅,不俗,不俗。”
一群读书人也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不愧是举人,果然妙哉。中心藏着,既可以理解为“蚕藏在茧中央”,又双关《诗经》“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之句,由俗入雅,过渡自然。”
张秀才看着众人一副恭维的模样,暗中好笑,脱口而出:“下联实在太简单了,虾投汤内换红袍,鞠躬如也。”
上联是诗经,下联就用论语。上联用蚕,下联就用虾。上联用白色,下联就用红色。
最搞笑的是,这个下联与之前张秀才对的基本一样,又一次给县太爷上了眼药。
县太爷不由得气个半死,狠狠瞪了一眼王举人,害得王举人只能低头吃饭了。
第3副对联。
县太爷却不肯就此罢休,等到吃完饭,一群人在聊天下棋之时,县太爷又指着棋盘,对张秀才说:“贤侄啊,老夫又想到了一个上联,请你对一对。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张秀才还不客气,反正都得罪了县太爷,也不怕再得罪一次,笑嘻嘻对出下联:“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这一下,众人都不得不佩服张秀才的锦绣才华,而县太爷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也不敢与张秀才较量对对子了。
而且由于张秀才文采很高,说不定将来能考上状元,所以县太爷也不敢随便打击报复。毕竟,有才华的人,也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搞定的啊。
县太爷之所以能当上县太爷,这点人情世故还是懂的呢。
失业在家,写文糊口,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赞赏、收藏和转发!2块钱是情,5块钱是爱,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