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光伏协会发布有关公告,意在行业须防止“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减少低于成本的销售与投标行为。
没过多久,海外市场也放出信号,将对国内光伏电池产品逐步放宽。
2024下半年,光伏主产业链的价格,均已筑底回稳。
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的价格纷纷在7月见底,虽然组件产品的价格下探时间久一些,但在9月也已触底企稳,P型双玻组件价格维持在0.73元/瓦。
一是组件公司家大业大、现金储备最为充足。2023年隆基绿能货币资金高达570亿,晶澳科技账上也有243亿现金。业内龙头有足够厚的家底,以压低售价的方式,加速产能出清。
二是受限于成本、良品率影响,最优技术方案仍未敲定,各公司的产品差别没那么大。
目前,低价竞争的情况已经得到缓解,10月24日,天合光能宣布其全系组件售价上调,下游的组件产品价格见底,意味着全产业链即将底部反转。
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大致分为PERC、TOPCON、HJT、BC这几种。
其中,BC电池转换效率最高、外形美观、又可实现无银化设计大幅降低成本,有望成为日后主流的技术路线。
简单说一下,BC技术是一种电池结构设计,其正面无遮挡、栅线集中在电池背面,跟当下主流的P型、N型技术均可叠加。PERC电池结合就是HPBC电池,与TOPCon电池结合就是ABC电池。
叠加BC结构后,电池效率将大幅提升1-2%,业内技术最领先的是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两家。
可以这样讲,爱旭股份是业内前瞻性最强的公司,没有之一。
公司是PERC电池技术的发明者,成功引领了上一轮PERC技术迭代,不仅如此,公司率先研发了N型ABC电池,2023年量产效率可达26.5%,引领业内技术变革。
产品集中在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以电池片、组件为主,后面又通过对青海丽豪、高景太阳能的参股,完成对上游硅料、硅片环节的一体化垂直整合。
BC电池技术路线难、进入壁垒高,掌握这项技术的公司并不多。
从竞争格局来看,市场份额被隆基绿能、爱旭股份2家公司瓜分,BC电池投产、在建产能的CR2超过95%,令其成为光伏行业里最稀缺的技术路线。
BC产品外形美观,多应用在分布式光伏场景中,自身性质决定了其溢价空间,加上光电转化效率强技术领先,价格就又高了一些。
数据显示,与TOPCon电池相比:在海外户用市场公司ABC电池的价格,提高了30%-40%;国内市场价格约高出0.08-0.12元/W,溢价效应相当明显。
当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爱旭股份的业绩表现,与行业发展变化基本一致:
2020-2022年,光伏装机量快速攀升,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
2023年行业供过于求,公司开始由盈转亏,年实现营收271.7亿元,同比减少22.54%;实现净利润7.57亿元,同比下降67.54%。2024上半年,对部分存货进行减值计提,净利润同比233.30%。
这里要说一下,产业链整体承压,利润亏损、存货减值属于业内的普遍现象。而且,此前的业绩已成过去式、光伏盈利拐点即将来临,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成为更值得关注的方向。
目前,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增速仍在高位,2024年1-9月,国内光伏装机新增量为160.9GW,同比增长24.8%,单9月新增装机就有20.9GW,环比增速在27%,势头依旧不减。
随着AI推动,数据中心用电量提升,光伏装机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27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达740GW,相较2021年提升了四倍还多,行业远景明确。
另外,海外市场这块,虽然欧洲的装机需求下降,但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正高速成长,光伏公司的出海业务仍能顺利开展。
分布式光伏中,BC组件具备明显的溢价优势,这点在上面已经提到。
集中式光伏中,地面电站对成本–收益的敏感度极高,降本增效成为第一要义。BC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高、单W盈利更强,相较TOPCon组件有着独特优势。
此前,BC技术没能大规模普及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过高、良率偏低。
爱旭股份当下已具备BC组件量产能力,截至2024上半年,公司实现BC组件出货1.64GW,在广东、浙江还有25GW年产能,且均已投入生产,产能爬坡后能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华能集团已对BC组件进行规模化招标,验证了其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爱旭股份作为领域内的龙头,势必最先受益。
爱旭股份的技术布局很全面,PERC电池、TOPCon电池均有产能覆盖,避免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2023年公司P型电池出货38.2GW,位列全球第二,2024年新改造了25GW的N型电池产能,再次扩大了竞争优势。
光伏行业远景明确、成长空间巨大,低价竞争的问题解决后,业内关注点将重新回到产品性能与量产效率上。爱旭股份作为BC组件龙头,产品技术领先且产能充沛,业绩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