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导读
患者中耳炎流脓三年,消炎药毫无用处,持续不断的流脓导致津血损耗,舌根凹陷、肾精大亏。
对于此种患者,我遵从古人的教诲,直接培补气血阴阳,把毒素托出,令炎症由慢性转为急性。然后再用扶阳药物去托举清热解毒的药物,避免毒素再次内陷、防止凉遏。
最终三年痼疾痊愈,体质也大大提升,一身大大小小的不适悉除。往年觉得难熬的夏天,现在也觉得舒适了!
62岁老人中耳炎流脓三年、痛苦不堪、抗生素无效:坚持补气血消除一身病痛
作者:tsp南极
2024.4.28
缘起
一天,一位吉林长春的朋友联系我:
“您好!我刚看完耳膜穿孔耳朵流脓这篇文章,觉得和我的耳朵病症相似,我耳朵流黄色粘稠液体,我在长春看遍了医大所有的医院,耳镜,耳CT都做了,结论是耳膜没问题,是中耳炎,耳道侧面有个凹陷溃疡面。
做手术考虑我年龄大了要全麻,62岁不适合,建议保守治疗,让我自己买个可视耳镜用双阳水清洗耳道,我觉得没有用。
觉得您今天发的医案有些适合我。恳求您帮忙看看,每天耳朵流脓太痛苦了,我对医院失去信心了……感恩有您!有偿服务。抽空回复我一下”
这位朋友说的医案应该是:
多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膜穿孔流脓:纯中药效果极佳,顺带体质也明显改善
其实中耳炎流脓啥的并不算难治的病,主要是得听医生的话坚持吃药。
因为有的慢性炎症本质是气血不足、无法托举毒素外出,得坚持吃一段时间药培补气血才能痊愈。
像有的患者没吃几次就不治了,还好意思说是医生没治好,那真是冤枉。
由于患者之前已经吃了一个月中药,我建议其过段时间再来找我治疗。
2024.5.9
主诉
老师您好!我的信息:
女,62岁,记忆力特别不好。
1.右侧耳鸣十年多了,劳累着急上火加重,偶尔有脑鸣,
2.用可视耳镜能看到右耳道里面有凹陷溃疡面和水泡,偶尔用医用棉签掏试水泡破了有血,三年多了,流黄脓水,在吉大医院做耳镜,CT,耳膜没问题,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不见好,挂了教授号说可以手术考虑年龄大了全麻不适合,保守治疗让我买个可视儿镜自己在家用双氧水洗耳道维持现状,
3.近三年俩只耳朵外耳廓长了好几次类似脓疱疮看医生打的消炎针,服消炎药才好,觉得俩只耳朵外耳廓不过血的感觉拔凉。
4.几天前左侧耳朵里面又长个小疖子红肿疼冒个小白尖。服了罗红霉素分散片,外上药膏好了。
【南极按:瞎搞!毒素又被压进去了!】
谢谢老师!
我的评价是:“不要再用西药了,你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把你的阳气搞得越来越虚弱。”
我这里不是说西医不好。实热证、急性炎症的患者,西医的消炎药的疗效肯定是不错的。但是虚寒性的、气血不足的慢性炎症,还用苦寒清热的消炎药、抗生素,那真是乱搞。肯定是治不好的!
刻下症状
根据问诊单问诊:
得到刻下症状如下:
全身无力,颈肩部,背部僵硬,疼痛。
不运动不出汗,运动后前额出汗多。
吃多点就不消化、胃部满闷。
偶尔胃部灼热烧心。
嗝气,腹胀放屁。
头部有被东西裹住的沉重,朦胧感。
活动或累点头晕脑胀,额头眉凌骨见风加重痛。
口粘腻,起床偶有口苦。
胃部偶有胀痛。
偶有心慌。
吃冷东西胃部难受。
疲劳乏力,精神倦怠,短气,要用力深吸气,说话气不够用,喘息乏力,额头、颈椎、腰椎、膝盖、后背特别怕风吹。
全身怕冷,手足、腰膝、小腿怕冷。额头、颈肩、后背、膝盖特别怕冷,手脚尖逆冷。
晚上手足心热。
腰部酸痛发软无力,腿部发软无力。
小腿部偶有痉挛。
大便一般正常。偶有上火便秘,里急后重,排不干净。
小便正常。
辨证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舌象,就知道为啥这个病好不了:
患者舌根塌方,下焦肾气是垮掉的状态。下焦肾气是一身气机的根基,王孟英称常称下焦为“根蒂”,诚乃见道之言。
下焦垮掉之后,体内毒素就会内陷,本来可以迅速治愈的急性炎症,就成了慢性炎症。
此时必须坚持填补,令病邪由阴出阳,这样才能治好。这个过程很像挤牙膏:
我们从牙膏根部开始挤,就可以把牙膏挤得很干净。填补下焦肾精,就是从最根本的地方治起。
再来看看症状,把病机整理全面:
-
全身怕冷,手足,腰膝,小腿怕冷。额头颈肩后背膝盖特别怕冷,手脚尖逆冷——典型的阳气不足、阴寒沉衰。
-
腰腿酸软无力——下焦肾精不足,与舌象吻合很好。
肾精不足且整体偏寒,则附子证、肉苁蓉(包括狗脊、杜仲、续断等药)的药证就确立了。
-
吃多点就不消化、胃部满闷——中焦脾胃虚弱。人参证确定。
吃冷东西胃部难受——典型的胃寒证,生姜/干姜证确定。
-
少气懒言、短气、喘息——上焦大气虚弱下陷。
身体怕风吹——肌表卫气也不足。
如此以来,黄芪证确定。 -
疲劳乏力、精神倦怠,气虚、阳虚都可以导致,患者刚好两个病机都有。
-
患者长期流脓水,脓水乃体内正常的津血异化而成。长期的流脓渗液,必然导致津血的慢慢损耗。而津血的亏损又会导致病邪继续内陷,越发绵延不愈!
此时补气、补阳、填补肾精、强壮脾胃,都是必须做到的,但是还不够,还得配合补血药物。
我简单解释一下原因:
患者口黏腻、头部沉重,明显是有点湿邪在的。但是舌头看着并不那么胖大,且裂纹尖锐,所以可以明白患者体内存在血虚水盛的情况。
什么是血虚水盛?津血不足,把位置空出来了,水饮毒素就占据了这个地方。正如战场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所以万万不可纯利水,必须配合补血,否则津血大消、令人枯瘦!
-
患者明明这么怕冷,为何晚上手足心热?
请结合仲景小建中汤证的解析,以及文末的思考题考虑。
处方
十四味建中汤加味
生黄芪9,桂枝9,生白芍18,炙甘草6,生姜4片,大枣4枚切开,当归9,川芎3,熟地18,人参9,生白术15,茯神15,炮附子3,麦冬12,半夏3,肉苁蓉9——十四味建中汤原方。局方中姜枣味数另算,不在十四味之内。
+砂仁9,陈皮9,生鸡内金9——护胃三药,促进脾胃消化掉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的那一部分药力。
3剂
解析
十四味建中汤出自《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北宋·太医院
十四味建中汤
治荣卫不足,腑脏俱伤,积劳虚损,形体羸瘠,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小便滑利,大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忡面黑,脾肾久虚,饮食失亏。
当归、白芍药、白术、甘草、人参、 麦门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黄
上㕮咀,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此方为张仲景黄芪建中汤的加味方,包含了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还包含了一部分的麦门冬汤的法度(麦冬、半夏、人参、甘草、大枣,去粳米)。方中又有附子、肉苁蓉振作肾阳、填补肾精。
总之,这是一张非常全面的补益方,气血阴阳全面填补,真乃虚劳良方!
南极的嘱托
初诊处方结束之后,我告诉患者:
“注意!此方不是专门治你的耳朵流脓,而是整体调理体质!
服药后主要观察:
-
食欲
-
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
-
身上的怕冷
-
腰腿酸软无力。”
我还强调:“我顺带说一下,这个药服后,刚开始两天肯定会有轻微的“上火”,正气恢复,毒素要外排一下的,勿怪!”
其实,我最开始根本没有去想着治流脓,我想的是先尽量填补正气,令病邪毒素被排挤出来,然后治疗起来就会顺利很多!

患者流脓不止三年,整个人亏损成这样,再去直接见毒治毒,也太不识相了。
2024.5.13
反馈
我要求患者注意的几个症候群,都有好转。只不过有的好转明显,有的则是略有好转。
辨证
从患者反馈来看,气分不足、阳分不足、肾精不足等病机已经开始微微好转了!此时只管继续填补,一切都听身体的反应!
处方
前方基础上加入腰三味
生黄芪9,桂枝9,生白芍18,炙甘草6,生姜4片,大枣4枚切开,当归9,川芎3,熟地18,人参9,生白术15,茯神15,炮附子3,麦冬12,半夏3,肉苁蓉9,砂仁9,陈皮9,生鸡内金9
+狗脊9,续断9,炒杜仲9——南极最爱用的填补肾精治腰痛的腰三味
3剂
由于十四味建中汤的效果不错,服用后状态很好,所以坚持吃到了2024年5月28日。
为了彻底恢复下焦肾阳,我决定精简一下处方,并且换用了温补肾阳更强力的药物:
当归黄芪建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当归9,生黄芪18,饴糖/麦芽糖/红糖一大块(约30克,烊化),肉桂9,生白芍18,炙甘草6,干姜9,大枣5枚切开——当归黄芪建中汤,用干姜替代生姜。
炮附子6,生白术12,茯苓12——合白芍、姜即为真武汤。
+陈皮12,砂仁12,生鸡内金12——护胃三药
+狗脊30,炒杜仲30,续断30——腰三味
+鹿角片6,木瓜9
3剂
解析
1.仲景的建中汤类方也是我最爱用的补益气血的处方:
多年月经量少、色黑,服归芪建中汤恢复正常!
以上医案都是坚持服用建中汤类方而取效极佳的医案。这些医案的共性是,患者服药时间都很久。
攻邪速度快,培补速度慢。
正如建设美丽的城市需要花几十年时间,但是丢一颗导弹就会瞬间摧毁。
2.鹿角片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肾精的效果很强。有的精血不足的患者,用附子辛温干烧只能让身体温暖一小会儿,改为鹿角片甘温培补,边加火力边添柴,反而效果非常好。甘温与辛温的区别,请诸位深思。
结果
三剂吃完,身体就温热了,鹿角片甘温培补之力真不是盖的。
这一思路守方坚持服用到2024年6月6日,患者告诉我有些胃胀气、打嗝,想必是连续服用补血药物这么久,有点滞胃了。
虽然方中加入了大量促进消化的药物,但可能还是超出的脾胃的吸收能力,遂处方茯苓饮加味,先恢复一下脾胃:
茯苓饮加味
红参12,枳实9,生白术15,茯苓15,生姜5大片,陈皮24——茯苓饮原方
半夏9,桔梗6,香附9,砂仁9,生鸡内金9,生山楂9——加味无非行气、化痰、消食之品。
3剂
结果
三剂之后胃部不适基本消除。后又令其多吃几剂巩固。
看到其叙述自己的家庭问题,我大概知道为啥药吃得比较慢了,估计是有时候照顾人忙不过来。
转机来了!!!
2024.6.21
机会终于来了
经过连续不断的培补气血,这天患者告诉我耳部炎症“加重”了,耳道里头起了红色冒白尖的包包,感觉摸着痛。
我闻之狂喜,被消炎药压在体内的炎症,现在终于从慢性转为急性!
好家伙,培补气血这么久,一点点外托毒素,现在终于给我逮住了!终于可以给毒素来一个迎头痛打了!
我给患者开的那么多温补药物,普通人吃了肯定浑身冒火,该患者连续吃月余,还是只觉得舒服、不觉得上火。
现在终于出现“上火”的苗头,患者可能还有点害怕,殊不知这正是我最开始最想要的结果!
处方
清热消风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北柴胡18,黄芩9,生甘草9,金银花18,连翘9,天花粉6,生黄芪30,当归9,川芎9,生白芍9,陈皮18,苍术18,防风9,红花18,皂角刺18——陈实功《外科正宗》清热消风散原方
炮附子9,生白术18,红参9,干姜9——合甘草,即为附子理中汤原方。
狗脊30,续断30,炒杜仲30,肉苁蓉30——大队补肾药物
砂仁9,生鸡内金9——促进消化
3剂
解析
对清热消风散的解析如下:
与中耳炎相关的清热消风散医案如下:
中耳炎流脓水一年,清热消风散三剂彻底治愈
多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膜穿孔流脓:纯中药效果极佳,顺带体质也明显改善
与清热消风散相关的其他医案如下:
甲状腺炎、淋巴结炎:红肿化脓剧痛、彻夜哭喊,西医要切开引流,纯中药治愈
读完之后,即可掌握此方。
聪明的读者对比这些医案,应该可以明白为何我一开始并没有使用此方。
结果
才吃三剂,炎症就大大消退,脓水开始减少。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将处方剂量加重:
清热消风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红色为加重的药物
北柴胡18,黄芩9,生甘草9,金银花21,连翘15,天花粉6,生黄芪30,当归9,川芎9,生白芍9,陈皮18,苍术18,防风9,红花18,皂角刺18,炮附子15,生白术30,红参9,干姜15,狗脊30,续断30,炒杜仲30,肉苁蓉30,砂仁9,生鸡内金9
+茵陈蒿15,蔓荆子15(打碎)——原理见医案:多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膜穿孔流脓:纯中药效果极佳,顺带体质也明显改善
我加重了温补中焦脾胃与下焦肾阳的药物,用这股强大的阳气把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托举到耳部,直接与毒素搏杀。
如果不加重温补脾肾的药物,清热药就会压垮脾胃,根本没法上升到上焦,根本起不到消炎的作用。
蛮用清热解毒,不知道用培补正气的黄芪、人参、附子、白术等托举寒凉药,那就与西医没区别了!
此方继续追服10剂。告诉我困扰多年的脓水消失了:
“老师您好!药上周五服完了,这段时间脾胃消化挺好,腰和颈椎怕冷症状都见好了,疲劳乏力精力睡眠都见好。
这一周耳朵里没有流脓水挺干爽,周六周日俩天想您是休息日,就没给您发信息,顺便也观察了耳朵的情况,用耳镜看里面好了,但耳朵里面构造我也看不懂,在医大做完耳镜医生都说做过手术……我说没做过手术。
我想在观察一周,老师您看可以吗?”
后续跟进
患者停药观察,发现病情没有反复,并且体质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往年夏天遭罪,今年不遭罪了!所有的不适都好了:
“老师早安!本想周一就给您发个信息反馈,由于家里老头脑梗在医院康复治疗。
现在北方是伏天最热的季节,每年我到夏天特别遭罪,出汗后见风前额头、颈椎、腰膝都痛,头总是蒙蒙的,脾胃消化很差,精力体力很弱,真的是很幸运能遇见您这么有博爱的医生老师,把我所有的症状都调理好了,每天都能开心的生活。
感恩在心!
感恩有仁慈博爱的老师……”
思考题
一般来说,虚寒证的患者,往往是夏天病情减轻,冬天病情加重。为何这位患者的夏天很难熬呢?
提示一:
朱进忠老先生说,小建中汤证/十四味建中汤证,可见夏日手足烦热,冬天手足冰冷。冬日夏日都觉得难受。
闫云科老先生则进一步说,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手足放被窝里头觉得热,拿出被窝又觉得冷,不停的调整,非常烦恼。
提示二:
我作为一个经常使用扶阳法的医者,为何在治疗初期对附子的使用如此谨慎(3-6克)?为何到了治疗后期,才敢开大马力猛烧、重用附子狠狠扶阳(15克)?
请诸位仔细思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评论区回答!
寒凉药物不是你指哪他就打哪,你得有脾胃的阳气,还有肾阳的驱动,它才能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特别是治疗上焦、肌表的热,你不能指望寒凉药物吃进胃里头,就自己乖乖往上往外跑了。
自然界中,寒气的本性其实是想往下走的,而热气则是往上走的。
寒凉药物之所以能往上向外走,是因为人体的阳气把它往外托举(类似于温泉冒出的热气),没有这个阳气的话,寒凉药物就陷在体内了。
西医的消炎药治疗急性的感染发炎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这个时期人的正气还是很强壮的,一用就好。
但是如果拖久了,成了慢性的,人体的细胞都比较衰弱,这个时候再用寒凉的抗生素,效果就非常差。
从来没有用过寒凉药物的孩子,第一次用寒凉药物的效果往往都取效如神,因为那个时候阳气还没怎么受伤。后面越用效果越差,就是这个缘故。
注意:这里不是叫大家不用寒凉药。而是要大家知道,扶阳与清热不是对立的,二者是可以一起来的。温热药是可以给寒凉药打辅助的!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