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毅来到了粟裕的住所,同他来了一次意义深刻的谈话。当得知军队内部有人质疑他的军事能力时,粟裕既气愤又难过。
嘴尝试张开了一次又一次,粟裕却始终没有辩解。难道战争的失利真的是粟裕本领不行吗?事实并非如此,这件事情的背后还隐藏着华野一桩隐秘纷争。


一、战场接连失利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试图占领陕北和山西两点,抢夺主导地位。敌人来势凶猛,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或北渡黄河。

   眼看局势陷入僵局,华东野战军积极创造战机,试图突破敌军围剿之势。华东野战军也不是沽名钓誉之流,在接连的对战和改变战术下,他们于5月15日成功截断整编第74师的退路。

   敌军被困,负责指挥的将领却没有丝毫担忧,反而想借此机会拖住华东野战军的进度,等待援军到来,将他们一举歼灭。

   与此同时,粟裕也猜到了敌军将领的意图。经过缜密的计划,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成功将援军阻拦在距孟良崮5千米处。此战很是成功,华东野战军成功歼灭3.2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推动了整体战局的胜利。


   此外,靠着孟良崮的辉煌战绩,粟裕的用兵大才和华东野战军的勇猛正式出名。然而,再厉害的大才也会有失利的时候。


   在孟良崮战役之后,粟裕带领着华东野战军奔赴南麻、临朐战场。粟裕的想法很简单,完成山东战场战略反攻,不承想,这次行动让他深陷旋涡之中……


   在奔赴战场的路上,粟裕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便提出调整战略部署——主动出击、分兵而战。按照粟裕的想法,华东野战军留守在沂水、悦庄一线,依靠埋伏抢占先机,那么就能将敌军分割开来,将其一一歼灭。


   计划赶不上变化,粟裕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华东野战军高层却乐观地提出了建议:不如放弃留守,整合资源截住敌人的退路。也许是受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影响,又或者是高层乐观心态带动了自己,粟裕没有坚持自己,改变了策略,让大军西进,与刘邓大军会合。可是,他却忘记了南麻守军胡琏素以狡猾出名。

   两人首次交锋,胡琏便突出奇招,他带领着十一师推进,剩余部队则原地不动,形成中空之势,让华东野战军不敢轻易妄为。


   粟裕不屑胡琏“乌龟阵”的举动,抱怨后还是为他设了个圈套。7月8日,胡琏踏入了“死地”。粟裕以为胡琏是被迫入局,结果胡琏早就有了同归于尽的心思,不仅在周围设立了“触角碉堡”作为据点,还修建了很多子母堡,对于这些粟裕皆无所知。


84年粟裕逝世,楚青在清理遗物时发现1封电报,揭开华野一桩纷争
   靠着这些工程,胡琏成功死守了一波又一波。尽管粟裕在面对意外时不断地变幻战略,但是,华东野战军还是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与此同时,敌人部队的援军也赶赴到南麻地界。碍于局势不利,粟裕只能选择退兵,被迫转移。

   南麻一战的失利就像是一个开端,在之后的临朐战役中,由于重武器迟迟未达,华东野战军失了先机,被迫退出战局。南麻、临朐的两次失败让粟裕陷入了质疑声中,甚至有人在军中笑称粟裕道:“反攻、反攻,丢掉山东”。

二、陷入舆论,中央站台
   军中的这些流言,粟裕自然也知道。可是,到底是自己的战略导致不少将士丢掉性命,所以,他也没有反驳的理由。

   自身的责任感已经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流言蜚语的存在更是一把利剑直刺他的内心。对此,他没有时间悲痛,作为两次战争失利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起责任。于是,粟裕开始复盘战局、并分析战争失利的原因。

   上文说过,粟裕从不缺才华,经过复盘,他便初拟了几条战争失利的原因,其中包括没有分清主次、反应不及时、过分乐观等等。


   当他将自己的拟稿交给谭震林的时候,而谭震林却不乐意。在他看来,粟裕最初的指导思想并没有问题,错就错在他对后续的战术部署出了问题。两人因此争执不下,拟稿也迟迟未定。


   最终,粟裕自作主张越过了谭震林,以自己的名义打了封电报,意图将检讨内容发给了中央军委。只可惜,由于一些原因电报没发出去。


   得知粟裕的举动,谭震林怒冲心起写了一封长信,并在信中指出粟裕的问题,斥责他太固执,如此检讨内容实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谭震林的信被间接送到了粟裕手里,对于信中指出的内容,粟裕并不反感,只有一点,粟裕觉得自身内部不严谨也是一个问题,不应该将过错推给他人。不过,在这件事情后,他还是重新拟定了一份请罪电报,并直言自己将为这两次行动负责,接受一切处罚。

   复盘报告没有,“请罪报告”先来的事情实属少见。可是,中央军委也知道粟裕的水深火热。战场上有输就有赢,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一个人,为了给粟裕站台,中央军委不仅发电肯定了粟裕的成就,还叮嘱粟裕安心工作,以后再创佳绩。

   有了中央军委的肯定,粟裕也不再陷入过多自责,专心投身于工作中。事情虽然告一段落,这件隐秘纷争成了粟裕过不去的一道坎,这封未发出的电报草稿也一直被他带在身边,藏了整整30多年。


   1984年粟裕去世,遗孀楚青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候,意外发现了这封电报,这才知道背后的隐秘纷争和丈夫心中的委屈。


   只可惜,尘埃落定,粟裕的委屈已经无处诉说,庆幸的是,当时有中央军委为他站台,他的付出没有被辜负,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发光发热,为国家建设奉献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