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夫,何许人也 ?科班出身的野生中医小草一棵,沉浸于中医舌脉研究,企盼贯通中西医诊断之学。门诊之余,喜欢研读经方、古方,又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为乐事。以将中医向前推进几毫米为毕生之愿力。“而已中医”这个公众号,真实记录着我临证的心得体悟,欢迎关注。”


病例回看:
1月2日王府井同仁堂门诊,9岁男孩来诊,唇口黏膜交界、舌上、咽部皆见疱疹、溃疡,食水难下,十分苦恼。西医诊断是“疱疹性咽峡炎”,元凶一般是柯萨奇病毒,与“手足口病”可算是兄弟关系。(疱疹性咽峡炎,详细信息可自去百度百科检索。)
一周汤药疗效对比如下:
9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食水难下,柴胡达原饮加减一周显效

我们还是从舌诊入手来中西医结合一下,看上图,舌上之苔白厚泛光(湿但不热),而舌质基底红赤如火(伏火之象),这符合中医说的“邪伏膜原”且“湿遏热伏”之象。

热为湿所遏制,难以条达发散,火热伏于“膜原”之内,火欲出而不透,湿欲去而不能,交相斗争于“膜原”,故出现了口、唇、舌、咽喉的“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水泡(湿象)、溃疡红肿(热象),两种形态呈现犬牙交错之势,亦是“湿遏热伏”导致邪无出路的明证。

中医里的“膜原”与“三焦”一直是一笔糊涂账,至今没人说得清。此案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我觉得“膜原”与人体“皮肤黏膜交界处”或“脏腑器官黏膜交界位置”有显著联系性,临床从此路径入手,屡试不爽,确有效验。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仅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此例处方以柴胡达原饮为底加减治疗,一周而愈,案末附方如下:

(上方中之青黛因固定包装10g,实际使用为5g)

“而已中医”文章合集链接如下:
脉诊心得 舌诊合集 经方医话 临证经验 诊余杂记 药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