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还是从舌诊入手来中西医结合一下,看上图,舌上之苔白厚泛光(湿但不热),而舌质基底红赤如火(伏火之象),这符合中医说的“邪伏膜原”且“湿遏热伏”之象。
热为湿所遏制,难以条达发散,火热伏于“膜原”之内,火欲出而不透,湿欲去而不能,交相斗争于“膜原”,故出现了口、唇、舌、咽喉的“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水泡(湿象)、溃疡红肿(热象),两种形态呈现犬牙交错之势,亦是“湿遏热伏”导致邪无出路的明证。
中医里的“膜原”与“三焦”一直是一笔糊涂账,至今没人说得清。此案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我觉得“膜原”与人体“皮肤黏膜交界处”或“脏腑器官黏膜交界位置”有显著联系性,临床从此路径入手,屡试不爽,确有效验。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仅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此例处方以柴胡达原饮为底加减治疗,一周而愈,案末附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