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作为胚胎干细胞(ESC)的一种普遍替代品,为再生治疗方法开辟新了领域iPSC研究的进步促进了个性化细胞治疗研究、药物研究和疾病建模。虽然ESC和iPSC在分子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但已有研究证明iPSC可以作为再生医学的体外工具。利用 iPSC的领域之一是类器官。类器官是在体外3D制造的微型器官,模仿该器官的关键功能、结构和生物复杂性。类器官的应用不仅限于探索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对成年期个体因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建模和治疗。在研究癌变过程中结肠组织纤维化等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测试潜在药物方面,类器官发挥了关键作用

将 hESC/iPSC 培养物分化成人结肠类器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1 所示。

图1 将hESC/iPSC培养物分化成人结肠类器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该过程利用为每个阶段量身定制的培养基来生产人结肠类器官

结肠类器官形成的第一步是最终内胚层(DE)的分化。当从hESC或iPSC分化类器官时,必须通过使用生长因子和小分子来模拟胚胎发育过程。在本方案中,细胞的DE在最初的24小时内用CHI99021处理,并用Activin A+培养基培养细胞至少72小时。

结肠类器官形成的第二步涉及后肠分化,其中FGF信号通路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FGF信号激活促进后内胚层形成,进而启动中肠与后肠的发育。联合FGF4与Wnt3a可维持后肠形态稳定,但高浓度FGF4结合干细胞分化支持因子(如B27)及CHIR99021,能在一周内将单层内胚层细胞转化为三维结构,自发形成早期结肠球体。CHIR99021与FGF4激活Wnt和FGF信号协同作用,完成后肠分化并诱导结肠球体形成。

最后阶段,早期结肠球体自发地从内胚层管状结构中分离出来,单层细胞被收集并嵌入Matrigel后,就过渡到了成熟过程。经评估后确定4天为后肠分化标准时长,但部分iPSC系在第5-6天出现自发球形芽出。分化末期,收集球体并嵌入Matrigel中,以高效获取结肠类器官。随后,培养基中添加EGF维持自我更新,CHIR99021与LDN193189等小分子则促进连续性与健康生长。

本方案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将iPSC成功分化为结肠类器官

图2 最终内胚层分化的代表性图像。第0天,使用最终内胚层培养基Ⅰ将人类多能干细胞分化为最终内胚层(a)。第1天和第2天,培养基更换为最终内胚层培养基Ⅱ(b和c)。

图3 第3天,使用后肠分化培养基开始后肠分化。后肠诱导24小时后(第4天),用10×(a)和20×(b)图像显示进展情况。第6天,观察到后肠球体的形成(c)。

从第8天开始,预计到第20天,细胞将开始形成后肠球体。在这12天期间,每天对细胞进行监测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后肠球体会自发地从贴壁细胞层出芽。出芽的时间会因供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平均而言,在第12天到第16天之间会出现密集的出芽,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第20天。

图 4 所示图像是结肠类器官维持过程的代表性图像。在此期间收集的后肠球体嵌入Matrigel并进行传代,以维持类器官的扩展。它们通常呈现球形形态,外层极化上皮细胞围绕着内层细胞团(D)。

为了确定结肠类器官中存在的不同细胞类型,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预计至少要经过四次传代,类器官内的细胞组织才能建立,其3D结构才能完全发育。对细胞类型的特定标记物进行染色,包括Chromogranin A、KLF5、FOXA2、Villin、lysozyme、LGR5和CDX2。

图 5 对肠类器官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以评估特定标记物的表达。在肠类器官中检测到了肠祖细胞标记物CDX2和肠隐窝标记物LGR5。刷状边界标记物Villin定位于肠类器官的基底侧表面,它们还表达成熟细胞类型的其他特征标记物,包括FOXA2(肠细胞)、Chromogranin A(肠内分泌细胞)、KLF5(基底隐窝上皮细胞)和溶菌酶(Paneth 细胞)。在P10时对冷冻切片的肠道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染色。

参考文献

Aksoy ZB, Akcali KC. A Three-Step Protocol to Differentiate iPSC into Colon Organoids. Methods Mol Biol. 2024;2835:59-67. doi: 10.1007/978-1-0716-3995-5_6. PMID: 391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