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木塔
面阔:在中国古建筑中,它是对单体建筑开间的一种称谓,也被世人称作 “面宽”。
通面阔:也叫 “通面宽”,指的是单体建筑的纵向长度。通常是从角柱到角柱之间的中到中尺寸,其中包括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等各个开间。
进深:主要是指横向梁架的深度。通过柱子之间的距离以及梁架椽子的数量来确定 “进深” 的概念。
通进深:代表单体建筑的横向长度,也就是建筑的宽度,由角柱至角柱中到中尺寸来体现。一座建筑的 “通进深” 是由若干个开间的进深组成。按照《清式营造则例》的规定:“通进深” 以 “通面阔” 的八分之五来确定。
间:在中国古建筑中是一种空间概念。
明间:在古建筑单体平面布局中,又被称为 “当心间”,是构成单体建筑的基本单位,处在两次间的正中间位置。
次间:位于明间的两侧,处于两梢间之间。当单体建筑有多个开间时,“次间” 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
梢间:也可写作 “稍间”。处在次间的两侧,所以有 “梢间” 的建筑,其单体建筑开间至少是面阔开间五间的布局。
尽间:是古建筑面阔方向的最后一间。
台明: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造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就叫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伸的部分是台明出沿,对应着屋顶的上出檐,又被称作 “下出”。古建筑的上出要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做 “回水”。回水的作用是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效果。
边间:这是江南建筑对开间的一种称谓,和北方建筑的尽间相同。根据《营造法式》记载,“边间” 就是房屋面阔方向最边上的开间。
屋/脊/概/念
正脊:也被称作大脊、平脊,处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的地方,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的两端通常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能会有宝瓶等装饰物。
垂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是从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延伸的部分;在攒尖顶中,则是从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垂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垂脊上的兽件。一般在垂脊的最前端,外形通常是一个兽头形状,向下垂着。垂兽起到装饰垂脊以及保护屋脊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等级和规格。
蹲兽:也叫走兽、小兽等,蹲坐在古建筑的屋脊上。一般位于垂脊或戗脊上,在垂兽之后依次排列。蹲兽的数量和种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蹲兽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屋脊上的瓦片,防止滑落。
鸱吻:又名鸱尾、蚩尾等,位于正脊两端。鸱吻的形状通常是龙头鱼身或龙首鱼尾,造型较为夸张。鸱吻最早是作为防火的象征出现在建筑上,后来也逐渐成为建筑等级和装饰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保护正脊两端的结合部,防止雨水侵蚀和火灾蔓延。
屋/面/构/件
博风板:也叫搏风、搏缝板或封山板,在宋朝时就被称为博风板。常常用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中,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会伸出山墙之外。为了抵御风雪,人们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同时它也能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
大连檐:在清式建筑大木作中是一种构件,宋式则称作 “小连檐”。它位于屋檐檐头,安置在飞椽之上,其上皮是瓦口木,呈三角形断面。长度能达到仔角梁端头,会随着翼角翅起而缓缓上升。
飞椽:在大式建筑里,为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就叫 “飞椽”,也被称作 “飞檐椽”。在宋代时称 “飞椽” 为 “飞子”。飞椽的长短根据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檐椽:即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断面是圆形,所以也叫 “圆椽”。架在老檐檀和檐檀之上,用来承挑屋檐。
平板枋:处在柱头和大额枋之上,起到连接柱子的作用,以稳定柱网之间的连接。大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络构件” 被称为大额枋(依据《清式营造则例》),是横向拉拽构件,上面安装平身科斗拱,是抬梁式梁架所必需的。
由额垫板: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是大额枋向小额枋过渡的一种做法。
小额枋:明清建筑特有的做法,位于大额枋下面,与由额垫板结合。其长度与大额枋相同,但断面尺寸明显小于大额枋,到角柱时有出头与不出头两种做法。与大额枋有相同的作用,而小额枋是由宋式建筑的由额演变而来。
上槛:也称 “替桩”,俗称 “门框”,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的木框。
菱花隔扇:是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一般用于外檐门窗之中。菱花隔扇的等级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宫殿、园林、坛庙、帝陵和高等级寺庙建筑中才可以使用。菱花的具体样式有多种,其中以双交四椀、三交六椀最为常见。
绦环板:隔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设置在裙板之上或之下。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涵盖:屋顶、斗拱、梁架、铺地、瓦件、彩画,宫殿、城池、坛庙、陵寝、民居……29大建筑样式,超过1000个建筑词条,手绘建筑局部图示,以高度专业性和独特视觉美学呈现中国建筑匠心。
❤️被称为绝美中国建筑的“藻井”一次看全!只有皇家才用的琉璃有多耀眼!看似简单的牌坊也有诸多门道。
旧时的能工巧匠不仅在建筑的形式上绝妙地运用了尺度和比例,而且在布局上体现出了节奏和韵律,还在艺术形象上使用了比喻和联想。
古建筑的式样太多了,各具特色,千年后依然审美在线。
✒️本书作者
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博士王其钧老师编写与绘制,精美的手绘图,深入浅出、包罗万象的中国古建筑艺术讲解,让您看到中国古建筑之美。
🔥本书特色
以词条式编排,并辅以拼音首字母排序的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询🔍
📒中国古建筑词汇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积累过程。早在中国的文字尚未产生之前,华夏祖先就创造出了“穴居”与“巢居”两种原始居室形式。之后形成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营造模式。这种土木结构形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新的建筑词汇融入其中。
💥这本书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查询建筑词汇,适合古建筑入门读者和建筑专业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