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西郊乡东北邻北郊乡,东与龙亭、鼓楼、南关三区毗连,南接南郊乡,西南、西部同开封县杏花营乡接壤,西北邻中牟县狼城岗乡,北邻水稻乡。南部有陇海铁路经过,中部有护城堤南北延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乡境内

西关街

西关街位居开封市中心西部略偏北2公里,西门外地域,西郊乡东部,东自西城墙,西止西环城路。黄汴河经西部自北南流。西门即古时的大梁门,唐时称梁门,宋时称闾阖门。大梁门外东西街明代为大梁门外东西大街东段,后经兵燹河患城毁街废,几经兴衰,清末复成街道,因在西城门关外,故称西关街。民国时期冯玉祥主豫时改称西门为博爱门。西门城墙上原建有宫殿式城楼,后毁,剩余部分于新中国成立后被全部拆除。1948年底,在年初被国民党军强行拆除的西关街原址重建村落,随着开封市西区(开发区)的迅速发展,西关街日益显得交通频繁。1998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动员社会力量重建西门——大梁门成为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马市街

马市街位居开封市中心西2.5公里,西郊乡东部,西门外,距大梁门300米许,东界西外环路,北临大梁路,黄汴河从村东由北向南流过。明代,大梁门外有拱城一座,拱城内有骡马牛驴交易市场,素有”八省通衢”之称,交易范围广,规模大,后成村,故命马市街,后为水患毁。以后又在遗址上重建村,仍称马市街。1961年至1980年此地曾为西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

土 城

土城位居开封市中心西部稍偏北4公里,西郊乡中部偏东,西门外,距大梁门2公里,南临市区至水稻乡回回寨村公路。据载,五代末期,从豫西运来硬质土筑城,即北宋东京外土城墙,俗称土城。元、明时为兵燹河患毁废。清代在此城墙遗址上建村,仍称土城,沿袭至今。

王府寨

王府寨位距开封市中心西部略偏北10公里,西郊乡西部,市区至水稻乡回回寨村公路从村中穿过。据《宋史》载,宋徽宗赵佶赐权官王某宅第(王某[1079~1122]开封祥符人,进七,宣和二年[1120]代蔡京执掌朝政,伪装依顺民心,一反蔡京所为,由此骗取了”贤相”称号,后官至少傅),后宅第为兵燹河患毁。明初在其宅第遗址建村,故称王府寨。另一说是,明初,当地人王浦,献给开封城内周王府子弟善斗的鹌鹑,名金头、银头,众人回报,商议出钱给浦修了宅院,购置些田亩,后聚居成村,村周围枣树丛生如寨墙,村名就叫王浦寨,浦、府音相谐,人称王府寨。

演武庄

演武庄位距开封市中心西部略偏北5.5公里,西郊乡中部,市区至水稻乡回回寨村公路北侧,该村西1公里许为西护城堤。该村名称由来说法有二:一是按《宋东京考》载,太平兴国二年(977)皇帝诏筑讲武堂于西部,西部即指此地,后堂废。另一说是,相传明时,此地附近有寺院,名九花庵,此地为和尚演武场,据传,有时城内相国寺的和尚也来这里习练武功,后为河患毁。清代中期,在演武场遗址建村,故称演武庄。


固 门

固门位居开封市中心西北4.5公里,西郊乡东北部,距离开封城墙西北角不到2公里。聚居自然分成两片,形成两个自然村,位在南面的一村称前固门,靠北的一村称后固门。开封至黑岗口公路从两村之间穿过。据文献记载,固门为宋时外城西北的城门,后城毁门灭。明清时在其遗址附近建村,自然形成两个村落,即前固门和后固门,二村相距不足300米。1983年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前固门西侧勘探,发现了宋外城和固门城门的遗址。


南郑门口 北郑门口

南郑门口和北郑门口简称南郑门和北郑门,也有误写作南正门和北正门的。二村位距开封市中心西部3.8~4公里处,西郊乡中部偏东南,两村处于晋安路与汉兴路西区两条东西于道之间,南北贯通的夷山大街将两村分开。据载,北宋外城西南门为顺天门,因该门偏东,孙州的城门,俗称郑门,后因黄河水患湮没,附近成村后称郑门口,聚居分两片形成两个自然村,南面村称南郑门口北面对称北郑门口,两村相距1里多地。

斗 门

斗门位居开封市中心西12公里,西郊乡西部有5个斗门村,分别为孙斗门、王斗门、张斗门、田王卜门、韩斗一门,张斗门居中,王斗门靠西,田斗门偏东,孙斗门位南,韩斗门最北。王、张、田、孙四斗门相距均在1公里许,韩斗门距张斗门也不3公里,赵口灌区杏北干渠从韩斗门北里许由西向东流。《宋史》记载,北宋时为调控东京(开封)主要河流之一的汴河水势,在开封府城西建置孙贾斗门等5座斗(陡)门,并形成村落,后村落和斗门均为河患毁废。相传明代在各斗门附近又建村,形成5片,即5个村落,各村皆以村中主要姓氏冠名,即形成孙、王、张、田、韩5个斗门自然村。

寺圪达

寺圪达位距开封市中心西北12公里,西郊乡西北部,北临马家河北支。据《汴京遗迹志》记载: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修建兴国寺,成化十六年(1480)河患冲坏。由于风沙,遗址处渐形成圆形沙丘,沙丘又俗称圪达(也称圪当),故该沙丘被称寺圪达。相传,清初在此沙丘上建村,故称寺圪达村。

瞿家寨

瞿家寨位距开封市中心西8.7公里,西郊乡中部,东距马家河北支1公里许。相传明代有瞿姓移此建村筑寨,故命瞿家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河患,官户外迁,贫者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俗称脚力,故该村俗称脚力寨,简称脚寨。清光绪《祥符县志》卷首图仍标此处为脚寨,后复称瞿家寨。

刘李岗

刘李岗位距开封市中心西北8.8公里,西郊乡中北部,北临赵口引黄灌区杏北干渠。相传明代丁姓移此定居,初名丁家,因该处井水含盐分多,出现结晶现象,结晶体似琉璃,俗称琉璃井,村以井命名,称琉璃井村,后为河患毁。村址渐成沙丘。后刘、李二姓人家在沙丘上重建成村,以姓氏命名,称刘李岗。也有人称其为琉璃岗的。

八顷五

八顷五位距开封市中心西南5.7公里,西郊乡南部,南临陇海铁路,西靠西南护城堤。清末,修筑陇海铁路汴洛段(当时俗称汴洛铁路)时,筑路工人在此搭临时工棚居住,按沿铁路工棚顺序排号,此地工棚称十八棚。沿工棚多有小商贩搭庵棚经商,1903年陇海铁路汴洛段修成通车。工棚撤走,成村,沿用十八棚工棚名。1930年代河南大学教授卢斐然在此购置土地850亩(100亩为1顷)简呼八顷五。佃户居此耕种,村名改称八顷五。

回龙庙

回龙庙在开封市中心西6公里,西郊乡中部,西靠西护城堤,汉兴路、集英街交会西北处。明成化十四年(1478)黄河改道,经开封城西,自北南流,此处在黄河东岸,欲镇河水东流,修”回龙(水)庙”一处,附近有人定居,渐成村,村以庙命名,回龙庙。

野 场

野场位居开封市7.5公里,西郊乡中北部,东临马家河北支,开封至水稻乡回回寨村公路从村中穿过。相传,元代此处周围为大片瓮野,元军曾在此地作军马牧场,牧马人居此,后场废成村,取”荒芜原野,军马牧场”之意,称野场。

西蔡屯

西蔡屯位居开封市中心西5.5公里,西郊乡中部,西面临近西护城堤。据史料记载:元朝从开国到亡国,一贯对外用兵,地处中原的人民备受其害,加之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的侵害,中原地区人烟稀少,赤地千里开封周围亦是如此。明王朝建立以后,为恢复和发展中原生产,采取了迁民垦殖的措施。据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50多年中,明王朝7次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集中山西泽、潞、泌、汾和平阳等地”有丁无田”和”丁多田少”之户向中原移民。相传蔡姬就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此屯垦建村的。当时蔡姓迁来开封分居两处,一处即此地,另一处为距本地东南近10公里的地方(现南郊乡蔡屯村),当时两地建村后皆称蔡家屯,简称蔡屯。清宣统元年(1909)该村村中庙碑上仍记载着该村:蔡屯。1912年民国建立后为与南郊乡的蔡(家)屯相区别,本村又位于开封城西,改称西蔡屯,位于城南(距市中心西南3公里),南临陇海铁路的蔡屯村仍维持蔡屯名称。

喜 台

喜台位居开封市中心西北6.5公里,西郊乡北部,西护城堤两侧,金明大道北延连霍高速公路连接线东侧。据《宋东京考》载:”百花台在固子门外,徽宗筑”,其百花台即指此处。由于其台鲜花四季皆有开放,人人喜爱,故百花台俗称喜台,后沦于河患。相传明初在百花台遗址附近建村,村以台俗称—喜台命名,沿袭至今。


东陈庄

东陈庄位居开封市中心西北5公里,西郊乡东北部,北临开封至黑岗口公路。相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十六日,黄河决口开封城西北张湾村(黄河决口第六次淹开封城),水由南门入,城内水深丈余,大水围城8个月之久,开封城墙多处塌毁。为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开封城墙,清廷于此建窑烧砖,陈姓居此以出卖供烧窑的柴禾为生。待城墙修复,窑废成村,初名卖柴庄,简称柴庄,谐音陈庄。清末,距此庄2里许,西护城堤东又派生出一村落,称西陈庄,本庄改称东陈庄至今。

小北岗

小北岗在开封市区西北部,西郊乡东部,东临西环城路,北临河南省第一监狱。村址在明代开封城大梁门外拱城北门(迎恩门)外,门为河患毁。相传清代在此建村,初以拱城北关命名,称小北关,后演为今名。聚落居于沙丘上,沿南北向主街延伸,呈矩形,面积6万平方米。民居为坡顶式瓦房及平顶房,有楼房,村中树木多刺槐、苦楝、枣树。村北已建成花园式住宅小区。村民120户,460人。经济以工商副业为主,耕地约100亩。1994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中州新村”。

阎 寨

阎寨在开封市区西9公里,西郊乡西南部,南距陇海铁路2公里。相传,明代阎、李二姓移此定居,建村筑寨,称阎李察,简称倒寨,后因阎姓有数家不同寨,曾称三门寨、三阎寨。聚落呈正方形,面积17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民居多坡顶式瓦房,有平顶房和楼房。树中多植刺槐、枣树。人口190户740人。耕地2000亩,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种花生、西瓜。据《守汴日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城,曾在此指挥义军。村东道路接市区公路

孙斗门

孙斗门在开封市区西11.5公里,西郊乡西南部。北宋时称孙贾村,北临汴河,为调节汴河水势,于此修建斗门(陡门),称孙贾斗门。后该村与斗门因河患冲淤毁废:明代重建村落,复称孙贾斗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河患,贾姓外迁,改称孙斗门。聚落呈矩形,主街“十”字状,面积4.5万平方米。民居多坡顶式瓦房,间有楼房和平顶房。村中多植枣树。人口100户,370人。耕地1000亩,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等。村间公路向北至田斗门村。村北侧地下有宋汴河桥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