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学”研究的兴起,基于多样化的依据支撑,众多学者将林黛玉的原型,直指明末的奇女子叶小鸾。

明末江南,吴江汾湖之滨的北厍叶家埭,叶小鸾降生于午梦堂,为堂主叶绍袁第3个女儿。

与《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才女林黛玉比对,叶小鸾同样才华出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

叶小鸾10岁时,与父燃灯夜坐,秋风乍起,帘外庭竹潇潇作响,帘前月明如昼。

叶绍袁刚吟出上联“桂寒清露湿”,小鸾随即接应“枫冷乱红凋。”

10岁的孩童,竟能从时移物换间感知生命的无常,一个“冷”字,一个“凋”字,何其清冷的况味,何其敏锐的感悟。

小鸾虽是深闺千金,才情却惊动文坛。她的诗词,清丽淡泊、灵气逼人,留有作品《返生香》。

清代文学家陈文述为《返生香》题辞:“秋云如梦淡无痕,花气常寒玉不温。绮语也知关谪限,兰因无那种愁恨。人原似月难留影,诗果如香定返魂。賸有妆台眉子砚,樱桃微雨自黄昏。

其中那首《虞美人··看花》,隐含的气质,与《红楼梦》中林黛玉诸多伤情的词赋何其相似。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

隔墙影绕一枝红,却是杏花消瘦旧东风。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

只知婀娜共争妍,不道有人为伊惜流年。

当别人还在赞叹烟雨中的杏花梨涡浅笑时,她却早早感受到了“花消瘦”,再看“海棠睡去梨花褪”,想要问候一声也是不能了,何其的凄清与孤寂。

叶小鸾才情了得,容貌更是姣好。

沈宜修撰写的《季女琼章传》里,她是这样描绘叶小鸾的:“儿体质姣长,十二岁发已覆额,娟好如玉人。”

及至长成,更是美若天人:“儿鬒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故名为丰丽,实是逸韵风生。”

与林黛玉净如莲,不带半丝尘嚣的气质一致,叶小鸾“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

她把自己的闺阁命名为“疏香阁”,秀而不艳。她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无论春夏秋冬,她总是素衣素颜,无半点奢华之念。

沈宜修后来回忆,之前为她做了几件新衣裙,想让她换掉身上穿的旧衣。可直到小鸾离世,那几件新衣仍然未动。

叶小鸾生性清淡,不分寒暑,静坐北窗下。一炉香相对终日,临帖王子敬《洛神赋》,或怀素草书,终日里只愿与琴书相伴。

《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有一段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联诗。

史湘云出上联: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下联:冷月葬花魂。

后人比较以为,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出自叶小鸾的“戏捐粉盒葬花魂。”

粉盒是古代女子存放胭脂的器物,更是才子佳人互赠的定情信物,用这种具有私密女性特性的物件去“葬花”,这是叶小鸾的痴,也是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痴”的代表行为。

和林黛玉一样,叶小鸾幼年就依着舅父舅母生活。

因家贫乏乳、子女众多,母亲沈宜修将才6个月大的叶小鸾送予胞弟沈自征、弟媳张倩倩抚养。

直到明天启五年,叶绍袁中了进士,才将叶小鸾接回家中。

因感念舅父舅母的养育之恩,叶小鸾刚回家就在院子里栽种了一株腊梅。

历经400余年风霜雨雪,午梦堂早已破败成残墙断垣,唯有这株腊梅年年花开。

与林黛玉卒年一致,叶小鸾17岁时临嫁而卒。

懂得人间情爱之年,叶小鸾目睹了身边太多的婚姻悲剧。

舅母张倩倩子女早夭,加上舅舅常年在外谋生,她在夫家倍遭白眼冷遇。

相伴近10年的叶小鸾离开她后,更是形单影只,整天以泪洗面,郁抑不堪。

两年后,年仅34岁的张倩倩便结束了她愁病的一生。

同为幼年便显露才情的大姐叶纨纨,在叶小鸾不满周岁时,就由父母做主许配袁家,因“夫妻感情不睦,愁绪凝怀,终至抱病”。

叶小鸾深感婚姻不能自主、命运难以把握。

17岁那年,与叶小鸾早有婚约的昆山张家,向叶家提出完婚要求。

对婚姻十分恐惧的叶小鸾,以身体不佳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9月15日,张家送来催妆礼。是夜,叶小鸾忽发重病。

婚期将近,叶小鸾忧思更胜,1632年10月11日,婚前5日,叶小鸾倚在母亲怀中,口诵佛号,星眼闪耀着泪光,瞑目而逝。

明代末叶,烟波浩渺的分湖之滨,叶氏午梦堂是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的一朵亮丽奇葩。

午梦堂主叶绍袁与其妻沈宜修都长于文笔,四个女儿纨纨、小纨、小鸾、小繁个个才情非凡,做得一手好诗。

叶小鸾的二姐叶小纨,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戏曲家,著有杂剧《鸳鸯梦》。

叶家7个儿子也都富于文思才情,六子叶燮是清代诗论大家,所著《原诗》被视为代表清代诗学最高水平的论著。

明崇祯九年(1636),叶绍袁将一门唱和之作辑为《午梦堂集》,海内咸传,被誉为“吴分诸叶,叶叶交光”。

明清文学一脉相承,叶小鸾的故事广为人知,曹雪芹的祖父曾与叶小鸾的兄弟交好,叶家留下的《午梦堂集》,想必曹雪芹亦是读过的。(文图/应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