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斥候小吏


斥候密档

2024年09月23日 20:35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这是电影《后会无期》同名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

2024年,一段隐藏多年的历史,也随着一部电影的上映逐渐从冰冷的海底浮出水面。

图片

 

图片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随即自中国广东进攻香港,18天后的圣诞节,英军投降,香港沦陷。

当天晚上,英国殖民总督马克·杨爵士在九龙半岛饭店向日本第23军司令酒井隆中将签署了正式投降书,数千名英军被关进位于九龙深水埗等地的临时战俘营。 

随后近一年时间,日军从香港及周边已俘获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国籍官兵近9000人,营地供应日趋紧张。

此时,日军本部觉得继续在香港关押大批战俘既危险,又浪费物资,决定分批转移战俘到日本作为劳力。

1942年9月25日,日军驻香港总督矶谷廉介签发命令,将1816名英军战俘运往日本做苦力。

这次,日军选择的是临时征用的改装货轮“里斯本丸”。

图片“里斯本丸”号

建造于1920年的“里斯本丸”号, 长135米,安装有2台往复式主机,总吨数为7053吨,最大马力为4684马力,航速12节。

“里斯本丸”号航行期间,主要执行日本经由巴拿马运河到美国纽约的航线,以及中国上海至香港,台湾至菲律宾、越南、印度等航线。

1942年2月,由于“里斯本丸”号在台湾地区澎湖遭到盟军鱼雷攻击,船体严重损坏,不得不停靠台湾的船厂抢修。

同年5月,“里斯本丸”号仅完成表层修理后,又转移到日本九龙造船厂继续深度修理。

和很多日本民用船只一样,“里斯本丸”号在日本决定对美国宣战前,早就被军方征用。

因此,当日军决定转移大批英军战俘后,体型庞大又停泊在香港的“里斯本丸”号成为运输船只首选。

不过,也是因为“里斯本丸”是临时征用,船体没有做任何战俘标识,从而给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9月25日清晨,千余名英军战俘以及数百名日军开始登船。

根据资料显示,此次航行,“里斯本丸”号共计船员77人,警卫队26人,战俘1816人,另搭载第8610部队自内陆归途部队以及随行将校、下士官兵共计778人。

此外,随船还搭载了1676吨的战略物资。

9月27日上午8时10分,“里斯本丸”号正式起航前往日本九州的门司港。

日军及船员位于改装后的座舱内,这里宽敞明亮,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数千名战俘却只能挤在狭窄的三层货舱中,缺衣少食,又伤病缠身,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其中,一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战俘366人;

 二号货舱关押了皇家苏格兰团和米德尔赛克斯团等共1074人;

 三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炮兵376人。

 

货舱里的生存条件相当恶劣,数千人都是人挤人状态,每个人大概只有45平方厘米的空间,舱内空气污浊,充满各种咳嗽和呕吐的声音,以及各种排泄物和呕吐物。

图片
                                                       被日军押运的英军战俘

而且很多人登船前就已经身患重病,毫无逃生能力。

可以说,从一开始,“里斯本丸”执行的就是一趟死亡之旅。

 

图片

1942年10月1日清晨,舟山群岛海域。

此时,美国已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早已出现了数艘等待复仇的美国海军潜艇。

但“里斯本丸”号一无所知。

随着数日的海上颠簸,战俘早已精疲力竭,无不渴望这种“海上地狱”一般的生活能早点结束。

7点15分,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里斯本丸”号航行至舟山群岛以东海域时,因船体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识/旗帜,遭到美军潜艇“鲈鱼”号鱼雷袭击。

“里斯本丸”船尾遭受重创,导致船只动力系统瘫痪,船体只能原地打转。

海水从破损的船体涌入,很快就淹到了最靠近尾部的三号货舱,那里是376名英国皇家炮兵战俘所处位置。

日本船员匆匆往三号舱里丢下了一台抽水泵,让身体已经非常孱弱的战俘们轮流用这台抽水泵抽水。

虽然抽水泵不停工作,可倒灌的海水依然不断涌入,船体开始缓慢下沉。

此时,闻讯赶来的日本驻防舟山的日本海军,派出矢野美年大佐率领的十余艘舰艇和运输船陆续赶到出事海域。

由于船体损毁严重,现场日军商议后,决定由“丰国丸”号救援船拖航“里斯本丸”号到舟山附近港口。 

经过一夜拖行,“里斯本丸”号中间三次断绳,沉船危险越来越严重。

10月2日上午8时20分,眼看“里斯本丸”号沉没在即,矢野美年大佐决定,立即撤离船上换防回国的日军778名官兵及受伤船员。

在一片混乱中,一部分日军和船员被转移到“第一黄埔丸”上,其余日军和船员纷纷跳海,但都被救起。

唯独此时还在船舱内的千余名英军战俘无人问津,成为了“弃子”。

英军战俘原本还指望日军救完自己人后,会再来救援他们。

可就在船上日军撤离期间,他们一个举动终于引发战俘恐慌:

日军开始在三个货舱顶部的栅栏上铺设木板,并用帆布将三个货舱全部遮盖住。

英军战俘意识到,日军想杀人灭口,想让他们都送葬海底。

虽然战俘们不停抗议,并疯狂撞击压在舱顶的木板,但没能成功。

图片

幸运的是,二号舱战俘中有个曾在船上厨房帮忙的厨师,身上藏了一把厨刀。

正是靠着这把厨刀,战俘们不仅撬开了割开罩着的帆布,还扒开了一个小小的出口。

很快,第一批战俘撞开木板,想办法爬到了甲板,可随即就被一阵密集的子弹击中倒下。

原来,日军撤离时留下六个日军士兵,就是要确认“里斯本丸”号带着全部战俘沉入海底,再让他们搭乘救生艇离开。

冲上去是死,留下来也是死,在这样背景下,英军战俘凭借强烈的求生意志,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冲出了船舱。 

等越来越多的战俘冲上舰桥,找到那几名开枪的日军士兵后,将他们活活打死。 

随着大部分战俘都跑到了甲板后,一幕悲剧又发生了:三号舱通往甲板的木梯彻底断裂,这意味着困在舱底大部分皇家炮兵战俘不可能再有机会逃生。

令人敬佩的是,明知死路一条的战俘,依然奋力用抽水泵抽水:

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是想为自己的战友争取更多逃生时间。

 直到海水彻底吞没三号舱时,他们才唱着那首《蒂珀雷里在远方》(It’s a LongWay to Tipperary)的英国军歌,慷慨赴死。

图片

逃到甲板的战俘虽然侥幸逃生,但他们发现, “里斯本丸”号很快就要沉没了。

跳海逃生,成为战俘们唯一的选择。

可看似平静的海面,依然是一条不归路。

10月的东海,海水冰冷,抱着各种漂浮物的战俘被冻得战战兢兢。

他们周围依然有不少日本船只,既有军舰,也有民用船只。

当时,很多战俘还期望日本人能发善心,将他们一一救起,可很快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一些日军士兵看见战俘游到自己船只附近,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狠狠用枪托砸向战俘,不许他们靠近。

还有很多日本士兵狞笑着,用手里的轻重武器无情地射向漂浮在海面的战俘,鲜血立即将周围湛蓝的海域染成了红色。

图片

很快,大批日军士兵开始有组织地架起了机枪扫射。

他们显然接到了命令,不让这些英军战俘活下去。

于是,有些不想成为日军活靶子的战俘,主动选择沉入水底;一些水性好的战俘,则拼命往外海游去。他们情愿被大海吞没,被鲨鱼吃掉,也不愿被日本人射杀。

 由于茫茫大海无人现场目睹见证,日军的暴虐行径更加肆无忌惮。

此时的海面,混杂着枪声、狂笑声和呼救声,犹如海上地狱一般。

不一会,“里斯本丸”号逐渐沉没。

还在挣扎的战俘绝望了,他们知道等待自己的不是淹死,就是被日本人开枪打死的命运。

就在战俘们陷入绝境时,远处忽然出现一艘艘小渔船,并慢慢靠近。 

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同样是亚洲人面孔的船员开始自发救助起水中的战俘。 

英军战俘很快认出,那些是中国渔民,他们是来救自己的

就这样,一艘艘穿梭于海浪之间的中国渔船,不停往返,救回一船又一船的战俘。

奇怪的是,随着前来救援的中国渔船越来越多,日军也逐渐停止射击,也开始跟随救人。

这倒不是日军突然大发慈悲,而是现场的日军指挥官意识到,随着大批周边中国渔民到来,他们随意射杀落水战俘的行为将可能暴露,未来要承担责任。

事实上,这些来自附近东极岛及周边海域的中国渔民,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要来救人。

图片舟山海域附近的东极岛

10月1日清晨,舟山海域附近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两座小岛数百名渔民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 

不久,他们就发现了大批随着海浪涌到附近海面的布匹及物资。

渔民们明白,有船遇难了。

于是,数百名渔民纷纷摇着自家的小渔船出海,希望打捞物资。

可很快,他们就发现海面上漂浮了许多落水的外国人。

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救人一命,天上一星。”

怀着最朴素的想法,这些中国渔民毫不犹豫开始营救落水的战俘。 

虽然听不懂这些外国人说的话,可从他们比划中知道,不远处还有更多落水者。

渔民们毫不犹豫,立即抛下布匹,并奔走相告,招呼所有家里有船的家庭出海救人。

当时,周围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渔民家庭,包括十来岁会浮水、摇橹的少年,基本都出动了。

由于渔民的船都是那种小舢板,他们每次救不了几个人,只能一次又一次来回救援。

图片舟山海域附近的渔民纷纷出海救人

事实上,由于舟山海域早被日军控制,附近又停着各类日本舰船,这些中国渔民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生命危险,可他们还是决定,救人要紧。

当时中国渔船每次少则救护两人,多则救护二三十人,反反复复赴海营救,大家都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可惜,千余名英军战俘中,还是有828名因中弹或溺水而遇难。

图片

根据资料显示,“里斯本丸”号沉没后,周边海域的中国渔民一共出船45艘,共65次,救回384名在海面上苦苦挣扎的英国战俘。

当把这些瑟瑟发抖的战俘接到家中后,渔民用自己家的干净衣服换下他们身上的湿漉漉的脏衣服。

图片

甚至,这些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的中国渔民,还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米酒款待战俘们。

酒足饭饱的感觉,与之前暗无天日的囚禁生活及近在咫尺的死亡,让死里逃生的英军战俘宛如来到了天堂。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

就在渔民救上英国战俘的第三天,数百名日军包围了主要救助战俘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

日军开始逐家逐户搜查,并殴打中国渔民,逼着他们交出所有救助的英军战俘。

最终,381名英国战俘被日军再次俘获,登上了军舰押走。

临走前,英军战俘悄悄留下了自己唯一的贴身物品:钢笔、戒指……想以此表达自己感激之情。

很多英国战俘临走前,悄悄冲着中国渔民做出“抹脖子”的动作,他们觉得这次再被俘,肯定凶多吉少。

事实也是如此,连同被日本人救起的其余战俘,大约近千名英军战俘直接被送到了日本大阪,到战争结束时,有200多人死在了战俘营。

值得一提是,其中三位分别叫伊文思、法勒斯和约翰·斯通的英军战俘非常幸运。 

图片1942年10月,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盟军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

他们在当地一位翁姓渔民冒险帮助下,藏在岛上某处山洞没有被日军发现,最后经地下抗日力量借力,于两个月后,成功逃到了重庆的英国领事馆。

虽然事后日本《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了“里斯本丸”遇难之事,随后欧美及中国媒体也相继报道了“里斯本丸”事件,但都对中国渔民救援之事几乎没有提及。

正是在这三位英国战俘的描述下,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以及中国渔民奋力救援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晓。

图片欧洲关于“里斯本丸”遇难新闻报道图

造成如此这般的惨剧,人们自然要去了解造成惨剧的原因,追究相关的责任人。

首先是1943年3月,英国代表本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新西兰政府,共同抗议日本野蛮行为,要求惩罚当事人。

日本则回函,发出狡辩,将责任全部推向发射鱼雷的美军身上。

美国方面则辩称,“里斯本丸”号没有悬挂任何战俘船只标志,且船上还安装有火炮等武器,才被视为武装商船击沉。

由于当时彼此还是战争状态,互相只能是打“嘴炮”,“里斯本丸”幸存战俘依然被囚禁在日本。

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里斯本丸”号散处各地的战俘最终平安回家,共计763人获救。

作为二战期间一次极为惨痛的船难事件,1816名英军战俘最终仅剩下不到一半幸存者。

1946年,“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其余相关责任人,也分别得到了应有惩罚。

图片

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中国渔民的奋力救援,“里斯本丸”号沉没,必定一场是无人生还的人间惨剧,也没有了劫后余生的七百多名幸存者和家庭。

时隔多年,虽然那些英军战俘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可他们在世时,以及他们的后代对此事依然感念中国渔民的善举。

而那些参与救助的渔民群众则在随后一如既往地打鱼、晒网,对此事闭口不提,让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尘封了几十年。

图片

2014年,制片人方励前往东极岛,参与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在当地首次听见关于“里斯本丸”号的故事。

原本从事海洋调查和深海探测30多年的方励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找到沉船位置,并打捞出这段不为人知的海难与救援故事。

可70多年来(1942—2014),一直无人知晓“里斯本丸”号具体沉没位置。

2016年,方励正式带领团队前往东极岛海域,搜寻“里斯本丸”号沉船。

借助仅有的资料,他们以历史记录坐标为中心点,开始连续海底声呐扫描成像探查,但一无所获。

图片欧洲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海域资料

经过再次走访和研讨,方励与团队决定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东极岛附近的400平方公里海域。 

终于,在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大型沉船声呐影像。 

经过验证,这正是消失了70多年的“里斯本丸”号。

图片

船是找到了,可望着水下锈迹斑斑,早已被海洋生物覆盖的“里斯本丸”号,方励很想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今的幸存者又如何看待此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方励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来找出真相,不仅让更多人知晓“里斯本丸”号,也借此告慰那些沉眠于此的年轻军人。 

随后,他和自己的团队多年辗转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通过采访历史学家,寻访当事人后代,积累了大量素材。 

图片方励在英国采访亲历者后人

最终,他们一共找到了380多位亲历者后代,面对面采访了130多人,收集了上万张历史照片,慢慢将这段悲壮的历史拼凑完整。 

在寻访中,方励第一次知道:

当灾难降临时,有会说日语的军官逃出船舱后,试图与日军协商,却还没开口就被一枪射杀; 

3号舱因木梯断裂逃生无望,底下的战俘依然在埋头抽水,为战友争取逃生时间,随后又有人带头唱歌,坦然等待死亡; 

还有人主动让出逃生机会,自己留下来与日军搏斗;

他们中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刚结婚的新郎,还有的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可他们永远随着沉船,困在了海底。

正如托尼·班纳姆所说,“战争中的幸存者,并不是真正的幸存。”

采访中,无数幸存者和后代,都提到,就在日军肆意射杀漂浮在海面的战俘时,是中国渔民的到来,阻止了日军的暴行,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正是在这些展现出人类善良本性的中国渔民身上,才让昔日的欧洲殖民者及后代既感激又羞愧。

图片2019年,“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老人表示感谢

用方励的话说:“他们救起的人,远超384这个数字。有些幸存者现在四代同堂,当年没有他们相救就没有这些大家庭了。” 

感谢方励导演和团队的努力,我们才有了这部《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 

随着电影上映,一举拿下豆瓣9.2高分,成为了2024年度截至目前最高分的国产电影。

图片

特别想说的是,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部历史纪录片,

图片

虽然“里斯本丸”号沉没在浩瀚的二战历史中,并不是唯一的船难事件(比如中国的“太平轮”),但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还原了历史本来面貌。

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就包括日本人的。 

日本很多资料中,提到“里斯本丸”号事件,完全颠倒黑白。

如除了将责任全部推给美军潜艇,闭口不提射杀战俘,还提到自己如何“优待”俘虏,途中又是发罐头,又是积极治疗病患。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艘战俘船是一艘邮轮……

而且日方资料绝口不提中国渔民救助,只说自己才是“唯一”救出所有落水战俘的人,厚颜无耻到极致。

甚至在其维基百科中,日方还将其侵略香港,表述为所谓的“解放”。

图片日本关于“里斯本丸”号的相关资料中,将侵略香港,美化成“解放”

这种刻意遮掩和涂抹历史,恰恰是日本一直在做的事情,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警惕!

胡适说,“历史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像方励导演及团队这样用铁的事实重新恢复历史的人,让我们铭记,更不敢忘却。

“里斯本丸”上发生的事情,正义和邪恶是界限清晰的,可也需要从不同视角去看待和恢复历史,因为这些同样属于真相的一部分。

图片方励导演和当年参加救援的林阿根老人

因此,影片中除了有英国人、中国人的回忆,也有来自日本人的回忆,更多维度去还原这个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部电影更可贵之处在于,当我们如今还在谈论“老人跌到该不该扶”时,我们不应忘记:

人性中最淳朴的善意,才是令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图片

电影结尾,2019年,遇难战俘的后代来到东极岛、来到沉船上方,向父辈告别、向恩人致谢。

此刻,所有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解脱。

2024年电影上映时,两位幸存者和参与营救的最后一名中国渔民林阿根都已去世。

可因为这部《里斯本丸沉没》,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住那些奋力救援的中国渔民,更记住 :

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这个镌刻人类善与恶的历史坐标。

图片

希望各位,国庆假期如果有空,不妨带孩子去看看这部电影。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万字长文揭秘成都:千年风水局背后的城市传奇

图片

被迫消失的“娱乐圈第一狗仔”卓伟,曾经爆出的惊天大瓜,个个轰动,件件实锤

图片

岛国真人真事改编的《地面师》骗局,背后故事更匪夷所思

图片

《黑神话》真相:“延迟退休”引发的血案

里斯本丸1

,

选择留言身份

《里斯本丸沉没》,一部打捞出的中国渔民救助英军战俘的惊人历史

原创

斥候小吏


斥候密档

2024年09月23日 20:35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这是电影《后会无期》同名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

2024年,一段隐藏多年的历史,也随着一部电影的上映逐渐从冰冷的海底浮出水面。

图片

 

图片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随即自中国广东进攻香港,18天后的圣诞节,英军投降,香港沦陷。

当天晚上,英国殖民总督马克·杨爵士在九龙半岛饭店向日本第23军司令酒井隆中将签署了正式投降书,数千名英军被关进位于九龙深水埗等地的临时战俘营。 

随后近一年时间,日军从香港及周边已俘获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国籍官兵近9000人,营地供应日趋紧张。

此时,日军本部觉得继续在香港关押大批战俘既危险,又浪费物资,决定分批转移战俘到日本作为劳力。

1942年9月25日,日军驻香港总督矶谷廉介签发命令,将1816名英军战俘运往日本做苦力。

这次,日军选择的是临时征用的改装货轮“里斯本丸”。

图片“里斯本丸”号

建造于1920年的“里斯本丸”号, 长135米,安装有2台往复式主机,总吨数为7053吨,最大马力为4684马力,航速12节。

“里斯本丸”号航行期间,主要执行日本经由巴拿马运河到美国纽约的航线,以及中国上海至香港,台湾至菲律宾、越南、印度等航线。

1942年2月,由于“里斯本丸”号在台湾地区澎湖遭到盟军鱼雷攻击,船体严重损坏,不得不停靠台湾的船厂抢修。

同年5月,“里斯本丸”号仅完成表层修理后,又转移到日本九龙造船厂继续深度修理。

和很多日本民用船只一样,“里斯本丸”号在日本决定对美国宣战前,早就被军方征用。

因此,当日军决定转移大批英军战俘后,体型庞大又停泊在香港的“里斯本丸”号成为运输船只首选。

不过,也是因为“里斯本丸”是临时征用,船体没有做任何战俘标识,从而给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9月25日清晨,千余名英军战俘以及数百名日军开始登船。

根据资料显示,此次航行,“里斯本丸”号共计船员77人,警卫队26人,战俘1816人,另搭载第8610部队自内陆归途部队以及随行将校、下士官兵共计778人。

此外,随船还搭载了1676吨的战略物资。

9月27日上午8时10分,“里斯本丸”号正式起航前往日本九州的门司港。

日军及船员位于改装后的座舱内,这里宽敞明亮,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数千名战俘却只能挤在狭窄的三层货舱中,缺衣少食,又伤病缠身,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其中,一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战俘366人;

 二号货舱关押了皇家苏格兰团和米德尔赛克斯团等共1074人;

 三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炮兵376人。

 

货舱里的生存条件相当恶劣,数千人都是人挤人状态,每个人大概只有45平方厘米的空间,舱内空气污浊,充满各种咳嗽和呕吐的声音,以及各种排泄物和呕吐物。

图片
                                                       被日军押运的英军战俘

而且很多人登船前就已经身患重病,毫无逃生能力。

可以说,从一开始,“里斯本丸”执行的就是一趟死亡之旅。

 

图片

1942年10月1日清晨,舟山群岛海域。

此时,美国已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早已出现了数艘等待复仇的美国海军潜艇。

但“里斯本丸”号一无所知。

随着数日的海上颠簸,战俘早已精疲力竭,无不渴望这种“海上地狱”一般的生活能早点结束。

7点15分,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里斯本丸”号航行至舟山群岛以东海域时,因船体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识/旗帜,遭到美军潜艇“鲈鱼”号鱼雷袭击。

“里斯本丸”船尾遭受重创,导致船只动力系统瘫痪,船体只能原地打转。

海水从破损的船体涌入,很快就淹到了最靠近尾部的三号货舱,那里是376名英国皇家炮兵战俘所处位置。

日本船员匆匆往三号舱里丢下了一台抽水泵,让身体已经非常孱弱的战俘们轮流用这台抽水泵抽水。

虽然抽水泵不停工作,可倒灌的海水依然不断涌入,船体开始缓慢下沉。

此时,闻讯赶来的日本驻防舟山的日本海军,派出矢野美年大佐率领的十余艘舰艇和运输船陆续赶到出事海域。

由于船体损毁严重,现场日军商议后,决定由“丰国丸”号救援船拖航“里斯本丸”号到舟山附近港口。 

经过一夜拖行,“里斯本丸”号中间三次断绳,沉船危险越来越严重。

10月2日上午8时20分,眼看“里斯本丸”号沉没在即,矢野美年大佐决定,立即撤离船上换防回国的日军778名官兵及受伤船员。

在一片混乱中,一部分日军和船员被转移到“第一黄埔丸”上,其余日军和船员纷纷跳海,但都被救起。

唯独此时还在船舱内的千余名英军战俘无人问津,成为了“弃子”。

英军战俘原本还指望日军救完自己人后,会再来救援他们。

可就在船上日军撤离期间,他们一个举动终于引发战俘恐慌:

日军开始在三个货舱顶部的栅栏上铺设木板,并用帆布将三个货舱全部遮盖住。

英军战俘意识到,日军想杀人灭口,想让他们都送葬海底。

虽然战俘们不停抗议,并疯狂撞击压在舱顶的木板,但没能成功。

图片

幸运的是,二号舱战俘中有个曾在船上厨房帮忙的厨师,身上藏了一把厨刀。

正是靠着这把厨刀,战俘们不仅撬开了割开罩着的帆布,还扒开了一个小小的出口。

很快,第一批战俘撞开木板,想办法爬到了甲板,可随即就被一阵密集的子弹击中倒下。

原来,日军撤离时留下六个日军士兵,就是要确认“里斯本丸”号带着全部战俘沉入海底,再让他们搭乘救生艇离开。

冲上去是死,留下来也是死,在这样背景下,英军战俘凭借强烈的求生意志,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冲出了船舱。 

等越来越多的战俘冲上舰桥,找到那几名开枪的日军士兵后,将他们活活打死。 

随着大部分战俘都跑到了甲板后,一幕悲剧又发生了:三号舱通往甲板的木梯彻底断裂,这意味着困在舱底大部分皇家炮兵战俘不可能再有机会逃生。

令人敬佩的是,明知死路一条的战俘,依然奋力用抽水泵抽水:

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是想为自己的战友争取更多逃生时间。

 直到海水彻底吞没三号舱时,他们才唱着那首《蒂珀雷里在远方》(It’s a LongWay to Tipperary)的英国军歌,慷慨赴死。

图片

逃到甲板的战俘虽然侥幸逃生,但他们发现, “里斯本丸”号很快就要沉没了。

跳海逃生,成为战俘们唯一的选择。

可看似平静的海面,依然是一条不归路。

10月的东海,海水冰冷,抱着各种漂浮物的战俘被冻得战战兢兢。

他们周围依然有不少日本船只,既有军舰,也有民用船只。

当时,很多战俘还期望日本人能发善心,将他们一一救起,可很快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一些日军士兵看见战俘游到自己船只附近,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狠狠用枪托砸向战俘,不许他们靠近。

还有很多日本士兵狞笑着,用手里的轻重武器无情地射向漂浮在海面的战俘,鲜血立即将周围湛蓝的海域染成了红色。

图片

很快,大批日军士兵开始有组织地架起了机枪扫射。

他们显然接到了命令,不让这些英军战俘活下去。

于是,有些不想成为日军活靶子的战俘,主动选择沉入水底;一些水性好的战俘,则拼命往外海游去。他们情愿被大海吞没,被鲨鱼吃掉,也不愿被日本人射杀。

 由于茫茫大海无人现场目睹见证,日军的暴虐行径更加肆无忌惮。

此时的海面,混杂着枪声、狂笑声和呼救声,犹如海上地狱一般。

不一会,“里斯本丸”号逐渐沉没。

还在挣扎的战俘绝望了,他们知道等待自己的不是淹死,就是被日本人开枪打死的命运。

就在战俘们陷入绝境时,远处忽然出现一艘艘小渔船,并慢慢靠近。 

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同样是亚洲人面孔的船员开始自发救助起水中的战俘。 

英军战俘很快认出,那些是中国渔民,他们是来救自己的

就这样,一艘艘穿梭于海浪之间的中国渔船,不停往返,救回一船又一船的战俘。

奇怪的是,随着前来救援的中国渔船越来越多,日军也逐渐停止射击,也开始跟随救人。

这倒不是日军突然大发慈悲,而是现场的日军指挥官意识到,随着大批周边中国渔民到来,他们随意射杀落水战俘的行为将可能暴露,未来要承担责任。

事实上,这些来自附近东极岛及周边海域的中国渔民,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要来救人。

图片舟山海域附近的东极岛

10月1日清晨,舟山海域附近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两座小岛数百名渔民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 

不久,他们就发现了大批随着海浪涌到附近海面的布匹及物资。

渔民们明白,有船遇难了。

于是,数百名渔民纷纷摇着自家的小渔船出海,希望打捞物资。

可很快,他们就发现海面上漂浮了许多落水的外国人。

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救人一命,天上一星。”

怀着最朴素的想法,这些中国渔民毫不犹豫开始营救落水的战俘。 

虽然听不懂这些外国人说的话,可从他们比划中知道,不远处还有更多落水者。

渔民们毫不犹豫,立即抛下布匹,并奔走相告,招呼所有家里有船的家庭出海救人。

当时,周围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渔民家庭,包括十来岁会浮水、摇橹的少年,基本都出动了。

由于渔民的船都是那种小舢板,他们每次救不了几个人,只能一次又一次来回救援。

图片舟山海域附近的渔民纷纷出海救人

事实上,由于舟山海域早被日军控制,附近又停着各类日本舰船,这些中国渔民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生命危险,可他们还是决定,救人要紧。

当时中国渔船每次少则救护两人,多则救护二三十人,反反复复赴海营救,大家都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可惜,千余名英军战俘中,还是有828名因中弹或溺水而遇难。

图片

根据资料显示,“里斯本丸”号沉没后,周边海域的中国渔民一共出船45艘,共65次,救回384名在海面上苦苦挣扎的英国战俘。

当把这些瑟瑟发抖的战俘接到家中后,渔民用自己家的干净衣服换下他们身上的湿漉漉的脏衣服。

图片

甚至,这些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的中国渔民,还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米酒款待战俘们。

酒足饭饱的感觉,与之前暗无天日的囚禁生活及近在咫尺的死亡,让死里逃生的英军战俘宛如来到了天堂。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

就在渔民救上英国战俘的第三天,数百名日军包围了主要救助战俘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

日军开始逐家逐户搜查,并殴打中国渔民,逼着他们交出所有救助的英军战俘。

最终,381名英国战俘被日军再次俘获,登上了军舰押走。

临走前,英军战俘悄悄留下了自己唯一的贴身物品:钢笔、戒指……想以此表达自己感激之情。

很多英国战俘临走前,悄悄冲着中国渔民做出“抹脖子”的动作,他们觉得这次再被俘,肯定凶多吉少。

事实也是如此,连同被日本人救起的其余战俘,大约近千名英军战俘直接被送到了日本大阪,到战争结束时,有200多人死在了战俘营。

值得一提是,其中三位分别叫伊文思、法勒斯和约翰·斯通的英军战俘非常幸运。 

图片1942年10月,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盟军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

他们在当地一位翁姓渔民冒险帮助下,藏在岛上某处山洞没有被日军发现,最后经地下抗日力量借力,于两个月后,成功逃到了重庆的英国领事馆。

虽然事后日本《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了“里斯本丸”遇难之事,随后欧美及中国媒体也相继报道了“里斯本丸”事件,但都对中国渔民救援之事几乎没有提及。

正是在这三位英国战俘的描述下,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以及中国渔民奋力救援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晓。

图片欧洲关于“里斯本丸”遇难新闻报道图

造成如此这般的惨剧,人们自然要去了解造成惨剧的原因,追究相关的责任人。

首先是1943年3月,英国代表本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新西兰政府,共同抗议日本野蛮行为,要求惩罚当事人。

日本则回函,发出狡辩,将责任全部推向发射鱼雷的美军身上。

美国方面则辩称,“里斯本丸”号没有悬挂任何战俘船只标志,且船上还安装有火炮等武器,才被视为武装商船击沉。

由于当时彼此还是战争状态,互相只能是打“嘴炮”,“里斯本丸”幸存战俘依然被囚禁在日本。

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里斯本丸”号散处各地的战俘最终平安回家,共计763人获救。

作为二战期间一次极为惨痛的船难事件,1816名英军战俘最终仅剩下不到一半幸存者。

1946年,“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其余相关责任人,也分别得到了应有惩罚。

图片

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中国渔民的奋力救援,“里斯本丸”号沉没,必定一场是无人生还的人间惨剧,也没有了劫后余生的七百多名幸存者和家庭。

时隔多年,虽然那些英军战俘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可他们在世时,以及他们的后代对此事依然感念中国渔民的善举。

而那些参与救助的渔民群众则在随后一如既往地打鱼、晒网,对此事闭口不提,让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尘封了几十年。

图片

2014年,制片人方励前往东极岛,参与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在当地首次听见关于“里斯本丸”号的故事。

原本从事海洋调查和深海探测30多年的方励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找到沉船位置,并打捞出这段不为人知的海难与救援故事。

可70多年来(1942—2014),一直无人知晓“里斯本丸”号具体沉没位置。

2016年,方励正式带领团队前往东极岛海域,搜寻“里斯本丸”号沉船。

借助仅有的资料,他们以历史记录坐标为中心点,开始连续海底声呐扫描成像探查,但一无所获。

图片欧洲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海域资料

经过再次走访和研讨,方励与团队决定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东极岛附近的400平方公里海域。 

终于,在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大型沉船声呐影像。 

经过验证,这正是消失了70多年的“里斯本丸”号。

图片

船是找到了,可望着水下锈迹斑斑,早已被海洋生物覆盖的“里斯本丸”号,方励很想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今的幸存者又如何看待此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方励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来找出真相,不仅让更多人知晓“里斯本丸”号,也借此告慰那些沉眠于此的年轻军人。 

随后,他和自己的团队多年辗转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通过采访历史学家,寻访当事人后代,积累了大量素材。 

图片方励在英国采访亲历者后人

最终,他们一共找到了380多位亲历者后代,面对面采访了130多人,收集了上万张历史照片,慢慢将这段悲壮的历史拼凑完整。 

在寻访中,方励第一次知道:

当灾难降临时,有会说日语的军官逃出船舱后,试图与日军协商,却还没开口就被一枪射杀; 

3号舱因木梯断裂逃生无望,底下的战俘依然在埋头抽水,为战友争取逃生时间,随后又有人带头唱歌,坦然等待死亡; 

还有人主动让出逃生机会,自己留下来与日军搏斗;

他们中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刚结婚的新郎,还有的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可他们永远随着沉船,困在了海底。

正如托尼·班纳姆所说,“战争中的幸存者,并不是真正的幸存。”

采访中,无数幸存者和后代,都提到,就在日军肆意射杀漂浮在海面的战俘时,是中国渔民的到来,阻止了日军的暴行,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正是在这些展现出人类善良本性的中国渔民身上,才让昔日的欧洲殖民者及后代既感激又羞愧。

图片2019年,“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老人表示感谢

用方励的话说:“他们救起的人,远超384这个数字。有些幸存者现在四代同堂,当年没有他们相救就没有这些大家庭了。” 

感谢方励导演和团队的努力,我们才有了这部《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 

随着电影上映,一举拿下豆瓣9.2高分,成为了2024年度截至目前最高分的国产电影。

图片

特别想说的是,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部历史纪录片,

图片

虽然“里斯本丸”号沉没在浩瀚的二战历史中,并不是唯一的船难事件(比如中国的“太平轮”),但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还原了历史本来面貌。

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就包括日本人的。 

日本很多资料中,提到“里斯本丸”号事件,完全颠倒黑白。

如除了将责任全部推给美军潜艇,闭口不提射杀战俘,还提到自己如何“优待”俘虏,途中又是发罐头,又是积极治疗病患。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艘战俘船是一艘邮轮……

而且日方资料绝口不提中国渔民救助,只说自己才是“唯一”救出所有落水战俘的人,厚颜无耻到极致。

甚至在其维基百科中,日方还将其侵略香港,表述为所谓的“解放”。

图片日本关于“里斯本丸”号的相关资料中,将侵略香港,美化成“解放”

这种刻意遮掩和涂抹历史,恰恰是日本一直在做的事情,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警惕!

胡适说,“历史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像方励导演及团队这样用铁的事实重新恢复历史的人,让我们铭记,更不敢忘却。

“里斯本丸”上发生的事情,正义和邪恶是界限清晰的,可也需要从不同视角去看待和恢复历史,因为这些同样属于真相的一部分。

图片方励导演和当年参加救援的林阿根老人

因此,影片中除了有英国人、中国人的回忆,也有来自日本人的回忆,更多维度去还原这个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部电影更可贵之处在于,当我们如今还在谈论“老人跌到该不该扶”时,我们不应忘记:

人性中最淳朴的善意,才是令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图片

电影结尾,2019年,遇难战俘的后代来到东极岛、来到沉船上方,向父辈告别、向恩人致谢。

此刻,所有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解脱。

2024年电影上映时,两位幸存者和参与营救的最后一名中国渔民林阿根都已去世。

可因为这部《里斯本丸沉没》,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记住那些奋力救援的中国渔民,更记住 :

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这个镌刻人类善与恶的历史坐标。

图片

希望各位,国庆假期如果有空,不妨带孩子去看看这部电影。

图片

END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