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61篇原创文章
话说,战国时期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合纵连横战略的你来我往。本文就来聊聊张仪推行的连横策略和公孙衍推行的合纵策略,到底谁主沉浮!张仪相魏后,推行连横策略,对其他各国都产生威胁,因而齐、楚两大国首先反对,要求驱逐张仪,加以魏国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抗秦。于是,魏惠王于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将张仪驱逐回秦,主张合纵的公孙衍被升为魏相。
十七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约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今甘肃庆阳西南)从侧后进攻秦国,配合联军的作战。秦为暂时安抚义渠以缓解后方的威胁,送给义渠“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尔后派军去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迎战。
联军因各国利害不同,行动不能一致。楚、燕两国暂时受秦的威胁不大,态度消极。楚怀王虽被推选为纵约长,但楚军并未与其他国的军队协同行动,怀王更未指挥联军作战,与秦军实际作战的仅有魏、赵、韩三国的军队。在秦军的反击下,联军很快失败,纷纷东退。
义渠虽然接受了秦的厚礼,但很清楚这不过是秦的暂时策略。秦为开拓疆域,一年前还刚攻占了义渠的要地郁郅(今甘肃庆阳东),今后仍免不了向义渠进攻。因而在秦军主力东出与联军作战时,义渠乘秦后方空虚之机,袭击秦军,攻占了李帛(具体位置不详,当在今甘肃宁县以南一带)。由于作战规模不大,未能起到牵制秦军的作用。
次年(公元前317年),秦派庶长樗(chū初)里疾率军出函谷关追击联军,在修鱼(今河南灵宝北)大败三国联军,歼灭其主力韩军8.2万人,俘其将(sōu搜)申差。
第一次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这次合纵虽因联军内部缺乏团结一致的思想以致力量不能集中而失败,但其声势和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当时人们对公孙衍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战略,还是极为重视的。
如《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话:“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当然,这话过分夸大了两人个人的作用,基本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的孟子更不会同意景春的观点。但是,从这话中也确实反映了合纵、连横两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左右当时战略形势的,至于因执行的好坏而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则又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