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讲述一个传奇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人物:傅柏翠

他与毛泽东在创建中央苏区时并肩战斗了一年,比毛泽东小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他近90岁高龄依然再次申请入党,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他历经了磨难,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他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读完后相信你会有感触。

一、早年造福一方,被称为“闽西老百姓的王”

傅柏翠1896年9月出生,是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一个大财主的儿子,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枪法,人称“小神枪”。

为什么他小毛泽东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1914年,傅柏翠赴日本学法律,1917年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留日期间,参加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回国后,成为福建第一个开业律师。

他劝说父亲把田地分给农民,还替穷人打官司,与官府衙门对抗,在闽西地区一时颂声四起。当时军阀混战,为保卫乡里,他组织成立了一千多人的农民自卫团,拥有300余支枪。军阀恨他、怕他,称他为“学生皇帝”,但老百姓敬他、爱他,称他为“闽西老百姓的王”

大革命时期,傅柏翠就提出入党申请,但由于是大财主出身,被拒绝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再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了批准。在大革命失败这样的时期依然坚定信念,毅然向党组织靠拢,足见他参加革命毫无功利性目的,是出于纯粹的信仰

二、与毛泽东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

1929年初,在蒋介石3万大军的“会剿”下,井冈山全面失守。毛泽东、朱德等人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重新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1929年3月,傅柏翠迎接从井冈山下来的毛泽东和走投无路的红四军进入自己的闽西故乡。

为什么他小毛泽东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傅柏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学都有极为精深的了解,可以说是博古通今。毛泽东与他一见如故,二人互相酬唱,谈古论今,在频繁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在傅柏翠的陪同下登上汀江边的临江楼,写下了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虽然傅柏翠比毛泽东小三岁,但毛泽东一直尊称他为“闽西傅先生”,而且终身没有改口。

在闽西,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改编为四个纵队,林彪、胡少海、伍中豪、傅柏翠分别任四个纵队队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傅柏翠与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林彪处于同一起跑线

为什么他小毛泽东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1930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离开闽西进军赣南,傅柏翠则留守闽西。毛泽东当时的坐骑是傅柏翠赠送的一匹宝马,在行军途中,他不由想起了傅柏翠,写下“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翠柏。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的诗句。

当时毛泽东与傅柏翠的友谊可见一斑。

三、极强的个性,坎坷的革命经历

然而,傅柏翠的革命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个性比较强,受到立宪派改良观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思想上与其他同志格格不入。

和毛泽东分离后,由于观点和上级不一致、存在分歧,他消极对待土改,闽西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闽粤赣边区党代表大会等会议召开他决绝参会,上面安排的工作他也置之不理,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感。

为什么他小毛泽东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1931年,傅柏翠被错误冠以罪名,他带领的蛟洋农民自卫军与苏维埃政府军队发生冲突,随后他率领自卫军躲进山里,脱离了党和红军,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转折。“雪里行军无翠柏。”毛泽东一语成谶。

虽然傅柏翠进山打游击了,但面对国民党当局的“诏安”,他也屡次拒绝。直到十九路军入闽后,他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抗日救亡问题上达成共识,才出任国民党职务。

后来,傅柏翠被国民党当局委任为永定县县长、省保安十一团团长、宁化县县长、省参议员等职。1949年5月,他率领2400多名国民党军政人员在上杭起义,有力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闽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惦记着傅柏翠,问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闽西傅先生”在哪里,如果身体还好,可以叫他出来工作。傅柏翠遂被任命为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和省政府委员。

为什么他小毛泽东三岁,毛泽东却一生都称他为“闽西傅先生”

四、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1983年,耄耋之年的傅柏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又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5年5月,福建省委为傅柏翠彻底平反。1986年1月,福建省委郑重批准傅柏翠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傅柏翠90岁,终于再次回到了“红军”队伍里。

1993年1月30日,傅柏翠在福州逝世,时年97岁。

97岁高龄的他,党龄虽不足10年,但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中磨砺出的最纯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