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收听文澜读书岛播客
9月21日下午,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文澜演讲厅,文澜读书岛2024年自然阅读月开启第二场分享。一场关于“植物与文明”的阅读讨论正在进行中。来自诸暨的自然爱好者林捷,分享了她阅读美国生态学家罗宾·沃尔·基默尔的《编结茅香》的体会。这是她7年来第7次在文澜读书岛作分享。这次林捷还带了两位一木自然读书会的伙伴来协助分享。书友夏艳介绍了参加植物观察活动的感受,出版人曹雪峰朗读了书中的精彩段落,让这场自然阅读活动变得更为生动丰富。
幸亏文澜读书岛的阅读分享活动都有钉钉群视频直播,临时无法参加现场活动的我,通过观看直播视频回放,弥补了缺席的遗憾。
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沃尔·基默尔能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而作为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在内心深深认同原住民的文化理念,即植物和动物是最古老的老师。这两种认知犹如观察世界的两面透镜,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基默尔在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交织,诗意讲述了北美原住民所倡导的感恩文化,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灵乃至世间万物平等互惠的相处之道,并从跨文化的全新视角,对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深刻反思。
自然疗愈与民族植物学
罗宾·沃尔·基默尔在《编结茅香》中说,茅香是最早种在大地上的植物,它的香气源自天女的甜蜜回忆。因此,它也被原住民尊为四大神圣植物之一。嗅着它的香气,你会开始回想起那些自己在不经意间遗忘的东西。她用种植、照料、采撷、编结、焚烧茅香为引子,串起了美洲原住民感恩文化的理念。
林捷以书中写到的“三姐妹”(南瓜、豆子和玉米)为例,与书友讨论了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南瓜、豆子、玉米之间的相互依存体现了生态智慧,也是对土地的尊重和利用。南瓜叶片和藤蔓长着刚毛,让那些吞噬植物的毛毛虫望而却步。南瓜叶子会遮蔽玉米和豆子脚下的土壤,锁定水分。“三姐妹”不同的分层极为高效地利用了光线。所以它们的产出远比单独种植来得更高。这种生态种植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
罗宾·沃尔·基默尔在书中指出,自然对人的心灵具有积极的影响。自然不仅是我们获取物质资源的地方,更是我们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空间。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种园子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工作,同时也是精神层面上的任务。所有的学生都对自然表现出了深深的尊敬和喜爱。他们说,大自然是给他们带来最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地方。
林捷给书友们看了一段一木自然读书会组织的自然观察活动的短视频。一位傈僳族小伙子,讲解着在森林里采摘野生蘑菇的方法。他用小木片小心地把蘑菇能吃的部分割下来,不能吃的根部留在树上,让它们继续长出来,留给小鸟。傈僳族人一直奉行这种“索取有度”的采摘方式。这与《编结茅香》里原住民的理念不谋而合。参加了那次观察活动的夏艳说,从这个细节里,看到感恩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就刻写在傈僳族人的民族基因里。
林捷是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植物学会会员。多年来,她专注于植物的观察与植物学知识的推广,为主策划了“观察一棵树”活动,引导书友从阅读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的转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经有400余位全国各地的自然爱好者加入“观察一棵树”活动,组成了29个观察小组,观察的树木涵盖了3纲13目20科27属29种。他们通过观察一棵树,感受生命的历程,感受自然的美育,获得内心的平静,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林捷指出,《编结茅香》涉及的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类如何认知植物,也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植物,及人类认知和利用植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这些知识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与文明的对话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则从文明的角度出发,解读了《编结茅香》。他认为,作者罗宾·沃尔·基默尔借用了植物和自然,诠释了美洲原住民的文化理念。所以,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先了解美洲原住民文化的背景。
劳月从美洲原住民的历史和现状讲起。在欧洲移民到达之前,美洲有不少于2000万原住民。现在却只剩下25万人。美洲大陆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如今这些文明几乎都消失殆尽。
世界各大洲的文明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特点。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都是排他性的文明,视自己为唯一的文明,其他的宗教都是异教。历史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通过军事手段扩张势力范围。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用自己的宗教统一世界。而佛教、儒教以及《编结茅香》中反映的美洲原住民文明则提倡天人合一,宽容和谐,修身养性。两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明显区别。
劳月认为,神话、宗教等人类早期文明反映了当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它与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同步的。因为对自然的无知和畏惧,产生了神话和宗教。其中既有人类早期的智慧,也有因认识缺陷导致的错误和愚昧。比如,回到穴居时代,就是人类理想?采摘果子,回馈一点烟草,就是感恩?对着火堆唱歌,就能生火?这些原住民的文化理念,也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他强调,文明的发展不是非此即彼,而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现代科学技术肯定有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科学永远在发展,认识永远在更新。我们一定是在不断否定前人的基础上前行的。历史并不在重复,而在螺旋上升。美洲原住民文明有着宝贵智慧。这些宝贵智慧只有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才是正途。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行不通。我们应该从原住民文化中学习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这些文化价值的升级。
惊叹自然,感恩自然
书友风信子是“观察一棵树”活动构树组的组长。她非常惊叹这本书文字的精美。全书结构丰满,内容精妙,文字让人唇齿留香。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在书中完美地关联。书名的茅香只是一种象征。每个人都要寻找、编结自己的茅香。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最终形成个人的领悟。人生就是这样一步步积累、丰沛起来的。
“观察一棵树”活动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为了找一棵树,她走遍了小区的角角落落,才发现小区里居然有那么多丰富的植物。然后,她就一篇一篇记录树的变化。猛然一回头,居然发现已经写了50多篇,这难道不是用文字来感恩大自然吗?她强烈地感到,自然观察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让你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正如上一期活动小山老师说的,不记录,无观察,不表达,无成长,这就是我们眼前的诗和远方。
书友顾云涛赞叹,如果近期有人要他推荐一本书,他一定推荐《编结茅香》。书中第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他。很多句子都很有美感,这些美感来自对自然的观察。科普读物既有科学性,又有优美的文笔,是很罕见的。我们的教育中就是缺少这样融合自然与人文理念的,适合对孩子进行全科自然教育的好教材。
曾经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的书友秦弋说,他一直在寻找一种隐居式的生活。996的工作模式,每晚工作到12点,这是没法持续的,很反人性。看完这本书,他在思考,如何从本土文化里获得更多力量?我们要从自然教育走向自然疗愈。不仅仅只是给大家一些科普知识,而是去发现能够治愈人心的力量。这些力量可能来源于一些远古意象,来源于几千年几万年来在人的潜意识里一直有的东西。最终要从自然中发掘力量,解决时代的问题。
出版人曹雪峰是最早拿到《编结茅香》英文版的国内编辑,他当时很喜欢,可惜老板没选中,所以非常遗憾地与它擦肩而过。
书友韩菊仙为大家带来了一小袋刚摘的半枝莲,告诉大家这是天然的抗生素,可以止血、止痛、止痒,也算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书友陈静源用西安方言说起了她外婆的故事,打柿子的时候不要都打完,留几个柿子给鸟和虫子吃。这就是不同地域文明的相通性。正如书里写的,编结茅香仿佛三股辫子,一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一是科学的精神,一是把认知与科学连接在一起。书的内涵太丰富了,必须慢慢品读,细细梳理。
书友温佳佳想起自己儿时爬树的往事,由爬树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她讲到,小红书上有个视频,提出一个“公园20分钟效应”:工作一整天,或者长时间工作后很容易抑郁,这时去附近的公园散步20分钟,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待20分钟,就会感觉自己被治愈了。她认为现在的人比过去更需要大自然,而不是去改造自然。
两个多小时,书友们不仅对《编结茅香》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了一些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原住民的智慧,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解决不同维度文明的和谐交融。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
本文2024年9月25日首发于潮新闻客户端,发表时略有删改。
本文摄影:三叶草、温佳佳
本文短视频拍摄制作:风信子
本文播客制作:郭梦慧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