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终相见,明月朝阳各千秋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学习任务单

王琳琳

学习目标:

1.熟读两篇文章,发挥联想与想象,欣赏文人笔下的意境美。

2.吟咏“赤壁明月”和“泰山朝阳”的美景片段,并能展示自己心中独特的“明月朝阳”。

3.知人论世,探寻作者面对人生失意时的态度与思考,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激发对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梳理整合文中的特殊句式及文言字词,请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整合,并制作学习卡片。

2.查阅资料,结合补充素材,分别为二人各设计一份个人信息档案。

3.朗读两篇文章,找出你对二者初步印象的不同,填写下列表格(可自行增加)。

参考图表: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文体

韵律

语言风格

景物及特征

人物行动

写作背景

情感态度

……

二、课堂任务

1.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吟咏品读“赤壁明月图”和“泰山朝阳图”,分别从两幅图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依照下列表格进行填写。

参考表格:

《赤壁赋》

写景句子

语言特色

(音韵、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

景物特点

《登泰山记》

写景句子

语言特色

(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

景物特点

2.回顾《赤壁赋》全文,寻找苏轼的“明月”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文中原句)?“明月”下的苏轼有变化吗?结合补充素材和所做人物档案进一步探究,苏轼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境遇下泛舟赤壁、追寻明月的?从此后苏轼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出“赤壁明月”对苏轼有什么影响?

3.回顾《登泰山记》全文,寻找姚鼐是在什么时间、从哪条道路登泰山的?姚鼐认为登顶之处是哪里?这与世人有何不同?结合所做的人物档案和补充素材进一步探究,姚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候、这条路去泰山看日出?从此后姚鼐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出“泰山朝阳”对姚鼐有什么样的影响?

4.今年暑假,我校荷香文学社将举办一次以“追寻心中的明月与朝阳”为主题的“文友笔会”,特邀嘉宾为本单元的散文名家苏轼、姚鼐、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等。众人打破时空桎梏,齐聚一堂,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并对后期活动也充满了期待。现在请你任选其一,完成下面的小任务。

①文学社要在微博上宣传苏轼、姚鼐两位嘉宾,请同学们跟帖,在微博上写出对两人的评论。要求:分别为每人写一句话,感悟、评价、启迪均可。

②与众人共游黄州赤壁或者泰山,请你借助苏轼、姚鼐笔下的景致,以自己的理解为二地写一段导游词。要求:不少于150字,要涉及苏轼或者姚鼐的内心追寻。

③作品交流会上,假如让你推荐上述名家中的一位,你会评论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请你针对该作品写一段文学短评,不少于150字。

④为我校《飞翔》杂志设计编写一个以“追寻明月与朝阳”为主题的宣传版面。

三、课后任务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净土、一片晴空,那是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也是心底最强大的坚守。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是蒸腾而上的一轮朝阳?亦或是一池荷风,一声驯鸽,一株老松,一片傲骨梅?哪怕只是一片荒芜的园子呢。请试着动笔,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写一篇散文,写出你内心的明月朝阳

四、【资料补充】

(一)、苏轼

1.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2.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3.游赤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病逝常州。

4.余秋雨《黄州突围》

这便是黄州赤壁,或者说是东坡赤壁。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倒错,因此也就有了冥思的价值。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这个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和震动,他甚至把黄州当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姚鼐

1.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辞官之后,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自泰安返京携眷出都时作”。据《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三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东为泰山之游。”姚鼐于十二月出京赴泰安,与朱孝纯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观日出,作《登泰山记》等诗文,次年正月返京,随即与四库馆中同僚道别南归。

2.写《登泰山记》前的姚鼎

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桑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总篡官为政坛文坛双宿将纪晓岚。

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姚票“以病赢”“养双亲”为由上述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后姚鼎补述辞官原因:“被疾还江南”“余病归”“梁以疾归”“熏以疾还”“鼎以病归”。(《惜抱轩诗文集》)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除夕,登上泰山。随后游灵岩,盘桓数日,作《游灵岩记》

3.登泰山后的姚鼎

乾隆四十年元月,游完灵岩,返回京师,处理完公私事务,数月后南归故里国

乾隆四十一年,离开故乡安徽桐城,前往江苏扬州主持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4.姚鼐于辞职之际写给好友程鱼门(也是四库馆纂修)的《赠程鱼门序》:

“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天地万物之变,人世夷险、曲直、好恶之情态,工文章者,必抉摘发露至尽。人匿其情久矣,而或宣之,宜有见恶者矣,况又加之以名称耶?”

5.姚莹(其祖父姚鼐)《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行状》:

纂修(《四库全书》)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归,大兴翁覃溪(翁方纲)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

6.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卷四

乾隆中开四库馆,姚惜抱与校书之列,其拟进书题,以今《提要》勒之,十但采用二三,惜抱学术与文达纪昀字晓岚不同,宜其树凿也。

纪昀是汉学家,以他为总纂修官的四库馆,成了汉学家的大本营。尊崇宋学的姚鼐在其中任纂修官,因受到掊击讪笑而辞官,自在情理之中。对于姚鼐辞职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最流行的说法是与纪晓岚、戴震有矛盾,即所谓汉、宋之争

7.桐城派研究会《姚鼐评传》:

姚鼐中年决意辞官引退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呢

笔者从其诗文作品分析,认为学术观点分歧,只是其辞去四库馆职的直接原因,而他之所以中三辞官引退,则有其更深层的根本原因。那主要是由于他主张实行仁政,不满于清朝的暴虐统治有甚于秦”;深感官场中充满污浊和黑暗如他在诗中所慨叹的堂上有万里薄帷能蔽日。言者巧有馀,疏者拙不足。使自己自从通籍十年后,意兴直与庸人。不但无法实现济于众的理想,且难以庶免耻辱之大咎,为避免文字狱的迫害,吸收露才往往伤其躯的教训,易不避世深山居竟友麋鹿从樵渔。在他辞官前夕写的《赠程鱼门序》中,即盛赞程君的引退,为超然万物之表,有若声华寂灭,遗人而独立者也”,终免世网罗缯缴之患也已。除了上述社会政治环境是其辞官的主要原因外,自认为其个性不适应于官场而适合于从事君子之文的写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士为千章林毋为附施萝。”“但冀藏弱羽,奚必栖高枝人生各有适岂论荣与枯”“作吏见不能,收身岂嫌早”“既乏经世略,披褐宜田庐。”“鼐性鲁知暗,不识人情向背之变,时务进退之宜,与物乖忤,坐守穷约,独仰慕古人之谊,而窃好其文辞。因此告别仕途,从事古文辞的教学、研究与写作,遂成为他终生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抉择。当许多封建文人,为博得一官半职,而不惜皓首穷经,甚至蝇营狗苟,出卖灵魂,无所不用其极之时,而姚鼐却在壮盛之年,青云直上之际,决意主动辞官,从这一鲜明的反差,即可见姚鼐其人岂不如同鹤立鸡群一般超凡脱俗、难能可贵么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pù cǎichīwén【解释】指铺陈文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