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你注意过园林的围墙吗,它们大多隐藏在房廊之后,很少作为远景的主角。
但围墙不仅将园林分隔出节奏,还体现了园主的审美品味,这期小蚂哥就带大家来详解《园冶》<墙垣>,来看看园林围墙的门道。
【原文】
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雀巢可憎,积草如萝,祛之不尽,扣之则废,无可奈何者。市俗村愚之所为也,高明而慎之。世人兴造,因基之偏侧,任而造之。何不以墙取头阔头狭就屋之端正,斯匠主之莫知也。
这段话加上标点一共207个字。一共九句话,我们下面来逐句解读。
【逐句解析】
第一句
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
译文:凡是园林的围墙,多用泥土版筑,或用石头垒筑,或用荆棘编织成篱笆。
解析:园林的围墙种类很多,大致分为实墙和透墙。实墙又分为版筑和石砌。版筑我们之前在<相地:郊野地>一节讲过,就是用木板相夹,中间填土,夯实,也就是夯土墙。
夯土墙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还在使用,明清时期的福建土楼算是把夯土技术推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南方沿海的夯土墙,为了防洪防雨,通常使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沙子,是不是有点水泥混凝土的感觉了,不仅如此还在土墙内部增加3~4厘米的长竹片配筋,增强围墙的强度。
但夯土墙也并非全是优点,除了易受雨水、冻融的破坏,夯土墙最大的问题就是厚,普通民居就需要40~60公分,这可比砖墙要厚一倍不止。(注意看下图的厚度)
福建土楼的墙壁在1.2~2.3m之间,一些城墙的夯土墙厚度能达到6~7m,有些甚至在10m以上。
所以对于城市园林来说,夯土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所以城市园林多是砖墙。
除了实墙,还可以使用荆棘编织成篱笆墙,这就是一种虚隔。
<相地:村庄地>中说:“团团篱落”,就是形容村庄各家的篱笆一圈圈簇聚的样子。
篱棘就是带刺的苗木做成的篱笆,棘原本指的是酸枣树,茎上多刺,后泛指有刺的苗木。
除了荆棘,还有一种虚隔的围墙在明清园林很受欢迎,那就是花屏,就是一种用花卉编织而成的屏风。
但计成在<相地:城市地>中就已经表达过自己对于花屏的厌恶了:“最厌编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往下看。
第二句
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
译文:荆棘编织的篱笆优于花木编织的屏风,似有更多的山野风情,深得山林的自然趣味。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册》之“汇芳”
解析:句首的“夫”是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文言文中的“维、且、盖”等都是发语词,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就是表达开启话题的语气,让语言更具节奏感。
是不是很像说唱中的“you know、bro”,哈哈,一下子就懂了。
“夫”表示语气舒缓,如在《芙蕖》中 “夫夏月暑气酷烈,流金铄石之时” 中的 “夫” 也是类似的用法。
我们说回原文,说荆棘编织的篱笆优于花木编织的屏风,为啥呢,计成给了一个理由:“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就是有山林野致的情趣,自然而不做作。
这也很好理解,对比篱棘,花屏需要大量的人工,肯定不如荆棘篱笆来得自然。
东庄图册·沈周
这其实也再次告诉我们,园林的本质不是罗列人造之物,而是要将人造的痕迹隐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顺应自然。
最近小蚂哥迷上了鉴表,有博主说一块极品的机械表,就是要达到不着人工的地步,你看不到人工装配的痕迹,这说的其实和园林有相似之处。
《禁园秋霁图》
第三句
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
译文:园林内,如在花间、水边、夹路、环山处筑砌墙垣,或适宜用石头垒筑或适宜用砖块修筑,或适宜开设漏窗、或适宜镶嵌磨砖,各有不同的建造方式。
解析:这句话说围墙的样式也要结合环境,花间、水边、夹路、环山处的围墙都有所不同,具体采用哪一种,要灵活安排。
《东庄图册》中靠近自然的夯土墙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个园中表现冬山的假山之后就有有二十四个圆洞,被称为风音洞。风穿过孔洞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这里的围墙显然漏得合适。
耦园中西园湖石假山就和围墙交融在一起,这时围墙就需要依照假山的走势来布置。
第四句
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
译文:但要求适时而雅致,令人欣赏,这才是园林的最佳境界。
解析:《园冶》中只要涉及到样式的选择,就是两条,一是从雅,二是遵时,就是既要雅致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屋宇>中说的“时遵雅朴”是一个道理。
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这两点,首先“从雅”就是依从高雅的事物、风尚或品德。古代文人喜爱的艺术、遵从的道德等都可以归位“雅”的范畴。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文人的价值观。
而“遵时”意为遵循时节、顺应时代潮流。强调按照时间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行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流行的潮流已经和古时大相径庭,一些“审丑”、“博眼球”的行为成为了流行。
总体而言,“从雅遵时” 表达了一种既追求高雅的品质和生活方式,又能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这样的园林,才是园林的最佳境界。
第五句
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
译文:可是历来砌墙筑垣,任随工匠雕刻些神仙奇花飞鸟走兽,以为这样就是精巧的围墙装饰,对园林而言不但没有美感,而且用于住宅厅堂也不可取。
解析:这句话计成举了一个反例,说很多建造墙垣的工匠没有上面说的“从雅遵时”的审美意识,认为墙上雕刻些精巧的装饰就是好的,过渡装饰,或者说堆砌纹饰是非常初级的审美意识。
我们之前在《如何培养美感》专栏中给大家讲过,高级的美感是需要做减法的,把所有装饰都去掉,回归到形体最本质的功能,古人有“目迷五色”,意思就是说装饰的东西多了,你就看不出物体本身的美了。
这点我们可以从明清的家居上做个对比,明式家具线条简洁,装饰适度,你很容易会注意到扶手、靠背优美的线条,流畅的弧度,而清式家具虽然造型丰富,装饰也求多求满,这就让人很难从整体欣赏,而是被一些细节所迷惑。
对于围墙来说也是一样,围墙首先得功能是限制通行,有些还需要隔而不断,装饰并不是围墙的必要功能。
所以计成说:“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这样重装饰的围墙用在园林中或者建筑中都是不合适的,其中“不第……而”就是表示递进,就是不仅……而且的意思。
“宅堂”就是厅前的前半部分,我们之前在<屋宇>一章讲过,厅堂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空间,它的前半部分叫做堂,后半部分叫做屋,堂需要敞亮,所以经常说“敞厅”。
所以在宅堂的部分就不能用过多的装饰,墙面的装饰也要尽量减少。
第六句
雀巢可憎,积草如萝,祛之不尽,扣之则废,无可奈何者。
译文:这是由于雕刻空隙处常招引叫声可憎的鸟雀来筑巢,又容易滋生如枯藤朽萝般的杂草满墙垂挂,不仅无法清除干净,而且稍用力敲击就很容易损坏雕墙,让人无可奈何。
解析:这句话讲了过多装饰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就是“雀巢”和“积草”。动植物虽然是自然之物,但在墙垣上不仅会带来倾倒的风险,也会使得室内阴气过重。
小时候很喜欢那种爬山虎爬满的墙面,之后才知道,这些藤蔓的根系会破坏墙面,有些甚至透过墙面生长到屋内。
所以说园林虽然向往自然,但不完全是自然,人的使用始终是首先被考虑的。
第七句
市俗村愚之所为也,高明而慎之。
译文:这是市俗村夫的做法,高明的人则须谨慎对待。
解析:这句话是计成的吐槽,他认为把墙垣精雕细琢的大概都是不入流的做法,这类人叫做“市俗村愚”,城市里的俗人,乡下的愚人。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会心一笑,计成吐槽起来也挺狠的,哈哈~
第八句
世人兴造,因基之偏侧,任而造之。
译文:世上的人建造围墙,因地基的偏缺不规整,任意建造而缺乏巧妙构思和处理手法。
解析:最后的八九两句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面对同一个问题,市俗村愚和高明之人不同的处理方式。
这个问题就是“基之偏侧”,就是地基不规则,有些基地高差很大,这些市俗村愚不会灵活应对,很可能就看着造了,反正围成一圈即可。
那高明之人如何应对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九句
何不以墙取头阔头狭,就屋之端正,斯匠主之莫知也。
译文:为什么不能把墙建造得一头高阔一头低狭,以依就房屋端正规整的形式,这种巧妙的设计构思是普通的工匠和工程主持者所不懂得的。
解析:头阔头狭就是一头高一头低,这样从园内看围墙仍然是规整的。
很多地形变化很大的园林都有类似的设计,比如豫园、避暑山庄等。
豫园围墙
其实好的设计就是一种合适,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量体裁衣,放在园林中就是顺应地势,古往今来的名园莫不是突出地形环境的特点。
避暑山庄围墙
围墙当然也是一样的。到此《园冶》<墙垣:总述>我们已经拆解完毕了,不过还没完,还有那些常见的围墙形式,围墙的基本构成又有哪些呢,我们下次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