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宇宙间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能量”变化的话,五行可以看做是五种“能量”状态的模拟。
木就如同春天种子发芽,能量处于生发状态;火就如同夏天叶繁枝茂,能量处于释放状态;金就如同秋天开花结果,能量处于收敛状态;水就如同冬天叶落归根,能量处于收藏状态;土就如同四季之交,代表一种能量转换的状态。
拿天干来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属阴阳五行,以甲乙为例:甲乙均属木,都取象春天的生发之意。但木中再分阴阳,甲属阳木,取象高大挺直的乔木,乙属阴木,取象弯曲蔓延的灌木。
这些都是原始的“拟象”,理论上可以扩展至无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皆可“拟”。
因此,中国术数文化的核心在于一个“拟”字,所有的一切术数模型,都是在模拟自然之道,都是一种“拟象”。
学习中医理论首先要熟悉“拟象”,五脏六腑是“拟象”,四气五味是“拟象”,卫气营血也是“拟象”,中医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是“拟象”。因此,看到“甲乙”两字,眼中只有汉字,零分;知道五行,不及格;想到木曰曲直,六十分,明白肝胆居左的道理,八十分;脑子中似乎浮现出春天充满生机的嫩苗的景象,联想到可以用头茬韭菜补助肝胆生发之气,就可以拿到一百分了。
由于现代科学的浸润和影响,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脏腑经络一定有实体,一定有解剖。因此,很多人学中医很长时间,其实连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明白。
中医的脏腑经络不是实体,是拟象,因此,几十年来各种有关中医脏腑经络实体化的研究无不失败。与其费劲巴力地去寻找脏腑经络的“实体”,我们不如好好地从术数的角度去理解脏腑经络到底”拟“的是什么?
拟,并不是猜测,甚至瞎想,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的模拟;象,并非现象、表象,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
宇宙创生和胚胎发育的过程都体现了自然之道,而胚胎发育其实是宇宙创生的微观重演,用术数的语言将这个过程描述下来,就是“拟象”,而将“拟象”推而广之,应用于医学领域,就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建立的依据。
按照“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 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球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胚胎源于受精卵,这是一个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神奇过程。《灵枢·本神》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很多注家都以为这个“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其实是不正确的。
精子和卵子都是“精”,两精相抟,合二为一,成为“神”。《易传》说:“阴阳不测谓之神”,所谓“神”,言其神秘莫测之意。试想一下,有这么一个东西,极其微小,却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能够有条不紊的按照一定规则化生万物,这不是“神”是什么?
从这一点来说,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那一刻是神,精子和卵子相遇的那一瞬间也是神。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宇宙也好,生命也好,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术数模拟。太极就是混沌,就是阴阳不测,就是“神”。受精卵分裂的早期,也正是严格遵循由一到二,由二到四,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的次序进行细胞分裂。在往后,就不这么有规律了,其实,当易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的时候,易卦也不再继续推演了,因此“11520”也被称为“万物之数”。
当分裂的细胞聚集为球状,中间出现一个空腔,成为囊状时,便称为囊胚。空腔中充满液体,分裂较慢的细胞比重较大向下分布,称为植物极;分裂较快的细胞向上分布,称为动物极。
胚胎两极分化的过程,对应的正是宇宙逐渐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气体,进而形成星云的过程,用古人的术数用语说,就是:“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当然,这里的“地”并非“大地”之意,只是强调轻清和重浊的对应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有形的天体还未形成。
动物极一端的细胞分裂较快,新产生的细胞便向植物极方向推移,使植物极一端的细胞向囊胚腔陷入,内陷的细胞不仅构成了胚胎的内胚层,而且围成了一个新的腔,叫原肠腔。
在内外细胞层之间分化出了一个新的细胞层,叫做中胚层,这时期的胚就叫原肠胚。原肠胚的外胚层由包被胚胎表面的动物极一端的细胞构成,内胚层由陷入囊胚腔的细胞构成,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
三胚层是地球生命胚胎演化的终极形态,换言之,再高等的生命也是从单胚层到双胚层,再到三胚层的演进过程,再复杂的组织器官也是从三胚层分化而来。
高等脊椎动物进一步分化如下:
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感觉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两端的上皮等。
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骼、真皮、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器官、体腔膜及系膜等。
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管中段的上皮、消化腺和呼吸管的上皮、肺、膀胱、尿道和附属腺的上皮等。
这个过程对应的正是宇宙星云进一步凝结为星球,进而形成不同星系的过程。按照古人的观念就是浊阴进一步凝结而形成“大地”,而“大地”由于不同的特性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的过程。用术数的语言描述就是由二到三,由先天到后天的过程。
先天为二,后天为三,后天较先天多出了一个“中”。
外胚层(天)—中胚层(中)—内胚层(地)
很多人总是把“天地人”中的“人”当做作为生命意义的“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这个“人”,其实,写作“中”更合适。
现代医学中的“器官”分化自三胚层,中医理论中的”脏腑“来源于天地中。想了解中医的“脏腑”,要先了解《内经》时代的天文观。
《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正是浑天学派观点流行的时期。
张衡的《浑天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文中形象地描述了浑天说的天文模型。张衡将浑天说模型的结构分为了三层,即:天壳、地黄及天地之间,仔细想想,是不是和胚胎的三胚层有相似之处呢?
我们看看《内经》中基于“浑天学说”对天地阴阳的描述: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天之阴阳”的划分的依据的其实就是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在浑天学说中,大地漂浮在天球中,日月在天球上运动,因此以地平为标准,根据太阳的位置,划分为四个区间。如果加上”大地“的因素,那么”五行“就齐备了。
由于地平之下,从其根本来源而言,都是由“阴气”凝结而成,因此我们看到在阴中之阳,阴中之阴之外,又多出了一个“阴中之至阴”。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五脏”的意义了吧。
(未完待续)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
医易系列合集
西游奇谈系列合集
品味医道系列合集(上)
品味医道系列合集(下)
易学杂谈系列合集(上)
易学杂谈系列合集(下)
先天易解合集
随想录合集(上)
随想录合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