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小儿精索鞘膜积液,中医叫水疝,作者运用五苓散加疝气阵(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健脾利水理气,效果良好,清晰工整的处方思路值得学习。
—本文约1117字,预计阅读3分钟—
作者/心医门门主
主述:家长代述,患儿左侧腹股沟有肿大,如鸡蛋大小,触摸硬感。
问诊:查左侧腹股沟下方精索鞘膜积液52×16mm,不痛,无红肿,大便粘,小便可,易后背出汗,鼻塞,最近走路过多,有些劳累。
桂枝10,白术10,茯苓皮10,猪苓10,泽泻10,生黄芪10,生薏苡仁15,益母草10,盐小茴香6,盐橘核10,荔枝核10,五指毛桃15,6付,水煎服。每服100ml,每日三次。
二诊:2023年9月14日,服6付,疝核减小三分之一,嘱原方再服6剂。
三诊:2023年9月26日。共服12剂,疝核消失。
水疝,为疝的一种类型。巢元方论曰: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囊肿痛而引缩经中。小儿患此,若治之不早,则成痼疾。
本证以阴囊肿大,光照之透亮如水晶为特点,与现代医学之睾丸鞘膜积液(积水围绕睾丸,故扪之不能触及睾丸或附睾者)或精索鞘膜积液(积水在睾丸上方,扪之能触及睾丸而其上方有一囊性肿物)相类。
本证的病因病理,与“厥阴少阴”(肝肾)有关,邪气多与“冷气”相搏为病,故疾病性质多为寒证。据临床所见,其主要病理产物为“积水”,此与肾虚水泛固然有关,但后天发病者,亦往往为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故治疗方法,可归结为温补脾肾、渗湿利水、行气散结、祛瘀通络。
临床须抓住病机之关键,灵活施治,肾虚者重于温肾利水,脾虚为主者重于健脾渗湿,有外伤者重用祛瘀通络,兼下焦湿热者宜清利湿热,气郁者配以疏肝行气。
本病案以脾虚湿阻为主,兼有气滞,故初期治疗以健脾渗湿为主,以绝积水之源。配以疏肝行气,气行则水行;佐用祛瘀通络,血脉畅通而水不留积。
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为基础方;黄芪+五指毛桃,健脾益气,促进脾气运化水液,五指毛桃为岭南地区常用药,患儿居住岭南,以此同气相求;益母草活血利水,通络散结;橘核+荔枝核+小茴香为疝气阵,行气止痛,消肿散结。
后期阴肿消退,则用益气利水法以善其后,嘱其隔天服用参苓白术散一次,持续一个月以巩固脾气。
以上案例,仅为个人经验,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批评指正,案例仅供学习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