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上营乡,关口内外地势开阔,道路平坦,有长河水从关口穿过,关口处原有水门和关门,现今只有关门两侧的残墙尚存与河西岸,水门建筑设施及墙体荡然无存,据《永平府志》记载:“董家口关城在东山之腹,城高一丈六尺,西,南各有一门”。现今关城已毁,其旧址尚存,原有村民居内,由于河水冲击,原住户已搬迁靠上,在居民拆迁的废墟中详细查看还能看到原关城的残墙断壁。

铁门关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铁门关口东山陡不可攀,山顶之上基本未筑长城,关口在东西两座大山之间,环境森严,似铁门紧闭,隔阻内外,明时为蒙古兀良哈三卫入贡通道之一,也是长城内外互市的官市。现关口建筑设施已被毁,有宽城至遵化的公路由此通过,关口内0.5公里处原建有关城,据《永平府志》记载:“铁门关城高一丈三尺,成周一百二十七丈,南开一门”。现今关城已荡然无存,铁门关村居民居住在原城旧址上。

李家峪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关口两侧山势平缓,口门早年被毁,李家峪关城在口西约2公里处,据《永平府志》记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二十七丈,南有一门,门上建楼,城南有教场,现今仅存东墙部分墙体,残高约0.5—2米。长约80米,原城址现今为李家峪村,城南教场是水库淹没区,

喜峰口,旧称松亭关,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关口两侧山险谷深,层峦叠嶂,构成天然之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也是塞北通往京都的重要交通要冲,喜峰口古称兰径,原名松亭关,明永乐年间改成喜峰口,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穿越山岭纵贯河北东部,喜峰口就雄踞在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之地,在此发生过多次重大战事。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皇帝亲率大军北出喜峰口,证兀良哈三卫的蒙古贵族,明嘉靖十年【1531年】,兀良哈三卫联合进攻喜峰口,从此明朝派重兵戍卫此地。隆庆三年【1569年】。兀良哈三卫进犯喜峰口,镇守蓟镇的总兵戚继光率军赴此,赶走了三卫之兵,万历初年,蒙古部族首领朵颜率兵进犯喜峰口,戚继光出师青山口,在喜峰口外大败敌军。从这些战事中可以看出,蒙古部若从赤峰,平泉而来,进攻明朝的京都时,喜峰口便是主要的进攻通道,所以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喜峰口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明朝万历都在不断加强修建喜峰口的防御设施,据《永平府志》记载:“喜峰口关的东南有石筑喜峰城,城高二丈,周四百十八丈六,堑八十一丈五尺,南门有楼,谎城在北,有月城教场在城西,距关二里”。景泰三年【1452年】在关门上建了一座13米高的镇远楼,喜峰口关有三重,三道关之间由坚固的基石砖墙连接成一体,西城墙与万里长城主体相连。

如今的喜峰口淹没在水库之中,只在水面上露出一些残墙,被称之为“水下长城”在水库北岸上确有一座谎城。

潘家口,古称卢龙塞,明长城关隘,滦河穿关而过,关口两侧群山耸立,形势险要,潘家口历来与喜峰口互为唇齿,进攻喜峰口者必先攻潘家口米,而潘家口失守,则喜峰口被攻破,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潘家口的设防,潘家口南侧建有关城,据《永平府志》记载:“潘家口关城为土筑,高二丈二尺,成周二百十九丈六尺,西,南各一门”。1983年竣工的引滦入津的重点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就建在这里,库区内山水相映,长城蜿蜒如龙,是旅游的理想去处,潘家口关城已全部淹没于水库之中。

龙井关口,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迁西栗树湾乡,关口左右两山相对如门,西南三座雄峰对峙,关居其中,有清澈河水经关口向东南流去,现关口建筑已残毁,据《永平府志》记载:“关城为石筑,高一丈五尺,厚四尺,城周二百九十七丈八尺,东,北各一门”。今关城已荡然无存,明末崇祯二年【1629】清军攻锦州不下,皇太极率军绕过山海关,就是攻下了这里的龙井关,第一次突进长城,进逼北京。

洪山口,明长城关隘,位于遵化市小厂乡,明代洪山口为松棚路,是蓟镇长城防御卫中的十二路之一,有参将在此镇守,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洪山口关,洪武年建……有石城,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一丈二尺,”。现今关城残存北墙,其余三面均已破坏,据当地人讲,东,西二门偏北,对开,南门偏西,向南有土路通向南城子,关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东,西,北三面方形,南墙沿山脚修筑,不成直线,据称,北城墙有3楼,分居正中和东,西两角。中间一座残址尚存。西南角有楼梯,由砖垒砌。底门宽2.15米,两侧墙宽0.36米。南北长4.8米。顶部呈斜面,基部高3米。

关城中有明代戏楼一座,面北背南,有东,西两个门,东,西墙顶部有两个大通风孔,直径约1米,门前有4根木柱,歇山顶,内部为木结构,东侧有配房,北半部为戏台,整个戏楼破坏较严重,在洪山口关城中有一石碑为《天津春防碑》

河口,明长城关隘,原名豁口,活口,传说当时喜峰口段长城较完整,北方蒙古族入侵多从洪山口掠夺,戚继光迎敌于洪山口,因未料到此处有口,敌人在此逃脱,因豁口而活口,现今此地为河口村,长城在这里分为两道将村子环抱于内。

马蹄峪口,位于遵化市候家寨乡,在河口与马蹄峪口之间的前山寨有著名的舍身台寺,戚继光曾作舍身歌,在马蹄峪现存一敌台,已成废墟,又名一道楼,在敌台西侧有山,山脚下一条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在口内有马蹄峪关城,据《四镇三关志》记载:“马蹄峪关,洪武年建正关,稍城俱通骑,极冲,”。现今正关已被毁,城址为马蹄峪村。

秋科峪口。明代长城关隘,位于候家寨乡,在口部两侧均有残破敌台,有土路从口部穿过,为长城内外百姓的交往通道。在口内曾有关城,为洪武年间所建,

罗文峪口,明长城关隘,位于遵化市候家寨乡,在关口处长城有主城,之城,形成的套城。遵兴公路由此通过,关口狭窄,宽仅丈余,易守难攻,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罗文峪关,洪武年建”。关城紧挨着长城城墙,现今只残存西墙遗迹,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经过喜峰口战役后遭到惨败,逐改变进攻策略,由中路攻击罗文峪,龙井关等口,而我军在此处与日军血站三日,痛击了日军。

沙坡峪口,明长城关隘,位于遵化市兴旺寨乡,口部两侧的敌台破坏十分严重,城墙为石墙,关城为洪武年间所建,现已坍毁。只略存遗迹,

冷嘴头口,明长城隘口。位于遵化市兴旺寨乡,口内曾修建关城,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冷嘴头关,永乐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现今关城门楼已毁,仅剩基座。关口处残存少部分砖砌城墙,内侧有一登墙券门洞,门洞上镶嵌着一方石匾,因风化字迹已不清楚。

大安口。明长城 隘口。位于遵化市西下营乡,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此口曾被蒙古族攻陷,永乐年间在口内修建了关城,今关口城墙已被拆毁,仅存三个敌台基座的内部土堆。

上关,明长城隘口,位于遵化市汤泉乡,现已被上关湖水库淹没。

马兰关,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遵化市马兰峪乡,明朝在蓟镇长城建制中下设十二路,马兰路为其中一路,归蓟州中路副总兵管辖,并有参将镇守,据《昌瑞山晚年统志*下函卷文五》记载:”马兰关由来已久,年代莫考,旧有城二座,东城周围二百三十二丈,连垛高二丈,城门二座,南门曰马兰关,西门无字,南门以东砖石成砌,南门以西垒石成砌,北面系边城,南门上有更楼三间,南门外围南关街,长一里余,有集市。西门外为西关街,长半里,无集市,西城周围一百五十一丈八尺,高一丈七八尺不等,东南二面垒石成砌,北系边城,西系围墙,城门二座,东曰永镇,南曰建安,昔系马兰峪都司所管地方……明代蒙古朵颜,俺答等部进犯此关”。如今紧挨着城墙处有两个方形石城,当地人成为东营,西营,西营保存完好,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墙底约宽5米,青石砌成,东门,南门均已毁坏,西侧围墙亦已毁坏,北侧以长城城墙为墙,东,西营相距100多米,东营西侧为石墙,东营南今马兰关二村村委会所在地,据称曾是总兵衙门所在地,即清总兵府所在地。

马兰峪口,位于遵化马兰峪乡,内有关城,现今已无迹可寻。

楦门子口,明长城关隘,现属东陵满族自治乡,口两侧高峰陡峭,关口处狭窄,口外群山环绕,内侧为遵化清东陵,楦门子内外三道墙,从口处敌台向北再折向西再折向西南,有支城直通关口底部,与西侧山崖形成关口,支城现在位置属于兴隆县境内,支城与主城之间的山坡上有一独楼,结构与城墙上的敌台相同现已残破,主城两侧山脚下有小河流过。

水口子,明长城关隘,现属于东陵满族自治乡,与楦门子口紧邻,口内曾建有关城,现已无任何遗迹,

龙洞峪口,明长城关隘,建于群峰环锁之中,以山险关窄而著称,明正关处只能容前骑通行,为永乐年建,今仅存关口两侧石砌城墙残址,过龙洞峪口长城至钻天缝与天津蓟县交界,

唐山境内明代长城自改革开放以来破坏严重。原本唐山境内有105座烽火台,现今仅存不足10座。80年代初期许多临近村镇的关口都被拆毁,被拆下来的城砖都被用到建设新农村的行列中去了,90年代初期国家才开始重视并开始设立里长城保护机构,但是国家不会再投入财力去重修万里长城。 历经六百余年烽烟战火的明长城现在已经满身疮痍,请大家欣赏它雄姿的同时也要爱护它珍惜它!

注: 本文中摘取各个关口的介绍选自官方现场调查资料。近年来由于户外运动的发展很多人都喜欢用徒步长城的方式来锻炼身心,从而也自发的编辑出许多原本没有的关隘,所以本人查找选取资料以正唐山境内各个关口的正确资料信息。本文仅作参考学习之用,由于水平有限有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资料选取编辑—大晟

喜峰口长城

潘家口长城

潘家口长城

喜峰口长城

潘家口长城

龙井关长城

洪山口长城

罗文峪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