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文征明传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jù)千金为赙。征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出生在官宦世家的文征明,传承了好的家风。他的父亲,还是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这种名声对一个家族的长远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文家的祖上,可以追至文天祥,这是一代文宗,千古丹心之君子啊。观文征明的一生,都有那种温柔敦厚、踏踏实实的气象,这与他的家教、家风是不可分的。

文林(1445年-1499年),在其去世之时,文征明30岁。“林卒,吏民醵jù)千金为赙。征明年十六,悉却之。”“征明年十六”是有问题的,应为年三十。

悉却之”,从这一点,我们看出文征明的风骨了,很正。所谓大丈夫,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文徵明在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中,最为大器晚成,但却是唯一的诗、文、书、画艺术全才:诗文方面,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方面,他与祝枝山、王宠并称“三大家”; 绘画方面,他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称“明四家”。


文徵明  秋江饯别图 立轴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可以看出,文征明是那种厚积薄发型、大器晚成的人,刚开始慢,后面快。爆发力不强,耐力强大。这样的人,韧性很强,不争一时之胜负。

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这三人,都是“高人”。
吴宽,状元郎出身(成化八年的状元郎)啊,文采自不待言。吴宽是沈周一生的挚友,道德、性情、文章都非常好。在弘治八年(1495年),文征明(26岁)在父亲的引荐下,跟随吴宽学习文学。弘治七年吴宽继母逝世,请假赴丧。同年十二月赐吴宽继母祭葬。然后是三年的守孝期。在这个时间段,文征明与吴宽学习。不过在这一年,文征明科举考试失败了。不过是失败后才向吴宽学习,还是学习后,还是失败,不可考。但是可以清楚的是,经过吴宽的辅导和指点,他在往后还是次次失利,逢考不过。但是呢,文征明的文学可以,吴宽这个老师可以。
说起吴宽,虽然是状元,他大约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岁时就考中了秀才,显示出少年英才的天资。可是,以后的二十年,吴宽“屡举不利,绝意仕进,不肯复应举。(引自《神道碑)”。到了成化四年(1468年),吴宽在“天台陈公士贤,以御史董学南畿以礼敦遣,公不得巳入试。”不想,竟然考中了举人,第三名。算下来这应该是吴宽第七次应考举人。是年,吴宽34岁。又隔四年,成化八年(1471年),吴宽运气来了,连中两元。你看,这真是让人费解。不过,文征明没这运气,最终还是没有考中。
吴宽还有一个有名的学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但早年屡试不第,和他的老师、师哥文征明一样。明弘治十八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
在正式科举之前,有童生试,从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院试的考试内容同样侧重于四书五经,但难度和深度较县试、府试有所增加。

江南才子们重视文学,不喜经学,特别是在理学笼罩下的经学。另一缘由,苏州文坛复古风正盛,文徵明也是极崇尚复古文辞,加之他为人耿直不善变通,所以屡屡不第。

弘治四年(1491年),时年22岁。其父请李应祯教授文征明书法。文徵明19岁考入长洲县学为生员,因岁考时书法不佳,只排在第三等,不能参加分考。于是他发奋练字,勤习不断。为了让儿子更上层楼,文林于是让文徵明跟随书法大家李应祯学习书法。李应祯是景泰四年的举人,成化年间以善书选为中书舍人。他篆隶楷行草兼备,尚古法。他还是祝允明的岳父。

李应桢指点其道:“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既能入,又能出,有自家面目。这对文征明的书法之格影响甚大。
弘治二年(1489年),时年20岁。其父延请沈周为其教授绘画。沈周诗书画三绝,相信在沈周这里,文征明不仅仅学到绘画技能,于诗书、于风雅气象,都有所熏习。

在吴中才俊培养下的文征明,其功底之踏实,可见一斑。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

其实文征明同辈的朋友,都很厉害,文征明十九岁的时候,就经常与祝允明、唐寅、都穆等人交往。其实有明一代,还是在理学的氛围笼罩下,吴中的风雅气象,是与主流的理学格格不入的,会被视为离经叛道,这也是文征明不能考过科举的一个因素。

弘治八年(1495年)至嘉靖元年(1522年)之间,文征明9次应举,均告失败。徐祯卿是他的学弟,两个难兄难弟也是多次应举失败。

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为人平和,平和中又有其耿直清廉之处。

正德六年(1511年),右佥都御使俞谏在苏州、杭州等地治水,当听说文徵明生活艰难、甚至要向朋友借米维持生计后,俞谏有意施援,于是礼请当时42岁的文徵明到官署茶叙。

为了照顾才子的面子,就拉拉家常,不经意间就指着他的衣服说,怎么穿得这么破旧啊?文征明知道巡抚想做什么,假装不明白巡抚的言外之意,就回答道,就是被雨淋的。巧妙地避开了话题,俞谏就不好说赠送金钱的事儿。

宁王朱宸濠因为仰慕文征明的名声,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送去了书信和聘礼,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府中任职。然而,文征明却以生病为由婉拒了朱宸濠的邀请。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卷入后来宁王谋反事件,而唐寅就卷入了。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在正德末年,巡抚李充嗣向朝廷推荐了文征明,恰逢文征明也以岁贡生的身份前往吏部参加选拔考试。由于李充嗣的举荐和文征明自身的才华,他最终被朝廷奏请并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务。这一职位在明代是颇为显赫的,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重要工作。

然而,当世宗即位后,虽然文征明参与了《武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并在经筵上侍讲,每年也都会获得朝廷的赏赐,与众多文臣并列,但此时朝廷内部却更加重视科举出身的官员。文征明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他并非科举出身,所以在官场上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可,这使他内心感到颇为失落。他的性格很敏感,刚直,认准了要辞官,那就一定要做到。因此,文征明连续几年都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
文徵明《石湖泛月图》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在温州任职时,就已经认识了当时还是生员的张璁。当张璁后来得势后,他试图拉文征明一把,并依附于他,但文征明却坚决拒绝了这一请求。

张璁是“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嘉靖六年,锐意兴革,罢各地镇守太监,清理勋戚庄田,八年被劾罢官,不久召还,复任首辅,十五年因病致仕。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和以张璁、杨一清为首的大臣,是对立的两派。估计,文征明不想卷入这场政争。他的辞官,与此或有关系。
杨一清被召入朝辅政,当文征明去拜见杨一清时,杨一清却惊讶地发现他是最后一个来见的。于是,杨一清便试图以与文征明父亲的友情来拉近彼此的关系,但文征明却正色回答,表示自己虽然从未忘记父亲提及过的朋友,但确实不知道杨一清与父亲有交情。这样的回答既显示了文征明的坦诚和直率,也体现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淡然态度。

然而,尽管文征明如此高风亮节,但杨一清和张璁还是打算通过调整他的官职来拉拢他。然而,文征明却更加坚定地请求辞官归乡。最终,他成功地获得了致仕的机会,得以离开官场,回归自己热爱的坦坦荡荡的风雅的文人世界。

他写道:

立马双桥日欲斜,沙尘吹雾暗徵车。

从今绝迹江南去,只见青山不见沙。


文徵明《品茶图》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不把艺术作人情、做利益交换之物。所以他的书画作品,不为权贵所服务,不迎合,不合作。当周、徽等亲王以珍贵的宝物作为交换,希望求取他的作品时,他并未为之所动,甚至连包裹都未曾打开便原封不动地归还了。有位外国的使者途经吴门,特地在此地肃然起敬,遥拜这位文人。虽未能亲见其人,但未能获得其作品却成为了他们此行的一大遗憾。

文徵明 秋山论道图

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心量大了,就不那么计较了。心怀慈悲,对于那些仿作之人,多了一些同情与理解,“征明亦不禁”,仁者之慈心也。在这一点上,和他的老师沈周一样。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仁者寿,这一生,够了。

《中庭步月图》
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彭孙震孟,自有传。
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袠、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吴中文风极盛,先有吴宽、王鏊、沈周、祝允明,稍后有文征明、蔡羽、黄省曾、袁帙、皇甫冲兄弟,而征明独领文坛风雅数十年。与他志同道合的有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等,皆以文章著名于世。
“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是时人对文徵明的评价。清风傲骨,实乃第一流人物!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