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生物学上的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它就是著名的达尔文进化论里提到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适者”生存,而并没有说“强者”生存。
人类早已经从那个“依靠身体强壮,来争夺生存机会”的历史中走的很远了,因此,“强者”的定义也已经被修改了很多次。
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是“强者”,而是“弱者”,我们这里所说的“弱者”,指的是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懂得“示弱”的人。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小编今天不得不提到它:
剧中,首辅大臣索尼,曾告诫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说:要当心班布尔善,因为鳌拜是处处争强,而班布尔善却是在处处示弱。
“示弱”两个字往往又会让人想到一些不那么好的词汇,比如“装”,比如“圆滑”,再比如:“软弱”。
但不论是“装”,还是“圆滑”,还是“软弱”,说白了都是人们处世的一种策略,或者是一种生存的技能,
你可以鄙视这些词语,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更能适应时代的生存法则,也往往活的更好。
会示弱的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看起来很弱,但实际上却比很多人都强。
弱,只不过是一个“表相”;强,才是他们真正的内在。
今天小编想用三个人和三句话,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下,为什么说:懂得示弱的人,才更适应生存。
首先,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才更能够活下来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这两句曾激励了无数人的话,其中第一句里面写到了一个人——越王勾践。
提到越王勾践,人们往往想到更多的是,他在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如何卧薪尝胆十年,最终完成复仇的故事,
而在此之前,勾践战败后,他本人连同大臣、女眷一起入吴三年,期间处处示弱,做了夫差的奴仆,为夫差喂马牵马,甚至问疾尝粪,由此才得到夫差的信任,得以归国,这段故事却很少有人提到。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越王勾践当初的示弱,是否还会有后来卧薪尝胆的故事;如果没有越王勾践当初的示弱,是否还会有后来越国的强大,和最终完成复仇的故事。
再现实一点说,如果没有越王勾践向吴王的示弱,勾践是否还能活下来,如果活不下来,也就没有以后的卧薪尝胆,就更没有后来的一雪前耻。
所以,有的时候,活着比死了更需要勇气,有的时候,示弱比示强更需要宽广的胸怀。
历史也曾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比为了理想而死更难的是,为了理想,而卑贱的活着。
“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
懂得示弱的人,懂得暂时的舍弃,往往才能活下去,而一旦他们活下来,他们必然会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尊严。
其次,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才能够活的更好
我们第二个要提到的人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同时又是充满了争议的人物。
但历史总是这样,争议与赞美往往相依相随,相伴而生。
司马懿的一生韬光养晦,经历了一个魏王,三个魏帝,服务了曹家四世,也曾两次装病,被针扎腿,也面不改色,最终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三国归晋。
历史也曾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钢者易折,柔则长存。”
司马懿的一生也很好的诠释了懂得示弱的人,韬光养晦,懂得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往往最后才能活的更好。
最后,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才能够走的更远
最后我们要提到的一个人是——韩信
被后世誉为“兵仙”的韩信,刘邦曾这样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当然,这都是韩信受胯下之辱之后的功绩,若当时韩信没有韩信向屠夫示弱,而是,拔剑而起,怒目而视,血溅七步,肯定也不会有后来的登坛拜将和背水一战。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一个人真正的勇敢,或许是勇于不敢,
勇于不敢,往往比勇敢,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气魄。
懂得示弱的人,忍辱负重,勇于不敢,往往才能到达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往往才能走的更远。
最后:
大勇若怯,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当成怯懦,
大言若讷,千万不要把别人的沉默,当成嘴笨,
大智若愚,千万不要把别人的深沉,当成肤浅,
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吃大亏。
余生,你不妨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才更适合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