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开卷有益 话说对联
目录:
-
一联佳对报春来——对联的起源
2.对联的发展
3.对联的常用术语
4.对联的基本形式
5.对联的常用辞格
6.对联的分类
7.对联的四个特点
8.对联四美
9.现代汉语的词的分类
10.对仗妙用方法
11.联律通则
12.倪进祥自作楹联速成法
今平古仄字表
一 联佳对报春来——对联的起源
对联,俗称对子,又名楹联,联语,是由两串等长、成文个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构成的独立文体,一般用汉字写在两条长幅上!☁️长幅必须是对称的格式,悬挂在左右相对的位置上,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通俗地讲,上下联字数不限,但两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的内容要有意义,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作为独立存在的文体,而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只有符合条件,才能称之为对联。
对联具有言简意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联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实例,也是艺术和实用结合最完美的典范。☁️对联还是拥有最大的群体的文化,它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场所,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独特文化现象。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说到古代的对联,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提到的“新桃”和“旧符”,就是北宋时期的“春联”的形式。春联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宋时期,对联就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春联之中,逐渐成为庆贺新春的喜庆活动之一了。
那么,我国的对联始于何时?人们普遍认为,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著名的楹联大家梁章钜在其作品《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代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㭙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意思是说五代蜀主孟昶所作“余庆”、“长春”一联,不仅是北宋灭亡后蜀的先兆,而且成为楹联后来的滥觞!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每逢过年,就已经有了在门前悬挂桃符的风俗。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记载:“《皇帝内经》称上古之时,兄弟两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人,援以苇索,执以虎食。☁️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意思是:相传在上古时代,东海度朔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有三千里长,叉枝一直延伸到了东北方的鬼门,而妖魔鬼怪每天都要从那里进出。树下住着两位大神,看守着大门。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两位大神若发现妖魔鬼怪在人间为非作歹,就用芦苇编织成的大网困住他们,然后缚着喂虎,为民除害。于是从周朝的时候开始,官方就开始号召民众每逢年节岁尾,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者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出现的最早的桃符。☁️同时,人们还要在大门上悬挂苇索,二门上画上一只老虎,用来避免鬼魔妖怪的侵扰,这一做法,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长6寸,宽3寸的两块木板,分别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辟邪驱鬼,这种习俗一直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唐朝,因为有了唐太宗命秦琼,尉迟敬德把门驱鬼的故事,于是又出现了将神勇名将的画像和名字刻写在桃木上,然后悬挂于门上的习俗。据白居易《百礼六帖》中记载:“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从此以后,人们渐渐开始将联语语题在桃板上以代替降鬼的大神。☁️
因此可见,五代后蜀王孟昶在投降宋朝前一年(公元964)的除夕,题在宫寝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名联,但并不能算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尽管如此,但此联作为较早的著名对联,还是以独特的内容和标准形式,确定了以后对联的发展模式。
有人认为“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嘉节号长春(仄仄仄仄平平)”,在声韵平仄上完全不符合声律;在内容上也不过是一般的迎春祈福之辞,没什么新意!其实联律并不同于诗律,该联的平仄重点是在“年”平,“庆”仄和“节”仄,“春”平字上。“新年”对“嘉节”,“余庆”对“长春”,声律对仗非常工整。从字面上看,“纳”就是接受,“余庆”指先代遗泽《易经·坤·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联大致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不论平仄声韵还是内容意境,都非常工整,是对联创作的典型,在对联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其实与对联相类似的对偶句式,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尚书》中的“满招损 ,谦受益”。《易传》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后世脍炙人口的对偶名句。至于沈约,徐陵之后的近体律诗,其中更是写有大量的对仗诗联。☁️这些名句,都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对偶句式,也可以看着是对联的前身,但我们不能说对联就起源于先秦时代和魏晋隋唐。其实,字词对仗、胼语偶词只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一种固有特色。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和“体植必两,辞动有配。”等等,都记述了古代文章遣词造句的对偶和胼俪性质和特征。可以说,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滋养和传统基础!
二 对联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对联成熟于隋唐。这一时期,文人墨客都喜欢把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开始形成了“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在诗人们的广泛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唐代诗人大多都有名联流传于世,如骆宾王的题杭州观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题诸葛亮居联:“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联。到了宋朝,民间新年贴挂对联已经很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便是对当时盛况最真实的写照。☁️这个时候,桃符由桃木板变为纸张,但春联依然称为“桃符”。赵庚夫《除夕即事》中曾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就说明,当时的名联大家非常多。像苏轼,王安石,秦观,佛印,苏辙,朱熹,陆游等人都很喜欢作对联,或者自己创作,或者与他人相对,或者集前贤诗文为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以苏轼最为著名,他不仅写下了许多妙联佳对,而且开创了一套写作对联的技巧。☁️比如苏轼说“古今语未有不对春”,即认为凡世间物,古今语都可以做成对联。这对对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深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也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如陆游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宋代题联的范围也开始有所扩展,对联逐渐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苏轼题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对联一度在元朝的时候走向了衰败,而又于明清达到了巅峰。由于明清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的大力推行,并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楹风极盛!☁️臣子们精研对工以求获得主子的抬爱;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作为人生中的乐事;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不通晓对工以应当时之风。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所以非常喜欢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并大力提倡对联。☁️朱元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和臣子们一起创作对联,游戏消遣,赏赐也多以对联为物。朱元璋曾给将军徐达写过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春联的命名正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明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自明孝陵防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以颁发圣旨的方式提倡对联,这种力度之大,在史上难得一见。相传朱元璋为了考察民间张贴春联的情况,特意在某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出宫微服私访,一来考察自己说话灵不灵,二来也可以欣赏到名联佳作。☁️一路上,朱元璋看到大街小巷,每户人家都贴了耀眼的春联,心中非常高兴。当他走到城东门口的时候,却发现一户人家门上没有张贴对联。朱元璋心中有点不快,便上门询问。原来此家是一屠户,店主不识字,也请不来人写对联,正坐在屋中发愁。朱元璋得知后,便说:“只要你不嫌弃,我给你写一幅吧!”。官员立刻拿来笔墨纸砚,朱元璋稍加思索,便写下了两联十四个大字:“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朱元璋开心的回宫了。到了第二天,屠夫才知道这是当朝皇帝的亲笔御书,非常惊喜,人们看了,都说这副对联写得工稳,奇巧,文雅,幽默。是一幅佳作!☁️屠夫激动不已,忙将这副对联当稀世珍宝收藏起来。受到明太祖的影响,明朝历代皇帝如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明世宗、等,都非常钟爱对联。☁️因为有皇帝的积极倡导,“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当时的文人骚客也多把结社吟诗、题联做对当成文雅高尚的乐事,当时著名的名士有解缙、李东阳等都是对联高手,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联。每逢春节都要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写春联,贴春联,赛春联的活动,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活动。此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为中国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对联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内容开拓和艺术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出现了许多脍j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康熙时、雍正两位皇帝大力提倡,并且身体力行,皇宫殿阁所有的门楣,都要做对题联,用志纪念。据说雍正皇帝曾在春节的时候,赐给大臣张廷玉一副对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因为是御制春联,张廷玉每年都要把它刻成桃符悬挂在大门前。后来许多官员效仿张家,春节每至,必定写此春联张贴于门上!这对清代的对联,尤其是春联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乾隆时期,对联发展到了极致!乾隆皇帝是这个对联的酷爱者和制作者,北京名胜对联中,有一百七十九联出自于乾隆之手。当时紫禁城中,宫殿门阙对联比比皆是,大多也是乾隆皇帝所作。而且乾隆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到各地品鉴形胜,墨宝题题联。有些名胜古迹,现在还流有他的御联。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在乾隆时期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个定制,每逢皇帝寿辰之日,全国各地、官场各署,官员个人,民间各社,等都要举办盛大的恭献寿联活动。这些寿联要挂在各个衙门的门上,鳞次栉比,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这个时候,全国的士子学人、平头百姓,都要前去观瞻拜读,吟诵赏析。这些寿联大多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各呈奇技,炫词竞彩,颇为精妙。☁️这些对联,又由政府编辑成册,除了要呈献给皇帝御览之外,还分发臣工,用以欣赏和典藏。清代的对联就如唐代律诗一样兴盛,对联成为这个时代创作最繁盛、最高产、最广泛、水平也最高的文学形式。许多对联名家彪炳史册,名联佳对流传千古,以对联结社的文学团体,集大成式的对联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对联的体式也在这个时代成型。对联在清代,影响到了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科学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对联开始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到现在都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随着清代对联的兴盛,大量对联专著也出现了。最著名的有梁章钜《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林庆铨《楹联述录》《楹联续录》;李渔《笠翁对韵》;李伯元《南亭四话》。根据《对联书目举要》所列举的对联著述中,清代之前的只有8种,而清代就有38种!☁️ 明清文学最著名的小说,其中四大名著深受对联的影响。☁️除《三国演义》外,《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的章回题目的书写都采用了对联的形式。例如《西游记》第一回题目:“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水浒传》第一回题目:“张天师祈镶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尤其是巨著《红楼梦》中,除章回题目都是对联外,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对联,一共有27处之多,其诗、词、曲中连环联,联联不断。这些对联大多数都是曹雪芹创作,他把山水,园林、亭榭、门室、图景、人物、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天道、人事、世情、至理、分析得入木三分。☁️ 清代的传统对联、风格多样,使用广泛,远远超过了前代。黄荣章的《古今对联拾趣》收录了188则对联故事,有110则发生在清代。☁️清代名人所创作的联语,能够流传千古者,如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何绍基的《岳阳楼题联》等。☁️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最负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钟云坊的江津长联字数长达1612字,是名胜联中字数最长者。☁️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所写“重开尧舜之天”一联,气势恢弘。清代著名的对联大师,不但有文人、学者、书画家,如李渔、郑板桥、孙髯翁、何绍基、袁枚、宋湘、纪晓岚、彭元瑞、顾复初、钟云坊、康有为等,还有文官武将,如,梁章钜,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对联领域,清代可谓群星灿烂,高手辈出。在清代,为了培养儿童的对联能力,还出现了一个名叫“诗钟”的教育活动,这是对联的初级阶段。☁️诗钟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据《闽杂记》载:“今馆阁诸君亦多为之。”同治年间进士赵国华、李宪之和探花张之洞曾在山东、江苏、湖北等大力提倡诗钟活动。☁️光绪年间,北京以盛昱领衔的满族知识分子成立了“榆社。”北京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士。如诗人易顺鼎、陈三立,词人王半塘、朱古微、政治活跃人物文廷氏、杨锐,重要官员翟鸿机、陈宝宁陈宝琛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诗钟热。这个时期的家长也积极支持学童参加诗钟活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猎取功名的人学作诗钟,也是为了写好八股文和制艺诗。附庸风雅的人也愿意参加这种“诗酒酬唱”,光绪年间曾“都下宴集相率为诗钟。”☁️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许多社团,上海首先在报纸上发题征作,结社的作品有时用电报发到南京,由江宁布政使樊增祥阅卷。有些饭店还因为一度接待诗钟活动而名声大噪。民国成立之后,潇鸣社和塞山社先后在北京成立,各自拥有会员一二百人,梁启超也曾加入。☁️上海的樊园诗钟活动,集合了同光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因福建人才济济,作品风格俊秀,被称之为“闽派”。其它地方也有水平很高的联社活动,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在抗日战争之前达到了顶峰。☁️后来,伴随着社会与政治的大变革,诗钟活动很快消沉,以至于至今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诗钟了。“五四运动”的出现,在文化方面固然有其反封建、反帝制的积极历史意义,但在对待诸如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上,起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国学复兴的倡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建了对联学会,每年都有征联、评联的活动,大大改观了今人不大重视对联的局面。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得金銮殿到黎民百姓的茅草屋,从楼台亭榭到小摊地铺,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庙观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的寺宇教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南疆到北漠大荒,从戏曲舞台到文学作品,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对联的印记!☁️
三 对联的常用术语
楹联 就是俗话说的“对子”,“对联”,原来是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逐渐发展成对所有对联的雅称!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字数相同的两个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用平声字结尾的,但少见),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当在读者的对面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上句等。出句 又称“出对”,一般为上联,是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根据收尾字平仄判断,有的出句也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属于下联!☁️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叫对句、下至、下比、对母、对尾等。☁️
对对 后对的半副对联,是应对中的常用语。大多为下联,个别的为上联。全联 有上联也有下联,完整的一副对联。
半联 半联副对联,指的是只有上联,或者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由于历史悠久,其中的半副联实物已经散佚,而原文又找不到记载。☁️二是本身不容易对上对句,以至于形成了“绝对”,古时候有些绝对现在都还没有人对得上来。
单联 与套联相对,把一副对联成为单联。上下两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称为“单联”。☁️
套联 套联是由两副或者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同地的一组对联!
支 一源分流名支。☁️据《新唐书·骠国传》记载:“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云朵)从中取其意,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副 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义,对联用副来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以前用“幅”来表示,但“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言 对联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来计算,有几个字就为几言。☁️如“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为四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为七言。
扁 扁同“匾”,用“额”,连起来就是“匾额”。☁️清人梁章ju钜所著《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颜 就是题匾额处,门楣。
额 悬挂在门屏上的牌匾。
幛 幛是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一般是整幅的丝绵制品,上面题缀文字,与对联并不需要匹配!
横批 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相当于横额,经常与对联搭配起来用。又名横幅、横头。
虚额 并不直书其名,而用典或者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等。
实额☁️ 直书该处其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
成联 有一个作者创造的上下联成为“成联”或“自作联”。
句脚☁️ 又称“联脚”,多是由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四 对联的基本形式
正对:
对联中最常见的形式。上下联各表达一件事情,各自都有完整的意思,两者和谐在统一一个意境之中。
反对:
上下联一正一反,是相互映衬的关系,意思相反,还把主题表现得更为鲜明、深刻。
串对:
又名“流水对”,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表达出来,上下联顺承,下联是上联的补充与继续,同时还要深化上联所表达的主题。(☁️云朵)上下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全!上下联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
工对:
又名,严式,它要求以同类的名词相对,类别愈精,对联愈整。
宽对:
与工对相对。在用词上不要求小类和平仄相对。
只要求大类,句式结构相对即可。也不是无限制的宽。
回文对:
回文对又称回球,是讲究词序可循环往复的一种修饰方法,趣味性浓厚。☁️回文联分三种:一种是上联可以做下联,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二是上下联顺逆一致“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三是上下联互换颠倒法,如“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平声字的数词有:
三丶千丶群丶全丶孤丶双丶多丶重丶单丶繁丶无丶零丶稀
仄声字的数词有:
一丶二丶两丶丶四丶五丶六丶七丶八丶九丶十丶百丶万丶亿丶兆丶半丶满丶众丶数丶几丶并
倪进祥艺术简介
倪进祥,男,汉族, 1972年10月8日生于安徽无为。1991年入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学院特聘教授,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主攻章草丶善长自作诗联。其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展,其中在《全国第五、六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连续获奖,在《全国第八届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全国奖’,在《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中获提名奖,并4次在全军书法大展获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辑5部。1992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2000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2008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全国先进个人’,200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贡献奖’,2010年8月被总政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立二等功。新华社丶《人民日报》丶《解放军报》丶中央电视台丶《中国青年报》丶《科技日报》《中国书法》丶《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丶《书法》丶《书法导报》丶《青少年书法报》等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
本刊主编
林云:字,逸君; 号:逸公子,白鹿山人。斋号:流云阁。生于1979年,四川成都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长城书画院会员。
翰墨兰亭艺术馆馆长。
幼爱书画艺术,2016年6月有幸拜于军旅书法家倪进祥先生门下,从此与书法结缘,幸得梁雯泉,肖汉良等名师指点,勤耕不辍,苦习书艺……书法作品入登《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书法刊物,对联入登《对联》《学习强国》等专业报刊杂志,入展: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长城杯全国书画大展》、《三品美术馆万取一收书法展》、《全国书法教师书法大展》等专业书法展览。
2020-2024年,辗转四地,北京,四川,湖南,辽宁,不忘初心,争取“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在风雨兼程中觅得真知,在尺牍寸毫里求得胜境!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重新整装上阵!加油!
——
联曰:
一管写春秋,可揽九天日月;
千毫分黑白,犹呈万道乾坤!
风云生意气,诗酒壮年华
贵州赛台联合湖南翰墨兰亭名酒体验馆定制款-商旅吟怀
酱香型白酒
统一售价:198元/瓶,一箱起售。
绝对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坤沙酒;
明码实价,若味不对口,整箱随时可退
风云生意气,诗酒壮年华
贵州国宾酒业 钓鱼台酱香型白酒
统一售价:698元/瓶,1箱起订。
欲长期自动接收翰墨兰亭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