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的历史悠久,是江海文明的起源,远古时期这里是海相沉积地,随着海岸线逐渐东移形成平原临海的地理特点,古代气候暖热,河流密布,草木茂密麋鹿成群,王垛出土的大型麋鹿角为国内罕见,双楼考古发现了三千年前的古代亚洲象化石,为研究东部古代气候、地理以及江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有着江淮河姆渡之称的青墩遗址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自1973年发现海安青墩古文化遗址以来,先后在海安境内又考古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遗到商周时期的吉家墩古文化遗址、长垎头古文化遗址和北凌的古船的遗迹。

图片
     海安古称海阳,西周至战国先后为吴、越、楚属地。东南为立发,春秋属吴国郧地,“郧”为现今发现江海平原上最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地名。其时吴王夫差欲北霸中原灭邗国,’封其民江淮间’。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破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县东),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复国斗争,郧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周代方国(诸侯小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早先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迁移湖北郧阳一带,再而后又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一带,为楚国所灭。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今海安县立发一带。

       立发由于东迁郧国遗民长居住于此,故古代被称为郧地,郧地古也称发繇口,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交通之口。吴王夫差自姑苏北上与鲁卫宋各国诸侯会盟于郧地发繇口,春秋《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用田赋。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会吴于皋阜。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宋向巢帅师伐郑。” 此次会盟后,后代建有发繇亭予以纪念。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于广陵郡东境设立海安镇,海安寄意“河清海晏,永不扬波”。距今已2150余年。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海陵郡宁海县,县治在海安镇,此为海安设县之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析宁海县西境为海安县,置新平郡,辖江阴、海安二县(《宋书》1058页)。清代“咸丰海安县志”记载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新平郡废,置齐昌、海安二县。

图片

                南朝齐时海陵郡海安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此时宁海县包括今海安、如皋及如皋东南、西南以外地区。

图片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东境置海安县,县治设在今海安镇,是时如皋属海安县。唐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并入海陵县,仍隶属扬州。北宋,海安地区大部分属海陵县,海安镇是海陵县重镇之一。北宋海陵县隶属关系有所变化,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属淮南道(至道三年改为淮南路)泰州军。元朝,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总管府,海陵、如皋二县属之,上属江淮行中书省。

图片

                    北宋淮南东路

      公元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临安,文天祥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谈判,却被元丞相伯颜扣留送往元大都(北京)。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文天祥从京口(今镇江)带领随从11人脱逃,渡江奔往真州(今仪征),后从高邮雇船取道泰州、海安、如皋、通州,渡海南归。写了一首《闻马诗》:“过海安来奈若何,舟人去后马临河。若非神物扶忠直,世上未应侥幸多。”

     海安东临黄海之滨多发海潮,海边农田常受海潮侵袭,海潮过后庐舍漂没田灶毁坏,百姓家破人亡,故当时东部海边多碱地,田土含盐为盐碱田、洋田、荡田。唐代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实筑堤堰以捍海,自楚州高湾至扬州海陵县境,延袤142公里,名为常丰堰。

      宋代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泰州知事王文佑增修捍海堰,后因年深月久逐渐倒塌。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 十二月范仲淹以文林郎秘书省校书郎、权集庆军事节度推官、监泰州西盐仓,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天圣二年(1公元1024年)范仲淹亲率兵夫4万余人,历时四载为民筑堤,重修了捍海堰。此堤筑成后,海潮不再内侵,沿海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煮盐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做“范公堤”。明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范仲淹修海堤造福一方,海安乡绅在西寺为其建范文正公祠。范公堤经历宋、明、清几代续修,一直护卫江海平原,今海安境内仍保存有范公堤,从原旧场通海桥至角斜镇大码头段改为公路,其他段大部分已削平。

图片

      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苏中地区先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0月,泰县民主政府在海安镇成立,1941年2月迁往农村。其辖区有雅周、海安、立发、李堡和蒋垛(今属泰县)、栟茶(今属如东县)6区。不久又增设海南、角斜、曲南3个区,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1940年11月建立,1941年改为苏中行政公署)。1941年2月,泰县通榆河以东地区建立泰东行署(始称泰东办事处),3月改建泰东县,辖立发、李堡、角斜、栟茶等区。同年7月,泰县所属海安、曲塘、白米一带的通扬运河以北地区,建立“海曲白河北办事处”(简称泰北办事处)。

      1943年1月,泰北办事处撤销,建立紫石县(即今海安市),所辖范围南以栟茶河、通扬运河为界,北至富安,东抵李堡,西达白米。此后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县境与东台、如皋、泰县之间变动频繁。1941年3月,新增仇湖、时堰两区,县境北延。1944年10月,紫石县划归苏中第三行政区,紫石县新增白米、姜北、沙岗、城东4区,县境西延。至此,紫石县境南止海泰公路,北境在富安至时堰一线,东以串场河、通榆河为界,西近泰州城。

图片

     1945年8月,新增苏陈区。9月,白米、姜北、苏陈、城东4个区划归泰县,泰县海南、曲南、雅周3个区划归紫石县。11月,东台县李堡区划给紫石县,时堰区划给东台县。1946年6月,紫石县下辖角斜、李堡、西场、噇口、海安、海南、曲南、雅周、曲塘、邓高、沙岗、仇湖12个区,县界状况与今海安市大略相同,上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

图片

       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境域无变化海水经常浸淹农田,遂仍取汉代古县名海安,取“永不扬波”之意。1949年4月,苏皖边区政府撤销,成立苏南、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属苏北泰州行政区。1950年1月,划归苏北南通行政区。1953年1月,撤销苏南、苏北两个行署区,建立江苏省,海安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改为南通地区)。1983年2月,江苏省撤销地区行署,海安隶属南通市。

图片

  (来源:《海安非遗工坊》2022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