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故事




文/徐友苗

那天,朱老师夫妇来我们家,忙出门相迎。朱老师先于徐老师进了院门。我则陪着徐老师把车停好,并随在徐老师的身后,顺着露天楼梯来到两楼走廊。转眼望向两楼的客厅,朱老师怎么不在客厅内?赶紧回身下楼来到院子里。这时,只见朱老师正俯身看着院中的两处小拱桥(父子桥)及桥下汩汩流动的溪水和小鱼。心生窃喜,这可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最喜欢在人前提起的,用数年心血浇铸而成的——小院园景。


一声,“朱老师。”惊起了她的仰身回话,“小院打造的噶漂亮啊!”就这样我们边聊着小院的园景话题,边移步来到两楼的客厅。临别时,朱老师夫妇在我的陪同下,再次深游了小院的园景。朱老师问我,“这小院的园景是你自己设计的。”我说,“是的。”她又接话说,“施工不难,难在构思设计上。”看的出,这与朱老师多年来擅长作画不无二样。太在理了,为了小院今天的这副“容颜” ,我是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推倒重来。作为对木工活、泥工活、设计活零基础的我,有时一觉醒来,把之前好不容易做好的景致又敲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修修补补。从2019年年底的疫情居家隔离,到今天的2024年中秋,历经近5年的时间小院的园景仍在后续中,完工无期。邻居们有时也觉得纳闷,便问?“还没有弄好啊.!造航空母舰啊!”我笑着说,“完工不了了。”两年前10岁的孙女也曾说过,“爷爷您这是在造城堡啊!”的确,我与小院存在着某种“情感”上的依附。似乎有种小院虐我千百遍,我待小院如初恋的痴情。


只要有空,我总喜欢独自坐到一块横卧在小院中的巨石背上。它像极了一头干完农活后的水牛卧伏在水面上休息,一动不动任你久坐。在巨石的底部有一股清泉缓缓流出,与一米之外的另一条溪流汇合,形成一个小小的三江口。静坐在石背之上的我,或看报、或玩手机、或发呆、或凝望院外、抑或仰头春看枣树花间蜂蝶飞、夏听枣树荫中蝉声起、秋望枣树果熟鸟勤啄、冬观枣树枝梢挂雪花。坐久了,我会将后背稍稍往后移,一块四周附生着崖姜、七星剑等植物的,形似一只引颈望月猴子的巨石一则正好将我的后背稳稳托住,顿觉百骨舒畅。此情此景到有几分柳宗元《江雪》中的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小院真的很小。总面积也就30几平,刨去主屋的一些配套建筑,能搞园景设计的只有20多平了。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院,因有三江口、日月潭、南国长城、父子桥、九龙飞瀑、猴王望月、石蛙听泉、涉水古道、玉兔看门等微形建筑,栽有的60余种植物及药材全都采自老家高山幽谷中如红豆杉、银杏、五味籽,七叶一枝花、何首乌,金钱草、山黄经、大叶艾、黄芪等,08年建房时所植的一棵冬枣树,胸围达60多公分,树高近10米,树冠如盖,粗枝上还安装了一个供孙女与外甥玩的秋千和一副平时用来健身的吊环,两间的4层楼高给紫藤、五味籽、鸡矢腾的奋勇争峰提供了足够的攀爬“舞台” ,随季而来的鸟儿、蜜蜂、蝴蝶、蝉虫、青蜓、蚂蚱、青蛙、蜗牛、蟋蟀、蚂蚁等小可爱的频频光顾,小院时时都充满着生机。这让小院与一门之隔的外面形成了鲜明的两种景象,门外车来人往纷繁噪杂,门内恬静宜人四季如春。


迈出院门的那一刻。朱老师又回头向我说了句,“你的小院园景完全可以写一篇散文了。”我回话,“写不出,一点灵感都没有。”送走她们后,又一次陷入到写小院园景的沉思中。不瞒大家说,对小院园景所花费的时间和心血,远超了我对家中其他所有建筑的付出。早就有为小院叙文一篇的想法了,或许是我与小院过于亲近、过于了解、过于投入的缘故吧,灵感早已没有了灵感。这如同自己的右手牵着几十年在一起的妻子的左手一样,全然没有了当初牵手时的那种新鲜、刺激感了。


当晚,手机里收到一则徐老师发过来的信息,点击一看是一首赞美小院的诗:

“庭雅何须大,乾坤在院中。
蛙声传十里,藤蔓绕千峰。
枣树迎宾客,猴王望月宫。
时光多静好,家睦乐融融。”

真的感激又感动。徐老师省诗词学会会员。最后,劝君莫将山水欺小院,小院春色也争俏。


友苗,生于六十年代,平时喜欢打羽毛球,偶尔写写文章,人生趣事,找点事做,不亦乐乎。

编辑:海燕文化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