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笔者新见一件东汉镇墓罐,罐身朱书铭文二十四竖行,可辨识文字一百三十九字,开头两字可辨识为“延光”,为该镇墓文的书写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当时的丧葬制度、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镇墓文书体古朴秀逸,多具行书特征,尚有隶书笔意,也为了解东汉的书法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墨迹资料。
镇墓文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偶尔也有墨汁、白粉书写)写在随葬陶瓶、陶罐等器物上的解殃文辞,目的主要是“为生人除殃,为死人解适”;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生死有别,各不相妨”。最早对镇墓文进行学术性探讨的是罗振玉,其在一九二九年《古器物识小录》中写道:“汉人冢墓中往往有镇墓文。或书铅券上,或书陶器上。”一九三〇年罗振玉则在《贞松堂集古遗文》中进一步做了较长的论述:“东汉末叶,死者每用镇墓文,乃方术家言,皆有天帝及如律令字,以朱墨书于陶瓿者为多,亦有石刻者。犹唐人之女青文也。”笔者近见一件私人收藏的东汉镇墓罐,灰陶质,小口外敞,平沿外斜,圆腹,平底内凹,口径十三点五厘米,腹径二十厘米,底径十二点五厘米,高二十三厘米。罐身朱书铭文一圈,从上而下,从右至左书写,部分文字脱落,漫漶不清,尚有清晰可辨文字一百三十九字,在镇墓文中属字数较多者,尤为可贵的是开头两字可辨识为“延光”,为该镇墓文的书写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当时的丧葬制度、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镇墓文书体古朴秀逸,多具行书特征,尚有隶书笔意,也为了解东汉的文字与书法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墨迹资料。
东汉“延光”镇墓瓶
罐身朱书铭文二十四竖行,现按原文格式并试作标点如下:
该镇墓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前五行,应为记录书写镇墓文的年、月、日,干支,并写上死者的乡里、名字姓氏等。该镇墓文前五行漫漶不清,仅首行“延光、年、朔”四字可辨,延光,东汉汉安帝刘祜的第五个年号,建光二年三月改元为延光元年(一二二),延光四年(一二五)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计四年,因此该镇墓文的书写时间应该是公元年十一月丁未朔十四日,解。天帝使者谨为加氏之家别解地下”。宝鸡铲车厂镇墓文:“黄神北斗主为葬者阿丘镇解诸咎殃,葬犯墓神墓伯,行利不便。今日移别,殃害须除,死者阿丘等无责妻子、子孙、侄弟、宾者,因累大神,如律令。”“黄神”即“黄帝”,如《河图握矩记》云:“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东汉的《老子中经》曰:“漩矶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万二千神,持人命籍。”而“黄帝”亦是“主管生人爵录和死人籍薄的神灵”。“解”是镇墓文中常见的动词,也是镇墓瓶的主要作用,即“解除”“免除”之意,免除生人的灾祸,解去死者的罪适。“复重”,其同义词有“重复”“复”“重”,刘增贵认为应是一种丧事之忌,忌指某日死,则“必复之”(又会再死一人),或某日葬“必有重丧”,或“复尸有随”之类,即死于会重复死人的日时,就必须以解除的仪式与文字来除忌。如“死日时重复,年命与家中生人相拘籍。到,复其年命,削重复之文,解拘伍之籍,死生异簿”。“转咎移殃”即把不祥及灾祸转移到别处去,在镇墓文中解除不祥的手法,除了将之消灭之外,另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将之驱赶到别处。如“天苻地节,转咎移央(殃),更至他乡”。
第三部分内容为第十至十六行,这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强调“死生有别”,解除生死之联系。如文中“上天仓仓(苍苍),下地芒芒(茫茫)。死人有里,生人有乡。死人却略,生人前行。死□□□,□□上□。死人得短,生人得长。死人属阴,生人属阳。生人□日,死人深藏,死生有分,不得相妨。别□□□,各在天一旁”。“仓”“芒”为“苍”“茫”之通假字。这部分运用对比、对偶、排比、反复等手法来阐述死生有别,阴阳有界,强烈要求死者不能越界来干扰在世亲人的世界。此段内容在镇墓文中属篇幅较长者,整体思路顺畅,章法严谨,语言风格质朴简洁,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文学意味,为汉代民歌文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第四部分内容为第十七行至二十四行,再次为死者上京公家祈福,希望子孙蕃息,富利后世,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呼应。此段内容多有缺失,但从残留的关键字与类似的镇墓文中,可以读出其大意。第十八行的“鸡子”即鸡蛋,镇墓文为了强调阴阳隔绝,以葬仪中镇墓罐中所装物品为喻,列举诸如煮熟的鸡蛋生雏鸡、煮焦的大豆生叶、铅券再生华采等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殃祸才会发生,死生才能相会。曹魏景元元年朱书镇墓文中有类似的语句:“央(殃)祸不起。即欲……焦豆生,鸡子雏鸣。”第二十二行“(子孙蕃)息三千万岁”,这是为上京公家的生者祈福,希望“子孙富贵豪强,赀财千亿,子孙番(蕃)息”。最后一行“如律令”是镇墓文常用的结束语,还有“急急如律令”“急如律令”等,表示按照法令迅速执行的意思。
近年来,学界利用镇墓文进行宗教信仰、丧葬风俗、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创获颇丰,但对于镇墓文的书法学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镇墓瓶的数量有限,二是镇墓瓶上文字多有脱落,或漫漶不清,很多考古报告发表多用摹本,书学研究者很难获得清晰的完整图片,因此不利于学者从文字形态来进行书学研究。本文介绍的镇墓文,笔者用清水喷湿后逐字拍摄并加深对比,能获得较为清晰的照片,下面就其镇墓文的书写特征及其价值进行阐述说明。
字体的衍生多源于民间日常书手省简、快捷书写下笔法的演变。东汉镇墓文为民间日常书写的典型,文字率意自然,既有隶书的特点,又有行书、楷书、草书等新字体的形态。根据文字学家的研究,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的比较简便的俗体。在东汉后半期,虽然士大夫们竞相用工整的八分书勒石刻碑,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却都已经是这种俗体了。为了区别于正规的隶书,裘锡圭把这种字体称为新隶体,并以敦煌发现的永和二年(一三七)简和熹平元年(一七二)陶瓶作为例证。本文介绍的镇墓文书写时间为延光年间,比熹平年号要早近五十年,字体上有很大的相似度。
“延光”镇墓文粗看其字体以为是隶书,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隶书笔法其实已经被解体。它弱化了隶书的波势、雁尾,减省了起收笔的复杂动作。如横画的起笔以藏锋为主,但这种藏锋的方式是以笔心垂直中入形成的,省去了标准隶书的欲右先左的向左逆行动作,所以全文已见不到“蚕头”。中段行笔以裹锋中行为主,线条浑厚,用笔率意质朴。全文除了“亡”“芒”最后一横收笔还有上挑的动作外,其他地方已经完全抛弃了横笔上挑的笔法,也找不到任何“蚕头雁尾”的隶书笔法痕迹。横画收笔多为提笔直接回锋收笔,也有一些收笔出现了向右下顿笔和向左下出钩收笔的笔法,如“上”“央”字的横画收笔下顿,是典型的楷书笔法;“不”“卷”字的横画收笔向左带出钩收笔,目的就是为了更为快速便捷地书写下一笔,这也是典型的行书笔法。镇墓文在结体上多取横势,字形扁平,较多地保留了隶书的遗意。末笔为竖或以竖画为主笔的字,拉长或夸张竖画,使字形呈纵势,如“律令”两字。
镇墓文中许多字已经呈现出了行书和楷书的元素和用笔特征,是早期行书、楷书的雏形。首先,镇墓文中几乎所有的横画都呈向右上倾斜之势。横画向右上倾斜,还会影响到文字的结体取势,造成耸拔右肩的姿态——这是楷书、行书区别于篆书、隶书的结构特征。其次,镇墓文中不少字出现了笔画的连带与省减,一些字的笔画连带已经和成熟的行书写法相同,如“妨”字右部“方”的点与横相连,“得”字双人旁的第二撇与竖画相连。有些字虽然没有连带,但笔意相连,笔断意连,完全是行草书的笔意,如“相”字的“木”字旁竖画左带,撇与点变成了撇与提的组合,中间虽然断开,但笔势连贯。笔画的省简也是行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为”“马”字的四点变成了一横,“央”的末笔捺变成了点,都是为了实现书写的快捷。镇墓文中还有少数草书的字例,如“年”“移”字已经是成熟草书的写法。第三,转折处理从标准隶书的断接变成了圆转和方折。如“神”“堂”“有”“略”等字的转折用笔为圆转,书写便利快捷,是早期行、草书的重要特征,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中的转折多为圆转,与此一脉相承。“日”“者”“律”“京”等字转折带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横细竖粗,折角多为方锐,与隋唐时期成熟的楷书笔法相同,是隶书演变为楷书的早期典型特征。这种笔法促成了楷书笔画和结构的形成,对楷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
从文字学和书法学的角度来看,东汉镇墓瓶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尚明磊将镇墓文在书法学研究中的价值总结为四个方面:“其一,东汉镇墓瓶文能够很好地补充东汉的书法材料,成为除汉碑、汉简之外研究东汉书法、书史的新资料。其二,东汉镇墓瓶文多是当时的民间书手所为,反映了当时日常手写体的形态。其三,东汉镇墓瓶文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的大多数书体,真实反映了东汉时期字体的演变和发展,再现了隶变阶段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字体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生发、影响的动态。作为墨迹材料,镇墓瓶文可补汉碑之失。镇墓瓶文虽无汉简的数量之巨,然可与汉简一起成为研究汉字字体、书体、楷化、草化的宝贵材料。其四,东汉镇墓瓶文蕴含着质朴率意、自然天成的艺术之美,真实地反映了东汉的民间书法面貌。”“延光”镇墓文有一百三十八字清晰可辨,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字用笔呈现出了行书的特征,从而可以看出行书是从民间日常书写的隶书里演变而来的。关于行书的起源,唐人张怀瓘认为是后汉刘德昇所作,在他的《书断》中说:“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造,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刘德昇可能只是对行书进行了整理规范和推广工作,在这之前行书就已经存在了,“延光”镇墓文上的字体即是行书的雏形。张怀瓘认为行书是正书之小讹,容易造成“行书是在楷书成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字体”的误解,从“延光”镇墓文中的呈现出的楷书笔法特征与字例,可以证明行书与楷书基本同步发展,甚至还快于楷书。“延光”镇墓文从书法艺术上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镇墓文是民间民俗的日常书写,非官方经意之作,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率意天真、粗犷拙朴,使转用笔迅速而不拘谨做作的古朴风格。“延光”镇墓文中包含了以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多种字体的用笔方法,它们都可视为在走向规范或成熟前的一种过渡,反映了东汉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同时也具有一种“成熟”之前的稚拙之美。
综上所述,“延光”镇墓文字数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内容丰富,为研究东汉的丧葬制度、习俗、民间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延光”镇墓文涵盖了东汉的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字体,真实反映了东汉后期字体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生发、影响的动态,为了解东汉的文字演变与书法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墨迹资料。镇墓文的民间日常书写状态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率真之美、字体“成熟”之前的稚拙之美,也可以给今天的书法艺术创作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上第五行
以上第六行
以上第七行
以上第八行
以上第九行
以上第十行
以上第十一行
以上第十二行
以上第十三行
以上第十四行
以上第十五行
以上第十六行
以上第十七行
以上第十八行
以上第十九行
以上第二十行
以上第二十一行
以上第二十二行
以上第二十三行
以上第二十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