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登山口,等于说是和过去农村里织布一样,只要拴住头,就要织下去。我们刚刚走到半月亭,就看到一对年轻男女气喘吁吁的下山来,从时间上看,他们不应该是从山“上”下来的,而是一对半途而废的登山者。一问,果然是。

下面这张图是蜡烛石的文字介绍,不过,我四下里看了一遍,也没有看出来如图所示的似一对蜡烛的石头。

这是月牙亭。不过从这个角度看不到字,却能看到这个亭是半圆形的。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月牙二字,却看不出来半圆形。

半月亭文字介绍

冰川擦痕文字介绍。

从冰川擦痕的文字介绍,这个角度看,好像是,我也说不准确。

走到立马亭,走了有小一半的路程,我们一直都是在边休息边登山,没有看到和我们年龄相近的登山人,为此我们收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拇指,我们也一一回敬过去大拇指,因为他们比我们登山速度快,到了这里,也渐渐的有从山上下来的人,他们大多是头天晚上住在山上看日出的,也有坐索道上山的人,已经开始下山了。

立马亭,它是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之一。

在立马亭附近,遇上一个老爷子从后面追上我们,背后飘逸的小红旗上面写着:龙行天下。一问年龄,原来已经七十二岁,比我们还要大,更让我们佩服的是他比我们登山的速度要快得多。我当场就向他伸出大拇指。👍👍👍👍👍

这是在黄山看到的最高的石刻了。1937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率部出川抗-战,进驻黄山附近,司-令部设在屯溪(现黄山市属)。因唐喜好结交文人雅士,酷爱书法,在指挥第三战区抗-日空闲中多次游黄山,见立马峰如战马长啸,恰似自己与日-寇横刀立马作战,便触景生情,即兴挥写出“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楹联。

到了立马桥

这样的石头看起来有些吓人。

半山寺。正在维修,这是刘-伯-承题字,字相当不错。

金鸡叫天门文字介绍,同样没有看到这个点。

姐妹放羊的文字介绍,我没有看出来。

老人峰,这个只有把镜头拉近一些才能看出来是一个石头,但是他没有狼牙山上将军峰形象。

龙蟠坡。这里是一个观景“平”台,四周都是栏杆,台上并不平。向四周看,景色很美。

当时天气阴,云雾缭绕,疑似仙景。

天门坎,这三个字在上方刻着,不注意看就看不到了。当时有一个当地人告诉我们,只要迈过地上的那道坎,就进入仙境了。哈哈,就是说,黄山就是仙境,关键是你要登上来。

就在左侧的石壁上,刻着天门坎。

四老奔天都。本来我们已经过了天门坎,当地人说,你向后看,那山上有四个老人结伴奔天都峰哩。前面三个,后面一个正在追那三个。我用镜头一拉,前面是块大石头,石头上方凸凹不平,可以看成三个老人,后面的那个还真有点像,右手高高的扬着,好像在说,等等我,等等我。四老奔天都,没有看到官-方介绍。

龟鱼石文字介绍。

龟鱼石

天都峰赋。《天都峰》(图2)描绘的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处,海拔1810米,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赖少其曾于1976年作诗《天都峰赋》,诗曰:“若非大手笔,难画黟山图。云来天欲覆,日出地吐朱。墨酣夹风雨,一点为天都。图成神鬼泣,百岳竞狂呼。”

迎客松是黄山上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松树,大的,小的,新的,老的,随处可见。

这就是天都峰了,当时只是觉得它很巍峨,并不知道它就是天都峰。

观止石刻。下面落款:乾隆乙酉再登天都,书二字于峰顶,今刊此两相向焉。黄鲁峰。就是说,这两个字是黄鲁峰写的(刻的),并且是刻在天都峰顶上的。“遗憾”的是,我没有登上天都峰,我的目标是“迎客松”。

拍这一张照片时,我已经知道它就是天都峰了。并且还可以看到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人在向上攀登着。

此去天都近,灵奇恣讨探,莫辞登涉苦,捷径笑终南。落款是黄宾虹

天上都会。从这个角度看天都峰更好看。

渡仙桥文字介绍

渡仙桥

一线天,这个“线”可是宽了点,比武夷山的一线天宽了不是三线五线。

蓬莱三岛文字介绍。

蓬莱三岛。

这块石头也挺别致的,想象力丰富的人可以给它起个名字。

一个“好”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从这个角度看天都峰也很好,只是这一会儿祥云弥漫,天都不现了。

看了半天没有看出来不可“什么”。网络上说是不可阶。一搜才知道出自论语,多年前看过《论语》,硬是没有留下“不可阶”的印象。

这是迎客松旁边的“风景如画”等石刻。

到了这里,我的黄山漫游计划就算完成了。

再来一张两棵迎客松的照片。

这个山峰也很好看。

“大巧若拙”石刻

“江山如此多娇”石刻

“岱宗逊色”石刻

下山时看到这个牌子,有一棵松树在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