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岁月屐痕》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家父家母

作者-邸刚

【第一节】 

(前言)

注:【父亲拍照于1953年】

我的父亲,族名邸振清,19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祖籍河北省唐县一户普通小商户家庭。1931年春,正值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危难关头,人民吃不饱穿不暖,饱受战乱匪患之苦,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艰难求生。

国破山河在,战乱民无家。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乡亲们都纷纷逃离生养自己的故乡,去异地他乡另谋生路,我祖父也不例外,携家人背井离乡,从河北省唐县一路跋山涉水,迁徙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所辖的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彼时称绥远省、集宁区、原名:老鸹嘴子)。从此成为第二故乡,并在此安身立命。父亲年幼时丧母,早年读过三年私塾,曾在本村孙氏木匠铺做过几年学徒,平时帮助我爷爷打理店铺的生意,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排行第二。

我父亲的军旅生涯起始时间是1942年2月。起始地点在内蒙古治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彼时称绥远省、归绥市)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父亲有11年零10个月的军旅生涯,正营科级军转干部,战斗英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饱经无数次生生死死的战火洗礼,在无数次战斗中多次获得嘉奖,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著,荣膺【共和国人民功臣勋章】、【华北解放奖章】和【抗美援朝奖章】。

父亲身经百战,一身肝胆。在抗日战争中(1944年9月)给抗日前线部队运送军需物资任务时,遭遇日军,被日本兵投掷的手雷炸伤右脚,造成右脚粉碎性骨折,因战而伤,从此落下残疾,系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相当于现在的五级伤残军人)。

1952年1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排级以上干部集体转业,父亲离开了为之奋斗了十一年零十个月的军队,被安置到东北长春地质调查所任职。 

1953年调任天津华北冶金地质勘探总公司供职,1956年4月调任驻地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冶金勘探515地质队履职。

1961年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回乡务农,蒙冤二十余载。1981年沉冤得雪,恢复原职,1985年10月离休,1997年12月15日(农历冬月16日、周一)父亲忽患肝癌医治无效,不幸驾鹤西去,耋寿73岁。

我的父亲性格沉稳睿智,心胸豁达。待人接物真诚淳朴,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平易近人。做事坦荡无私,清廉简朴,有着老派的传统美德。父亲见不得穷人被欺压,弱者遭欺凌,是一位充满正义感、充满人情味的男人。男子本强,为父则柔。父亲在外顶天立地,在内没有脾气,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子女面前是慈父亦是良师益友。

注:【母亲拍照于1956年】

我的母亲,族名李敏安,祖籍广东省.梅州市。1925年11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小职员家庭。母亲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排行老大。母亲早年毕业于国立奉天女子高中(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老牌高中生,相当于现如今的本科生。母亲善女工、烹饪、以精美的刺绣、精巧的针织而见长,母亲的才华与美貌并存,是一位知书达礼,为人谦和,具备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文化韬略的贤惠妇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那个生活充满艰辛,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她老人家的性格刚强智慧。母亲在闲暇之余,经常教我们识字画画、唱歌跳舞,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兄弟姊妹们一生受益匪浅。母亲自幼就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能陪伴我们在农村最艰苦的岁月里共渡时光,实属不易。母亲在相夫教子中渡过了一生。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才貌双全、人品出众的母亲,是我们兄弟姐妹莫大的幸福、骄傲和光荣。

2015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五、周一,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驾返瑶池,耄寿91岁。

注:【父亲母亲和大姐二姐】

我的父亲是革命军人出身,母亲是受过中等教育的知识女性,父亲和母亲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近五十个春夏秋冬,二老的优秀品德和个人素养,是我们兄弟姐妹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我们自幼耳濡目染父亲母亲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深受熏陶且受益匪浅。父亲和母亲不仅对我们兄弟姐妹寄予厚望,而且教育有方,总是教导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好好学习,而且还要学会做人做事,一生都不要忘记这十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们始终坚守“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古训,牢记父亲母亲淳朴善良的言传身教,踌躇满志,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父亲和母亲膝下育有四男三女七个孩子,待我们兄弟姐妹一视同仁,从来不重男轻女。依次是:长女邸翎、次女邸翔、长子邸刚、次子邸强、三子邸伟、小儿子邸红、小女儿邸鹏。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父亲的责任重担和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现如今我们均已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其乐融融,我们兄弟姐妹们始终赓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华夏优秀传统美德,铭记于心。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生中能得到父母的爱就是最大的幸福。父爱重如山,母恩深似海,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子孝天地行。父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音容宛在,恩泽犹存,二老的言谈举止,永远鞭策着我们,依然为二老的一生感到无限的骄傲和感恩,父母的养育恩德比山高、比海深,铭心刻骨,今生今世无以为报。

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年纪与父亲母亲相仿的耄耋耆耈长寿老人,很想上前和他们打声招呼,说上几知心的话,以表思念父亲母亲之痛,目送他们形销骨立颤颤巍巍离开的背影,令我心酸,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刻,父亲母亲的身影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甚至觉得每位老人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父亲母亲总让我牵肠挂肚,然而,每当我望着步履蹒跚老人们的离去后,我总是那么的失落,我猛然间醒悟到自己是一个失去了父亲母亲的人,我的心顿时感到一阵酸楚,让我泪眼模糊。正所谓: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来日并不方长,父母一别再无归期,唯有无尽的思念,您长眠,儿常念,愿另一个世界,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只有安息。清风化雨,思念绵长,有爸在,天就在,有妈在,家就在,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不在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会不求回报的对你好,会真正无私的疼你爱你,对你问寒问暖,没有人在意你过的好不好,工作累不累,胖了还是瘦了,没有人忍受你的坏脾气,没有人包容你的缺点。没有父母的艰辛,哪有我们的幸福。人的一生只欠两个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母亲,苦日子过完了,他们却走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人生只剩归途。如有来生,下辈子还做您们的儿女,再续尘缘,报答父母双亲的养育深恩。

注:(第一节完)

【第二节】

(1941年12月至1952年12月) 

注:【父亲荣膺的人民功臣勋章】

1941年冬天,父亲与本村白氏催收欠债时,白氏企图继续赖帐,与父亲发生纠纷,并手持木棍对父亲进行驱赶殴打,父亲忍无可忍,徒手进行反击,失手将白氏面部打伤,父亲身上也多处受伤。起因是白氏连续多年拖欠债务,仗势欺人。白氏有个舅舅,残暴蛮横,勾结匪患,扰害村民,为乡亲所不齿,给本村妇女儿童带来巨大的恐惧和痛苦,当地百姓恨之入骨。白氏的舅舅得知其外甥被打伤,扬言非要打断父亲的腿,为其外甥报仇,父亲畏惧白氏舅舅的恶行,被逼无奈,只能远走他乡,浪迹天涯,在外飘泊期间,正直寒冬季节,父亲在绥远省.归绥市(今呼和浩特)被一位车马店好心的扬掌柜收留,在车马店做杂工,由于父亲做事勤快,很有眼力劲,每天起早摸黑,杨掌柜很喜欢父亲。杨掌柜是一位进步爱国人士,与八路军有深交,闲暇之余常给父亲讲述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以及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百姓的暴行,使父亲深受启发,得到了难得的精神洗礼。

注:【父亲拍照于1950年】

1942年2月(民国三十一年),经车马店杨掌柜引荐,刚满17岁的父亲怀揣报国之心,在绥远省.归绥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了自己的的理想,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踏上了戎马倥偬的征程,在内蒙古那片红色的热土上,开启了人生道路的新篇章。

那时父亲对于将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一种深刻的使命感驱使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父亲参军的那年,内蒙古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阴影之下,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父亲从来没有退缩,随部队同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征战南北,屡立战功。

入伍后,因父年少,聪明灵活,聪颖好学,踏实肯干,再加上读过三年私塾,毛笔字书写的挥洒自如,苍劲有力,珠算口决熟背如流,算盘打的准确无误,干净利落,父亲能写会算,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聪明才智,在此时的军队中,能够识字的士兵已经是难得的稀有人才,深得部队首长的赏识。父亲酷爱马匹,骑术娴熟,求知欲强,是一个志趣广泛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部队首长破格提拔父亲做了通信员。父亲对这份职责心怀敬畏,丝毫不敢懈怠,在革命的队伍里,父亲从不畏惧任何困难,勤勤恳恳,严于律己。部队首长经常把重要的任务交给父亲独自去完成,实属难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炼,提升了父亲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给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父亲之后一直享受干部待遇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父亲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意味着能在更多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更多的贡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43年9月,因父亲自参军入伍以来,处事谨慎,办事得力,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敢和机智,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由于英勇的表现被多次嘉奖,被抽调到晋西北军区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武工大队,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非常都重视侦察工作和敌后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精力。武工队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千方百计地筹措粮草及一些军需物资,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为了壮大抗日力量,经常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组织培训抗日武装,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武工队经常是白天休息,晚上乔装到敌占区展开工作,父亲在武工大队的职责是军需物资记账员。父亲自述:有一次进入山西省大同市执行侦察敌情任务时,被日本宪兵队的便衣特务跟踪,为了摆脱跟踪,情急之下,父亲巧妙地躲进一家洗澡堂,化装成服务生才得以脱身。

1944年春季,父亲接到任务,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执行押运军用马匹,在返程途中,经过内蒙古商都县境内的一片草场时,与一小股日伪军的骑兵小队狭路相逢,一共有八九个人,其中有两名日本鬼子,剩下的都是日伪军,父亲和战友们镇定自若,机智勇敢的蒙蔽了白伪军的盘查,趁其不备,将日伪军击溃,并截获了二支步枪和七匹战马,圆满地完成了押运任务,受到了部队首长嘉奖。

1944年9月,父亲在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给前线作战部队运送军需物资时,遭遇日军,被日军投掷的手雷炸伤右脚,致使右脚面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治愈,右脚里的弹片始终没有取出来,从此落下终身残疾。父亲脚伤未愈,就迫不及待的请战回归部队,跟随部队转战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西省偏关县、右玉县、朔县、大同市等地,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继续抗击日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忽然宣布【终战诏书】,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一天,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全国各族人民沸腾了,百姓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在大街小巷奔走相告,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民族性全面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历经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造成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侵略者践踏,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日本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中华民族犯下了十恶不赦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有930余坐城市被占领,3500多万同胞为国捐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为了护我河山,千千万万个少年儿郎拜别父母,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向了由鲜血浸染而成的战场。其实日本对中国的觊觎远不止于领土的扩张,他们有一个更为恶毒的计划,那就是将中国灭种,彻底清除这个竞争对手,以实现自己称霸亚洲的野心。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口众多,远非日本所能轻易吞并,也就是蛇吞象的梦想而已。而今,硝烟散去,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永远缅怀革命先烈和死难者同胞。

打败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和平的曙光刚刚照耀在中国大地,各方势力便蠢蠢欲动,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蒋介石集团为了吞并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于1945年8月至9月中旬开始,利用谈判为掩护,以日本“受降”的名义,调兵遣将,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我军华北地区的晋中、晋北、晋察冀、晋冀鲁豫,以及华中地区的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进攻,残害解放区的百姓,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人民民主专政。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父亲放弃卸甲归田,再披战甲,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为建立新中国而战。

1946年1月至9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大同、集宁战役。此役期间,父亲所在部队的番号几经更轶,于1947年3月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建制。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进攻延安,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为了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父亲所部奉命西渡黄河,开赴延安,执行掩护党中央机关的转移任务。延安保卫战结束后,参战部队排级以上干部,荣膺【共和国人民功臣】勋章。

1948年2月至4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宜川战役和宝鸡战役,之后部队驻防陕西省宝鸡市。直到1949年2月,父亲所部奉命增补到第一野战军序列,在某团团部后勤处任助理员(连职)。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当天,300余名国民党残兵败将,向具有“天下第一险”之称的华山溃逃,企图依靠华山天险负隅顽抗,父亲所部奉命追歼残敌,在当地老乡的指点和大力支援下,军民合作,一举将其全歼,无一漏网,解放了华山。

1949年7月,父亲所部在扶眉战役结束后,转战甘肃平凉、华亭、泾川、灵台、静宁等地,执行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作战任务,扫除了残留于陇东地区的土匪武装,旧政权也随之瓦解,缴获的大量财物移交给当地群众,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1949年9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根据东北战局需要,在全军范围内抽调大量文职干部,充实到第四野战军,直到1950年4月初,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南下之际,因父亲身有战伤,无法与主力部队南下,被抽调到第四野战军留守在东北地区的第42军,在42军司令部后勤供给部任助理员(正营科级)。之后,全军调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属于东北军区唯一的一支机动作战部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解放战争,战场遍布全国各地,作战的形式和作战的条件千差万别,作战的次数更是以百千计,大部分的时候,我军一直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 ,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迅速土崩瓦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从胜利走向胜利,国民党军队退逃宝岛台湾,也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野心,解放了除台湾省等岛屿的中国领土。

注:【父亲荣获的华北解放勋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喜笑颜开,首都30万群众欢欣鼓舞,聚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活动。

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战争是一片镜子,能够让人更好的认识和平的珍贵,中国人民对战乱之苦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安宁的日子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伟人毛泽东主席原计划是乘胜追击,迅速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遵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勤学苦练杀敌本领,摩拳擦掌,时刻备收复宝岛台湾,打败蒋家王朝。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此时,朝鲜战争打响了,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战云密布,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党中央最终决定:应朝鲜的邀请,出兵增援,发出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军委紧急下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迅速恢复作战状态,为保家卫国,父亲征尘未洗,义无反顾地再次披甲上阵,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入朝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番号变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

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作为志愿军的先头部队,比38军、39军、40军等兄弟部队提前三天从吉林省.辑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市)秘密渡过鸭绿江,踏入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成为首支入朝的作战部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了严寒、饥饿和疲劳,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黄草岭地区对北上的南朝鲜军进行阻击,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与美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重创了美军精锐陆战1师,给美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直到11月7日接到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元帅的指示,42军主动放弃阵地,诱敌深入长津湖地区,迅速向长津湖地区集结,与兄弟部队汇合,为第二次战役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在朝鲜战场血拼两年多,屡建功勋,一共经历过五次大规模战役。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950年11月5日,42军在黄草岭阻击敌人,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在13天的作战中,42军完成了阻击任务,杀伤美韩军3000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伤亡。在第一次战役中,42军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成功突破“三.八线”,将战线推至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入朝作战的首战告捷。

第二次战役中,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42军在西线左翼担负了大迂回任务,先打宁远,三个师相互配合,一举打垮了韩军第8师。

第三次战役中,1950年12月3日至1951年1月8日,42军和66军担任左翼攻击任务,互相配合,突破了正面的韩军防线,纵深穿插,将汉江以北的敌军全部肃清,攻进到加平地区。共歼灭韩军6个团大部,缴获各种火炮145门,汽车98辆,各种枪支2463支。

第四次战役中,1951年1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42军主力参加了东线的横城反击战,配合兄弟部队歼灭美韩军12000余人。之后,42军的3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参加了对砥平里的围城战。42军后来在东线进行了40余天的防御作战任务,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北进攻势,稳定了整个战线。

第五次战役是关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存亡之战,此役从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6月10日止。在战役发起之前,42军已经撤到阳德地区休整。不久,第五次战役遭到挫折,“美国联合国军”向我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兄弟部队与“美国联合国军”展开了生死对决,我军的防线一时出现了很多漏洞,志愿军司令部受到威胁,42军放弃休整,紧急赶往前线,保卫志愿军司令部安全撤退,只差一天,美军就到了。

第五次战役之后,42军担负了西线守备作战任务,并参加了反秋季攻势作战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42军涌现出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10月25日,在第一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的黄草岭阻击战中,42军124师370团4连在黄草岭阻击战中,与美军王牌陆战一师过招,两天之内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以牺牲50余人的代价歼敌250余人,击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被志愿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授予“黄草岭守备英雄连”英雄集体荣誉称号。长津湖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建军以来最辉煌的战役,一战成名,被载入史册。

42军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创下了志愿军“七个之最”:1最早集结到位。2最早到朝鲜境内侦察地形。3最早架设水下过江通道。4最早开赴朝鲜。5最早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6最早独立承担一个战略方向作战任务。7最早在防御战中运用了兵力部署“前轻后重”的战法。

42军从第一次战役的黄草岭阻击战,到后来的多次重要战役,他们总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一直在最关键的时刻担负起最艰巨的任务,不仅在战斗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还凭借卓越的战斗力和灵活的战术,赢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42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仅次于38军,42军吴瑞林军长是一位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将军。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42军一跃成为我军的顶级王牌部队,是最大的一匹黑马。42军是以阻击战和防御战而得名的王牌部队,号称“旋风部队”。42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了威风,为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父亲生前自述:“由于朝鲜战势吃紧,部队急速出兵,没有时间进行战前各项准备工作,来不及做好相应的御寒保温措施,再加上当年朝鲜境内遭遇百年不遇的寒潮,还未开战就有很多战友被冻死,活下来的战友们也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即便如此,战友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没有因此而退缩”。父亲自述:“他曾多次冒着美国军机遮天蔽日的狂轰滥炸,冲过敌人的封锁线,给前线部队运输后勤补给,每次都有战友壮烈牺牲,为国捐躯,长眠于异国他乡”。父亲说:“打仗不但要靠勇气和意志,还要靠运气,我从上战场那一刻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没想过活着回国”。

1952年11月,朝鲜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势如破竹,就在42军准备继续在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察觉到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注意到美帝国主义企图从我国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做出了一个高瞻远瞩决定,命令42军火速回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奉命率部凯旋回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将军举行宴会,为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全体将士送行,成为我军的楷模。 

注:【父亲荣获的抗美援朝勋章】

中国出兵朝鲜,旨在阻止战争蔓延,更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决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更是为了铭记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只有充分理解和记住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不可不说的一战,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一场立国之战,也是一场胜利之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永载人类战争史,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撗扫一切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会象基因一样,植入中华民族肌体。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扬充满荣耀与遗憾的战争,它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反思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1952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奉命回国后,一部队部驻扎在辽宁省海城市、营口市、葫芦岛等地做短暂休整,部队番号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同年11月,父亲在营口市休整期间,经部队首长介绍,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并在辽宁省营口市喜结连理,恩爱终生。

注:【父亲母亲的结婚照】

1952年12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排职以上干部集体转业,父亲离开了为之奋斗了十一年零十个月的军队,结束了军旅生涯,被安置到东北长春地质调查所任职,继续从事物资管理工作。父亲数十年征战沙场,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父亲不仅获得了很多荣誉,身体也增加了很多伤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那个充满硝烟和牺牲的年代,对父亲来讲,硝烟是最熟悉的朋友,子弹是最忠诚的伙伴,硝烟和子弹是父亲无悔青春中一段难忘怀的记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边的战友都是陌生的面孔,因为那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遮天蔽日的炮火连天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浴血疆场,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在战扬上。其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有无数烈士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不朽,家国永念。因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感天动地,因为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所以,他们是最可爱、最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人。

注:(第二节完)

【第三节】

(1952年12月至1976年12月)

注:【我父亲拍照于1954年】

  1953年5月,父亲在长春地质调查所的任务完成后,被调往天津华北冶金地质勘探总公司任职。老八路出身的父亲,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就从事后勤物资保障管理工作,履历丰富,有知识,懂专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出色的职业素养,是总公司物资部的业务骨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令人赞叹不已。父亲用自己的才华与努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赞誉。

1956年4月,总公司为了加强基层管理,决定调任父亲前往河北省唐山市的515地质队任职,父亲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踏上了新岗位,主管515地质队的物质管理工作。父亲从不居功自傲,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在任职期间,父亲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虚心倾听职工的诉求和期盼,关心职工疾苦,在广大职工家属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期间,有职工向父亲反映:地质勘探一线职工经常加班加点,由于粮食供给不足,经常饿着肚子进行勘探作业,影响勘探进度。一线作业班组负责人和职工代表曾经多次向时任领导汇报此事,可这独断专行的时任领导,无动于衷,对待群众专横跋扈,言语粗鲁,盛气凌人,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权力恐怖分子,对职工的诉求视若无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至使问题始终得不到落实,一线职工敢怒而不敢言,久而久之,广大职工怨声载道,充满了抱怨和质疑。父亲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甚感忧心,立刻与时任领导进行商榷,呼吁他如实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尽快增添一线职工的粮食供给。不料,这位作风霸道的时任领导,立刻暴跳如雷,怒怼父亲,口吐芬芳飙脏话,言词不堪入耳,横加指责父亲激化职工矛盾,破坏干群关系,干扰生产秩序,政治觉悟模糊。双方发生口舌之争,父亲强忍怒火,保持克制,因为父亲是军人出身,依然坚守着军人的原则,不轻易与人争斗,父亲深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据理力争。整个事件在515地质队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人们议论纷纷,对这位时任领导的行为感到不解和失望,表示质疑和批评。此事件惊动了总公司领导的极大关注,总公司领导明察秋毫,发现那位时任领导脱离群众,缺失对职工的真情实意,缺乏应有的政治智慧,对他在工作中的渎职行为进行了批评,敦促他规范言行,改正不良习惯,吸取教训。本人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教育,以此作为对他行为的纠正。关于一线职工的诉求,在总公司领导的直接介入和干预下,最终得以落实,广大职工和家属拍手称赞。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由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泛滥,高产风、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很多地方开始放卫星,一亩地几万斤产量,可谓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三到五年赶英超美的影响下,这股风刮到了各行各业,导致众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那些年,言论自由被严格限制,讲真话、办实事要担很大风险,父亲自从与时任领导发生争吵之后,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双方的关系产生了难以修复的裂痕,他担忧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心生忧虑,便把父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以及仕途中的拦路虎。为了捍卫自己的地位,公权私用,在公众场合无端生事,大张旗鼓地指桑骂槐,恶意带节奏,诋毁父亲的名誉,不择手段地曲解父亲的一言一行,道德绑架广大无辜的职工家属,蛊惑大家选边站队,用不光彩的手段公然栽赃陷害,把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污名化,并打上政治烙印,一时间,真假难辨的耳食之言如影随形,真假难辨,把父亲推上了风口浪尖,使父亲陷入了舆论漩涡。

为泄私愤,这位阴险狡诈的领导在工作中事事处处给父亲设置障碍,为难父亲,明枪暗箭,进行无端指责,造成双方关系持续恶化。父亲与领导的关系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未来的博弈态势如何,取决于这位时任领导。

在一次运输勘探设备和仪器仪表的途中,天空乌云密布,突然倾盆暴雨而下,父亲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脚部旧伤再度被感染的风险,在暴雨中用身体遮挡雨水,导致装在上衣口袋里的报账凭证被雨水浸泡,无法按时向财务科报账。父亲在第一时间就与时任领导和财务科负责人做了汇报,并商讨了补救措施。可这位粗暴蛮横阴险狡诈的时任领导,根本不给父亲补救的机会,却罔顾事实,借题发挥,在背后捅刀子,诬陷父亲挪用公款,故意销毁报账凭证。这位权欲熏心的时任领导,拉帮结派,同流合污,助纣为虐,狼狈为奸。在他的指使授意下,默许和纵容一小撮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上蹿下跳,有恃无恐,捏造谎言,写大字报煽动不明真相的职工家属及周边广大群众,诱导个别职工家属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盲目的情绪化判断和跟风炒作,以讹传讹,试图通过舆论的力量激起众怒,阻挠广大职工家属与父亲之间的正常交流,割裂群众与父亲之间的紧密关系,目的是把父亲搞臭,孤立父亲,从而肆无忌惮对父亲进行打击迫害。他们苟且私刑,持续轮番对父亲实施疯狂的极限施压和胁迫虐待,遭受刑讯逼供,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使父亲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他们嚣张跋扈,手段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明目张胆地把515地质队视为他们兴风作浪的堡垒。

注:【父亲与515地质队部分成员,拍照于1959年】

父亲熟知:亘古以来,任何人只要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公众人物,就会面临各种各样挑战和矛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群众有怨言,受指责,被冤枉,受委屈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处理这些矛盾并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兼顾各方利益,在上下级关系中,友好合作和相互理解是缓解上下级紧张关系的关键所在。倘若得罪了邪恶之人,就会埋下祸端,肆意践踏你,厄运就会跌宕而至。

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位思想偏狭的时任领导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飙,对父亲打击迫害的强度与日俱增,日益显著,成为常态。1960年12月,父亲被迫调离物资管理岗位,另任他职。

1961年3月,这位心狠手辣的时任领导处心积虑,有组织,有预谋的精心策划下,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极其荒谬的给父亲贴上了“对国家粮食政策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标签,并以此为幌子,变本加厉,继续对父亲进行强烈的打击迫害。同年4月,时任领导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度,迫不及待地做出了荒谬的错误决定:解除父亲的一切职务,开除公职,并强令父亲携妻儿限期离开515地质队,否则将采取强制驱离措施,且没有上诉的权利,他们的办事效率如此之快,堪比雷霆之势,令人瞠目。他们明目张胆的陷害,比古代赵高“指鹿为马”还要恶劣,他们穷凶极恶的恶劣行径极其凶残,将无辜的妻儿添加到被打击迫害的行列,这种殃及家人株连九族式的手段丧心病狂,有悖天良。面对汹涌袭来的劫难,父亲陷入困顿,内心五味杂陈,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父亲意识到政治运动的残酷性,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百口莫辩,父亲只能保持沉默。父亲强忍悲愤,对现状充满了无奈。但是,父亲并没有被击垮,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保持一贯的坚韧和尊严,以温和的恣态面对人生的波折,父亲的坚韧与执着抗压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注:【作者与母亲、大姐和二姐,拍照于1959年】

作为单位管理人员,不论职位高低,理应坦诚相待,彼此尊重。面对这位时任领导的不断打压和挑衅,父亲始终保持克制,因此,父亲主动找到时任领导,希望双方增加理解和支持,修弥互信,缓和双方紧张关系,奉劝他改弦易辙,摒弃前嫌,撤回处理决定,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怙恶不悛,父亲无论怎样对他苦口婆心地进行劝告,都无济于事。这位心胸狭窄的时任领导,用温柔的语气表达强硬的立场,继续顽固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好言相劝,为了扫清障碍,非把父亲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1961年夏,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没有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无法保障,家庭前景雪上加霜,遭到重创。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母亲四处奔走寻找工作。几经周折,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于1961年秋,我们家迁往到辽宁省、盖县、上河寨乡、马家沟村安家落户,从此开启了艰苦的农村生活模式。

马家沟村的马氏家族势力庞大,村里的重要岗位都被马氏家族统治,当他们得知父亲的资历后,忌惮父亲有朝一日会取而代之。然而,父亲将过往的是是非非,早已烟消云散,无意再涉足领导职位,只想当一个农民,过安安稳稳的农村生活,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可马氏家族却不以为然。从此对父亲及家人的态度急转直下,隔三差五对我们家搬弄是非,制造事端,令我们全家人不堪其扰。

1962年春,无处可去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不受到伤害,无奈之下,我们家只能再次迁徙,投靠我的祖父,来到父亲的第二故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寻求家乡亲人们的庇护。父亲少小离家,已经22年没有与亲人相见了,只是没曾想居然以这种方式与亲人相见,父亲无数次在梦中回到家乡,但因为父亲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征战沙场,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而忙碌,始终没有得到回乡探亲的机会,父亲对亲人们的思念和愧疚刻在他的心里,成为父亲永远的痛,因为自古忠孝难两全。父亲与久别的亲人们相见的那一刻,喜极而泣,心中的愧疚和思念像一股涌动的激流无法控制,潸然泪下,令围观的父老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

这次迁徙,有我和我二姐、二弟和三弟。因为我母亲身怀六甲,我大姐邸翎正在读高小,为了让我大姐顺利完成学业,我母亲我大姐留在营口姥姥家,没有与我们同行。由于我们年幼,对当时发生的情景记忆模糊,只记得我们坐了好几天火车,来到一个既亲切又陌生的地方。我们这个从唐山市落难下来的家庭,早已一贫如洗,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困境,给我们这个家庭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令人堪忧。

父亲为共和国立过赫赫战功的传说,在家乡威名远震,早已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当乡亲们得知父亲遭受政治迫害,沉冤返乡,无不为之感到唏嘘不已,瞠目结舌。为这样一位多年征战沙场,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舍生忘死,伤痛满身的【共和国人民功臣】,蒙受不白之冤而感到疑惑不解和强烈愤慨。

由于父亲根正苗红,家乡政府和百姓对父亲知根知底,父亲不但没有被孤立,反而受到特别关照。因为父亲是【共和国人民功臣】和二等甲级伤残军人,为了不让父亲流血流汗又流泪,家乡政府按照国家政策,每年给父亲发放50元的伤残军人抚恤金,每个月补贴7元钱的医疗处方费,还给我们家新建了两间土坯房,分了三亩自留地。父亲在抗日战场上因伤致残,旧伤经常复发,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乡政府为了照顾父亲,安排父亲在大队林场做护林员,偶尔受邀去周边村庄的学校宣讲战争年代的红色革命故事,为中小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校方的赞誉。父亲经常回忆战争年代的艰辛和牺牲,也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记得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述亲身参战的故事,父亲那深沉的嗓音总能把我们带入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那一年,我二姐九岁(邸翔),我七岁(邸刚),二弟五岁(邸强),三弟三岁(邸伟),我们姐弟四人随父亲一起生活,二姐负责洗衣做饭,还要看护两个年幼的二弟和三弟,我是男孩中的长子,负责挑水,筹措烧饭用的柴火,父亲在大队林场做护林员,整日早出晚归,忙的不亦乐乎。所以,日常生活全靠我们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自理,我们姐弟做到了同龄儿童难已完成的家务,实属不易。1964年春季,我三弟突患麻疹,连续高烧不退,我二姐背着三弟四处求医,村子里缺医少药,多亏我二姐的悉心照料,三弟奇迹般地捡了一条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64年腊月,久未谋面的母亲,怀抱着未满周岁的四弟(邸红),从辽宁省.营口市的外婆家返回内蒙与我们团聚,骨肉分离,母子重逢,相拥而泣,那种悲欢的感受,每忆及此,痛彻心扉。我大姐从小就天资聪慧,智商很高,从入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德智体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为了确保大姐的学业不受影响,妈妈忍痛割爱,将大姐寄养在辽宁省.营口市外婆家,继续完成学业。我大姐从上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毕业,一直在营口与我(外婆)大舅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直到结婚。

母亲的回归,辍学一年之久的二姐又背上了书包,走进了校园,实现了二姐继续上学读书的愿望。我们兄弟姐妹在母爱的呵护下,得到了数不尽的欢声笑语,我们经常围坐在母亲的身边,听母亲讲那过去的的故事,母亲还教我们唱很多过去的老歌,同时把歌词大意一字一句的讲解,使我们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记忆最深的是一首叫做《苏武牧羊》的歌曲,也是母亲生前经常唱的一首歌,晿出了父亲的不幸遭遇和当时的心境。歌诗大意是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劝其投降,苏武坚贞不屈,匈奴没有办法,就让他到北海去牧羝(公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在北海的冰天雪地里,拿着象征汉王朝的尊严和代表他身份的旄节牧羊,渴了就喝雪水,饿了甚至吃铺垫的毡子,就这样,苏武在匈奴留居十九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元六年方获释回国。歌曲旋律很美,没有急风暴雨似的激昂愤怒,没有北风凛冽的肃杀,只是一片平和,而这平和之中却蕴藏着无比坚贞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感人之处。每当我想念母亲的时候,就会晿上几句《苏武牧羊》的歌词,以解思母之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母亲的熏陶下,经过母亲的言传身教,加之二姐自身的努力,从小就展露出非凡的唱歌舞蹈天赋,年仅14岁就被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乌兰牧骑选拨录用(县级文艺演出团体),从此走上了文艺岗位,脱离了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成为一名歌舞演员,而母亲正是二姐走向文艺岗位的引路人。 

曾记得,每逢秋收季节,父亲就率领我们姐弟去自留地收割莜麦,脱粒后,将莜麦颗粒经过淘洗、风晾、炒熟、直到磨成莜麦面粉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非常繁琐,我至今难忘,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父亲推碾子礳面的憔悴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心疼。母亲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不适应农村生活,不适合干农活。内蒙的农村生活给母亲增加了很多痛苦的领悟。当地百姓的主要食材就是莜麦面和土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吃黄米面油炸糕,尤其捏莜面是一项复杂的厨艺,操作起来比较繁琐,火候也难以撑控,土生土长的妇女们自幼就受到当地饮食习俗的熏陶,个个都是捏莜面的高手,能捏出很多花样,比如家常做法有:莜面窝窝、莜面魚魚、莜面饨饨等等,莜麦面的黄金搭档是土豆,与土豆撘配能烹饪出很多种美食,多达几十种食用方法。由于母亲对莜麦面的特性知之甚少,捏莜面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挑战,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母亲捏莜面的厨艺虽然枝不如人,但非常用心,我们兄弟姐妹们个个都吃的非常香,那种独特的妈妈味道难以忘怀。

父亲脚部战伤伤口始终没有愈合,伴有炎症,脓血经常外溢。每逢刮风下雨气候变化,后遗症引发双腿疼痛,寝食难安。为了减轻痛苦,我们姐弟就要轮番给父亲捶腿,心灵手巧的二弟邸强制作了专门用来捶腿的棒槌,提高了捶腿的效率。深嵌入父亲右脚里的弹片,长达53年之久,使他老人家长期饱受伤痛折磨,父亲坚韧的毅力,令我们竦然起敬。

父亲戎装虽退,军魂犹在,始终保留着军人本色。经常把自家院落打理的井然有序,还在院子里建造了一个花池,种了很多花,每逢花开季节,香飘满院。见证了父亲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记忆中的父亲是那么温暖,那么真诚,不管生活有着怎样的境遇,父亲对待我们总是保持着一副笑呵呵的脸,无论生活有多苦多累,父亲总是穷不责妻,苦不凶子,从来不将焦虑、恐惧、愤怒、委屈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与愁苦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感觉岁月静好,安暖相伴,父亲总是以最平淡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默默扛起家中所有的重担,付出而不求回报。

父亲与乡亲们相处的非常融洽,经常在一起聊天、下象棋,打扑克,有时还分享战争年代的故事,小一辈的乡亲们都称呼父亲为“二大爷、老八路、老革命”。父亲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深得乡亲们的爱戴和尊敬,不论公事私事,乡亲们向来行事都愿以父亲马首是瞻,是因为父亲为人公正无私,又有才华。在那个极度困难的岁月里,农业生产条件很不发达,我们所在的区域气候寒冷,风沙茫茫,土地贫瘠,旱灾冰雹频繁,百姓靠天吃饭,粮食十分短缺,生活异常艰难,尽管如此,一穷二白的乡亲们给了我们家很多物资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回忆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们全家人永远铭记于心。

1966年12月26日,我们的小妹(邸鹏)出生了,那个年代,每增加一口人都会给家里带来很大压力,尽管如此,新生命的到来,给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期待,巨大的幸福感洋溢在我们家每个成员的心里。感谢我的母亲,忍受十月怀胎的艰辛,将可爱的小妹带到我兄弟姐妹中间,和我们一起成长,感谢母亲一直以来无怨无悔的付出,相信一定会将母亲美丽纯朴、勤劳善良的基因遗传给我们的小妹。

1963年至1966年,我国发生了一场持续了四年之久的“四清”运动,从一开始的“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演变成带有政治色彩的“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四清”运动,很多干部被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受到不应有的惩治。

1968年冬,内蒙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深挖“内人党”的政治运动,造成大量干部群众遭到诬陷迫害,有的被致伤致残,甚至被迫害至死。被拘禁、被揪斗、被专政的人数愈来愈多,仅我们所公社挖出的“内人党”就遍及各个角落,几近到了人人自危,无一幸免的地步。父亲对“四清”运动,和“内人党”事件中的错误行为始终心存芥蒂,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执着,因父亲体验过整人之苦,冤枉之苦,非常厌恶痛恨整人,对蒙受冤屈的人寄予很大的同情,感同身受,有着特殊的情结。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不顾个人安危,说服专案组负责人,拯救了诸多无辜人士免遭其害。

  1966年至197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席卷全国,给一小撮臭名昭著的造反派提供了可乘之机,无数老干部和有识之士被打倒,甚至含冤至死。公检法被砸烂,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停产,从街道围墙到房前屋后到处都涂写着:“无产阶级专政万岁、打倒地.富.反.坏.右、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等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标语口号,那些标语口号广为流传,成为红卫兵造反派们的宣言;“破四旧”及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及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否则将被视为“黑五类分子”的典型,被执行无产阶级专政(注:黑五类是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那会儿的政治宣传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煸动阶级仇恨,鼓吹阶级斗争。当时的情景是牛鬼蛇神当道,红卫兵造反派猖獗掌权,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内乱,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红色恐怖”之中。

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是一面面照妖镜,照出了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照出了各地的官德民风;照出了各个领域的魑魅魍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背景下,政治运动一场接一场,“政治挂帅”是重中之重,“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是左右铭,“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耳濡目染,动辄上纲上线,挥舞政治大棒、乱扣帽子习以为常,对这种见怪不怪的行为,百姓们嗤之以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令人捧腹的趣谈。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外优秀文化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遭到封杀(封资修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合称)。在那个“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岁月里,事无大小,不论巨细,都要“突出政治”,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媒体,都把“突出政治”列为首要的宣传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全国各行业、各系统、各领域、各部门,都受到政治阴霾的侵蚀。为了攫取一己私利,一小撮跳梁小丑们利用政治运动公开荒唐地打击异己,绞杀人性,是他们烂熟于心的政治手段和伎俩,也是惯用的套路。在政治风波的漩涡中,无数人的命运被无情的改写,细思极恐,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注:(第三节完)

【第四节】

(1976年12月至1997年12月)

注:【我的父亲拍照于1992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在渐渐长大,有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为此,父亲和母亲都倍感压力。农村虽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但生活环境毕竟不比城市优越,亲戚朋友纷纷给父亲做思想工作,劝说他尽快回原单位洗清冤情,讨回清白,给子女们创造一个好的前程。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更迭,也铭记着个人命运的起伏。流逝的岁月,冲不淡深厚的战友情、同事情和历史情结,老友们虽然年华已老,但记忆的深度和情感的强度未变。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至此,全国走出了灰暗的十年光阴,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们,联名给父亲写来一封信,信中向我们全家人表示问候,分享了彼此久违的喜怒哀乐、旦夕祸福,介绍了515地质队近况,515地质队已于1964年春,由河北省.唐山市整体迁徙至山西省侯马市。信中说:当年我们不应该轻信表面的言论,对当时的传闻产生误解和片面解读,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没有理性客观的看待事实,做出明智公正的判断,给父亲造成了重大伤害。因此,声明原单位对父亲的处理决定是错误的,是对父亲的打击报复和政治迫害,是515地质队制造的冤假错案。

伟人毛泽东教导我们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经过长期积淀,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幡然醒悟,对父亲的遭遇表示同情,深感不公,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站出来为父亲鸣冤叫屈,齐心协力为父亲声援,踊跃为父亲出面作证,呼唤父亲早日回原单位落实政策,平反昭雪,讨回公道,追求正义的呼声在515地质队络绎不绝,声浪高涨。与此同时,处于困境之中的全家人,对支持和鼓励父亲平反昭雪的的正义之举,倍感温馨,万分感谢,真乃雪中送炭之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515地质队是父亲奋斗过的地方,承载着父亲无数难忘的回忆和付出,时间可以抚平伤痛,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由于记忆的闸门太沉重,父亲一直小心翼翼地不敢打开它,深怕自己难以承受那种触痛。所以,父亲不愿再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本想让那段悲剧随风而去,把真相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殷切期盼父亲的早日归来,在家乡父老的耐心劝慰下,父亲决定与昔日的老战友、老同和职工家属们重逢,在1977年春天,父亲母亲一同踏上了漫长的平反之路。

1976年10月,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迎来了历史性转折点,党中央开始着手拨乱反正,纠正“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大批老干部得到平反昭雪。515时任领导却对一些问题上表现的犹豫和摇摆,坚持过去的某些错误观点,拒绝承认和纠正错误,引起了许多老干部的不满和批评。

因此,父亲母亲的平反之行并非一帆风顺。1977年春天,我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按既定方针办”是那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注:毛主席的原文是:照过去方针办。“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了误导全国人民,达到其反党夺权的罪恶目的,把毛主席的原文篡改为:按既定方针办)。515地质队的时任领导大显官威,态度傲慢,并以“两个凡是”为幌子,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相互推诿扯皮,恶意拖延时间,搁置不办,企图用冷处理逃避责任,抹去事情的不良影响,这种敷衍塞责的行径令人不寒而栗,使父亲母亲陷入了无尽的申诉与等待之中。(注: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是有特定指向的,目的是“强调了高举毛主席的旗帜,稳定局势”。

时任领导在原单位利用舞弊手段,屡屡连任,在515地质队已经掌舵了二十多年,深谙官场套路,善于拉帮结派,娇纵亲信,擅权妄为,助长官僚主义,大小事务优亲厚友,身后的关系网错综复杂,势力范围和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人多面广;部分涉事人员之间已经发展为儿女联姻的亲家关系,你娶我嫁,婚丧嫁娶,七大姑八大姨横行霸道,得意忘形,皆与时任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小撮与之俱黑、溜须拍马,言听计从的奉承者,以及既得利益的关系户们相勾结,没有人敢与之作对。利用权力之便,私欲膨胀,纵容亲信,对抗异已,足以说明个人关系网密不透风,不容小觑,无人能动摇他的权力,可谓是称霸一方,他在权力的迷雾中已经渐渐失去了方向;515地质队当时权力纷争犬牙交错,干群关系矛盾交织,乱象丛生,派系斗争盘根错节,魚龙混杂;领导班子成员频繁更迭,责任不明确,墨守成规,推诿扯皮;组织机构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无人监督,不作为,乱作为,形同虚设,各关键岗位之间失去了良性竞争,众多有正义感的有识之士和职工家属怨声载道,造成诸多负面情绪,影响了当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形式多样的不正之风在权力的庇护下肆虐蔓延,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笼罩着真相,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不但激起了公众的愤慨,也成为困扰揭开事实真相的顽疾。

为了洗刷冤情,讨回公道,父亲和母亲在平反过程中充满了艰辛,面临重重障碍,进展缓慢,父亲和母亲走访当年的老战友、老同事,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多次往返省城太原与侯马市之间,风餐露宿,饥渴难耐,挨冻受饿,在平反的道路如履薄冰,艰难的奔走申冤,父亲母亲坚信,正义的眼睛终将揭开那些隐藏在黑幕背后的真相。在父亲母亲不懈努力下,直到1979年10月,省、地、市三级联合调查组介入后,案情才迎来了亿缕阳光,经历了四年又五个月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从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周而复始,充满了挣扎与煎熬,平反的过程异常艰难,但父亲母亲从未放弃过追求正义的信念。尽管案情事实清楚,来龙去脉看似直接,真相并不难揭示,涉案人员为了遮掩真相,四处活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权力和人脉的运作,凭借强大的关系网,试图阻挠调查组的深入调查。联合调查组为了力求真相大白天下,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异常艰难,困惑重重,但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冲破各种困难和阻碍,调查组始终坚信只要一查到底,就会找到真相。调查组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仔细排查每一个环节,最终在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们千呼万唤的呐喊声中,在省、地、市三级联合调查组的督办和共同努力下,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挖掘案情的每一个线索和细节,经过近二年时间有条不紊的缜密调查取证,以及严谨的审核推敲,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81年9月,正义的曙光终于来临,父亲的冤情得到澄清和昭雪,含冤负屈近二十多年的父亲,历经几番周折,得到了彻底平反。迟到了二十多年的正义终于来临,不管时间流逝多久,正义总会在最终战胜邪恶。

经查:省、地、市三级联合调查组,多次奔赴事发地河北省唐山市,寻访昔日的老战友、职工家属和多位知情人士,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搜集证据,查明真相,最终经山西省、临汾地区、侯马市三级联合调查组,通过大量事实证据显示,经过审查核实后得出结论,一致认定:当年515地质队的时任领导毫无正当理由,在对待父亲的事情上处处情绪化、政治化,公权私用,在未遵循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单方面擅自解除父亲的职务,开除父亲的公职,严重剥夺了父亲的合法权益,系违法违纪行为。时任领导在公众场合贬损父亲的人格,破坏父亲的名誉,系严重的错误行为。强行给父亲扣的“对国家粮食政策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帽子,是子无虚有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无稽之谈;处理决定是毫无根据、荒唐至极的弥天大谎;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谎言可以掩人耳目,暂时蒙蔽大众,但是,历史不会说谎,经过时间的积淀,谎言终将被戳破,真相必将浮出水面。

父亲做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共和国人民功臣】,遭遇政治迫害近二十年,使父亲母亲的仕途发展、子女教育被耽误、生活、家庭和未来遭受到巨大的伤害,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二十年桑田沧海,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忆当年,父亲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正值为人民服务的旺龄,父亲满腔热血,对祖国的经济建设毫情万丈。由于受到一小撮居心叵测之徒的打击压制,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荒废了父亲母亲最珍贵的年华。然而,岁月苍老了容颜,往事留下了青春的记忆,父亲从青丝到白发,归来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风华正茂,已是历经沧桑的老者,渴望自己在剩余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余热,为物资管理的同行们建言献策,添砖加瓦,贡献智慧和力量。尤其是母亲受过高等教育,也是那个年代极为短缺的人才,随时可以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极为不幸的是:知识渊博、聪慧贤淑、与人为善的母亲,可惜命途多舛,因为自己的丈夫遭受打击迫害,受到株连,蜗居农村二十余载,励炼成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被无情的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归纳上述:命运的捉弄让父亲母亲的前行道路历经风雨,全家人均是被牵连的受害者,二十多年的农村贫穷落后生活,缺衣少食,给我们全家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已是我们全家人刻骨铭心的流逝岁月。

由于515地质队时任领导在对待父亲的问题上,工作不冷静、不理智、不理性,情绪化严重,存在重大疏漏,致使父亲多年蒙受冤屈,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遭受严重损害。1981年10月,联合调查组不负众望,为了顺应民意,阐明公平、公正、公开的调查结果,在515地质队会议室召开会议,向职工代表和家属代表宣布事实真相和调查结果。经过三年多的缜密调查,积累了大量的人证物证,本案以事实为依据,证据确凿,最终定性为这是一起人为制造的、不折不扣的冤假错案。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事实证明父亲是清白的,是被冤枉的。原单位负责人及部分涉事人员,反躬自省,承认错误,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以书面形式公开道歉,给父亲恢复名誉,恢复原职,给我们全家人恢复了城市户口,迁居山西省侯马市,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终于苦尽甘来。因此,我们全家人感知正义的力量,倍感欣慰和振奋,父亲母亲对处理结果予以认可,悲喜交加,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家庭迎来了圆满的结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维护当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势,更好地发展经济建设,联合调查组负责同志出于整体考虑和稳定大局的需要,与父亲沟通后,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政策,父亲摒弃了个人的是非恩怨,相逢一笑泯恩仇,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父亲,向联合调查组同志们表示:“过去的恩恩怨怨,就让他烟消云散吧”,放弃了对始作俑者和主要涉案人员的追诉,让这帮人欢快地逃避了追究,他们对自己当年受人蛊惑,在时任领导的意志介入下,对他们进行私下明示,明里暗示,被某些极端思想所侵蚀,以至于迷失了自己,并对自己所做的愚蠢而狂妄无知之举,感到痛心疾首,追悔莫及,诚恳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表示歉意,深感愧疚,请求原谅和宽容。父亲服从大局,不计前嫌,胸怀宽广,以德报怨,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彰显了父亲一直以来的责任担当和宽宏大度的人格魅力,他的坦诚和光明磊落令人敬佩。然而,善恶有报,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正义的力量是无法被抹杀的。

人心自有向背,公道自在人心。感谢亲戚朋友们的热情鼓励,感谢曾经与父亲并肩奋战的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的鼎力相助和支持;感谢山西省、临汾地区、侯马市三级人民政府及联合调查组尊重事实,明察秋毫,为父亲伸张正义,澄冤昭雪,让好人一生平安。一件错案,一段辛酸。若干年以后,在父亲母亲的心目中,这段伤痛却久久难以平复,对平反的经历深有感悟,虽然没有硝烟,但决不亚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

1985年10月,因父亲常年辛劳和战争年代留下的战伤,多种疾病隐之而来,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选择离休。离开了他心爱的岗位,告别了并肩工作的同事,办理了离休手续,过上了平淡而充实的惬意生活,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颐养天年。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关于父亲的议论在515地质队依然广为流传,热度不减。闲暇之余,父亲经常与老战友、老同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友们小聚,重温战争年代的峥峥岁月,回忆国家建设时期充满变革与奋斗的旧闻轶事。父亲母亲为人热情,邻里和睦。父亲始终保持着之前的生活习惯,从容而平和,无欲无求,云淡风轻。每天按时起床,按时用餐,按时休息,日日如此,雷打不动。岁月匆匆,1997年9月,病魔却悄然降临,父亲忽患肝癌,医治无效,于1997年12月15日去世,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敢言直谏,勇于担当,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经纬中,充满了荆棘和艰辛,为了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的跌宕起伏,父亲虽然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仍然顾全大局,从不怨天尤人。父亲的经历不仅仅是那个激情燃烧而又风云变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代人的红色精神的真谛,给我们全家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遗憾,承载了无尽的思念和敬仰,父亲用忠诚、坚韧和勇敢示范了什么是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父亲生前自述:“虽然战火早已熄火,战争已经结束,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值得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去守护”。无数革命先烈舍身忘死,为国捐躯,正是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今天的歌舞升平,岁月静好,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革命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他们的故事,值得我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与敬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父亲那段血与火的经历发出光彩。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父亲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法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可能会充满坎坷和曲折,但坚信自己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依然可以取得成就,历史并非只有成功者的故事,不被重视的奋斗者,可能没有闪光的荣耀,但他们的贡献同样伟大,同父亲一样,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初心,继续前行,才能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与国家共同发展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正义的保障。父亲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

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勇气,他不畏艰难困苦,敢于说真话,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奋斗与坚持的史诗,也是一面反映历史风云的镜子。

父亲平凡不普通的人生轨迹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只因为说了真话就会遭到打击迫害?为什么我们不能坦诚的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这是一种制度问题?还是一种人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让正义得到伸张和尊重?

注:【部分家庭成员照拍于1985年】

这是一篇传记形式的回忆散文,记录了父亲坎坷经历和人生磨难,记录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欢声笑语与悲欢离合,以及我们家庭的历史变迁。叙述了那个变幻莫测年代的DNA,挖掘了真实的历史记忆,以及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希望成为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本文只是一个轮廓,目的是追忆父亲的峥嵘岁月,缅怀父亲母亲的高尚品德,触摸历史印迹,还原历史真相,见证历史巨变,表达个人观点,让历史告诉未来,启迪后人,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父亲的事迹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精神却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我们前进的道路。父亲的历史印迹告诫我们,无论遭受多大挫折和磨难,只要坚守初心,就能够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事实证明,历史的演变终于醒悟到,国家发展不完全由政治运动所决定,还得靠人民至上,政通人和;靠发展经济,实干兴邦;靠增进民生福祉,百姓安居乐业;靠净化政治生态,促进社会风清气正;靠人民有信仰,未来有希望,维护和巩固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

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一个榜样,经历了命运的捉弄和时代的洗礼,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复杂与变迁,个人的命运往往被历史的潮流所裹挟。当今的社会在不断的变迁,随着信息的交流与透明度的提升,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愈发重要,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官员因为权力滥用而受到追责,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惩罚,更是对制度的一种修正,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加公正与透明的社会迈进。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历史的车轮决不能倒退,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征程中避免悲剧重蹈覆辙,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吃得饱穿的暖,才能消除贫穷,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经济建设才能朝气蓬勃,平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语:通过《传记.岁月屐痕》这篇回忆散文的阅读,相信诸多阅读者对我父亲的峥嵘岁月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猜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和启发,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许多宝贵的财富,去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扰。

历史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籍,而我父亲母亲的经历就是其中的一段,我父亲母亲丰富多彩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诠释。我父亲母亲这份珍贵的记忆,仿佛一座历史的丰碑,镌刻着伟大祖国的自毫与底蕴。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够有所猜想和启发,对历史和现实都能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力量和勇气,为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广大读者对历史的兴趣,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努力创造一个公正和平的未来。在此,我谨代表我的家族成员,感谢每一位在我父亲母亲的一生中的相识、相知、相伴;欢迎广大读者,在评论区分享您观点。

注: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