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到甲骨文的载体是龟甲和兽骨,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占卜。

但到了周朝,当时的占卜虽然也非常盛行,但是逐步的由甲骨占卜转移到了六爻八卦,传说这是周文王推演所创。这时期文字的载体自然不是甲骨了,古人开始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早在公元前18至17世纪的夏代,中国已铸造复杂的青铜器。从3600年之前,贯穿整个上古朝代,青铜器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天命、权力与地位的具体象征。青铜器的拥有者代表宗族、王朝和百姓,祭天与祭祀鬼神祖先,以祈求辖下境内和平昌盛并远离自然灾难。

图片

宰椃角,商晚期,出于河南安阳,其内壁上铸有铭文二十九字,鋬内铭文两字。器铭的大意是商王在庚申这一天来到了阑这个地方,宰椃跟随商王有功,商王赐给宰椃五朋海贝,宰椃用这些财物铸造了这尊青铜角,用以祭祀自己的祖先父丁。

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青铜器从古至今皆与中国人共有的最基本、最神圣、最持久的宗教般的情怀——政权、国家人民福祉、孝道和祭祖——密不可分。

禹铸九鼎: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200或2100年,夏代的君王禹治水成功,挽救了大量原本被淹没的耕地,为人民带来了繁荣昌盛的新纪元。

于是禹分天下为九州,并为每州铸造一件巨大壮观的青铜三足炊器,也就是中文所谓的“鼎”。这九件青铜鼎遂成为王权以及禹和其王朝受天命成为正统的实物象征,天子一言九鼎就来源于此。

图片

作父已鼎

楚庄王为争霸中原,陈兵周王室边境。

楚庄王问周朝大臣王孙满:周王铸的九个鼎有多重啊?王孙满听后,非常生气,气呼呼地回道:我们大周还没有灭亡呢,你问我们的鼎有多重,是用何居心?

后来,王孙满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搪塞了楚庄王。楚庄王也未敢再说什么,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图片

大禾人面纹方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是我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

青铜器成为文字新的载体。因为青铜器以钟鼎为主,所以这时期的文字呢,又叫钟鼎文。

青铜器的制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人类在学会使用火之后,就尝试着用火去烧任何东西,通过烧泥土制作成了陶器。在烧岩石的时候,就出现了红铜。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冶炼得到的金属。

再接下来的探索就是制作合金,将几种金属合在一起。青铜就属于合金,它是在红铜之中掺入锡和铅。加入锡是为了降低熔点,提高光泽;加入铅是为了提高韧性和坚硬度,这其中的配比是非常复杂的。

图片

王子午青铜鼎 楚国

冶炼合金的难度大,但制作青铜器的过程,难度就更大了。

中国人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模范制作方法,这就是当今我们使用模范一词的来历。

“模范”一词现今解释为人或事物参照仿效的样板和榜样,也有模式和规范的意思。而这个词的源头是古代铸造青铜器的“模”与“范”两种工具。

图片

山西侯马出土晋国陶范残块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大多以模范法制造。

所谓模范法就是先以泥土制作一个与最终铸造的青铜器物相同的“模”,然后将湿软的黏土敷上去,翻制出器物的“外范”。

之后将其制成的“外范”切成数块,再对原先那个“模”进行削刮,形成“泥芯”,这个泥芯也就是器物的“内范”。

图片

鎏金鸟兽纹青铜尊 西汉 国家博物馆收藏

接着把“内范”和“外范”阴干定型后,再放入窑内烧硬,然后装配合拢,让“外范”套住“内范”,这之间有个空隙,就是要铸造的青铜器的形体。

再将熔化后的青铜液从浇注孔中注入,待其冷却后敲去“外范”,凿碎“内范”,一个华美的青铜就大功告成了。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