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人民大会堂竟然遭到一颗子弹的袭击!一颗步枪子弹穿透了两层加厚玻璃,差点击中当时正在开会的贵宾和领导。那这颗子弹是从哪里来的?开枪者又是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后这名开枪者竟然被无罪释放!

事情的起因得从一次重要会议说起。

1966 年 2 月 2 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重要会议。

周总理和各界贵宾如约参加。这场会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来宾的规格也极高,因此安保工作做得格外严格。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安保人员早在一天前就进行过严密的安检和演练。

一切如常,会议顺利进行,直到中午会议结束,来宾即将离场,似乎一切平安无事。

然而,就在这时,大会堂的一名女服务员在打扫二楼会议厅时发现,玻璃窗上竟然有一个破洞!她心中一惊,立刻通知了安保人员。

安保人员仔细检查后,发现不止一层玻璃破损,两层加厚玻璃都被打穿了。而且,最可怕的是,地上竟然还有一颗子弹!这颗子弹似乎正是击穿了这两层玻璃后掉落在地的。

意识到情况严重,安保人员立刻上报给了周总理。周总理来到现场,看到那颗子弹和破碎的玻璃,脸色顿时变得十分严肃。

“简直是胡闹!这么多人竟然没听到枪声?要是没有这两层玻璃挡住,后果不堪设想!”一向温和的周总理此刻勃然大怒。

为了弄清楚这颗子弹的来源,周总理当即下令彻查此事,责令公安部副部长于桑全权负责调查。

于桑一接手案件,便组织了专家团队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通过初步检查,专家发现子弹是一颗 5.6 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子弹,这种子弹在当时属于民兵常备的武器弹药。

两层玻璃的破损也显示,子弹是在很远的距离发射的,力量足够穿透两层加厚玻璃,但最终停留在了地面。

接下来的调查工作却陷入了困境。技术专家经过分析后,判断出子弹可能是从人民大会堂对面的长安街方向射来的。

可疑点很多,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那天安保工作严格,整条长安街都在警方的掌控中。怎么可能有人在长安街开枪而不被发现?

调查人员开始对2月2日当天出现在长安街上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全面排查,尤其是民兵、警察等可能携带枪支的人。一辆从北京地质学院驶过的军用卡车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车上装有42支步枪,正好与子弹型号一致。

但经过仔细调查,警方发现这些枪支并没有使用的痕迹,车上的人也没有携带子弹,更没有任何射击行为。这条线索断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案件进入了死胡同时,一位年轻的警员提出了新的假设:或许开枪的人并不在长安街上,而是在更远的地方!

这名年轻警员的推测是,子弹穿过的两层玻璃上窟窿的位置并不对齐,这意味着子弹在穿过第一层玻璃后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威力。

如果子弹来自更远的地方,或者经过风力的影响,才能解释为什么两层玻璃上的洞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根据这一新思路,警方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了长安街后方的居民区。这片居民区距离人民大会堂约400米远,射击难度更大。调查人员开始对居民区进行细致排查,结果很快就找到了线索。

在一次排查中,警方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现了一支捷克进口的步枪,这把枪的口径正好是5.6毫米。经过技术检测,这把枪与子弹的型号完全匹配。持有这支枪的人,正是当时北京市体委副主任李达的儿子。

面对警方的询问,李达的16岁儿子一脸懵然。他承认当天上午他确实在自家楼顶用步枪打鸟,但他坚称自己并不是故意朝人民大会堂开枪的。

“我只是想打下天上的鸟,没想到子弹飞偏了。”李达的儿子这样说道。原来,他和几个朋友在比赛打鸟,结果一不小心,子弹竟然飞到了400米外的人民大会堂,打穿了玻璃。

听到这个解释,所有人都哑然失笑。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荒唐,但经过多方调查,确实证实了他的说法。由于当天有雾,视野不清,加上风向的影响,这名年轻人的一次“打鸟”竟然差点酿成大祸。

事情真相大白后,虽然这名16岁的少年没有恶意,但他的行为还是引发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最终,周总理决定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要求他保证以后绝不再犯类似错误。鉴于他的年纪和无心之过,周总理决定特赦他,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这起意外事件也给当时的政府敲响了警钟。随后,北京市对民间枪支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整顿,并严格规范了市区内的射击行为,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意外。

今天,回想起这起案件,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偶然性有时比小说还要令人惊叹。正是这样的偶然事件,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