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河西遗址的发现与小河西文化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小河西遗址,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木头营子村孟克河西岸一级台地上。共发掘3座半地穴式房址,出土素面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及细石器,与兴隆洼文化遗存有别,该类遗存被命名为小河西文化,其年代为距今8500年。

Image

Image

1988年在敖汉旗孟克河东岸又发现榆树山、西梁两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同属小河西文化,从聚落规模、房址结构和器物群特征等方面充实了对小河西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认识。

小河西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辽河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小河西、西梁、榆树山等,小河西文化的年代推断为距今约8500年。

二、小河西文化的文化特征
根据敖汉旗的普查资料,全旗境内共发现小河西文化遗址10余处。遗址内发现的聚落规模偏小,房址数量约为10~50座,大体成排分布,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室内面积约为15~50平方米。
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骨梗石刃器等。陶器均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胎体厚重,质地疏松,均夹砂,器表颜色不均,多呈灰褐、黄褐或红褐色。器类单一,以敞口、斜直、斜弧腹、平底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的浅腹钵。素面陶居多,少数器口下侧施倒三角状刻划线纹。石器的加工方法分为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削四类,主要器类有亚腰石铲、斧、斧形器、锛、凿、饼形器、石叶等。骨器有锥、匕、刀等。骨梗石刃器有一侧或两侧嵌粘石叶的刀。房址内还出土有较多的动物骨骼。

Image

三、小河西文化出土陶塑人头像

1988年,在榆树山遗址9号房址(F9)内出土1件小型陶塑人头像。该陶塑人头像为泥质灰褐陶,由手工捏制而成,长脸,头顶略平,脸部两颊稍宽,浓眉,双目圆瞪,鼻梁挺直,鼻头宽大,嘴部张开,呈椭圆形,下颌呈圆弧形。高5厘米,宽2.5~3.1厘米,厚1.4~2.6厘米。

Image

Image

这件人头像是目前为止小河西文化发现的唯一一例人像材料,造型写实生动,具有祖先崇拜的意义。在原始宗教观念中,人死后灵魂并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状态继续存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延续了小型人面像的传统,还开创了大型石雕人像的传统,用以雕刻的材质也更加多样,出现蚌刻、石刻和人骨质小型人面像。小河西文化陶塑人头像的发现对于了解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阶段及文明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Image

四、小河西文化的重要意义

小河西文化遗址的发现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尚未发现大型中心性聚落,但从房屋形制、聚落布局、经济形态和出土遗物等多方面特征看,小河西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直接源头,为兴隆洼文化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其后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辽西史前考古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Image

参考文献

[1]索秀芬.小河西文化初论[J].考古与文物,2005,(01):23-26.

[2]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1):113-122.

[3]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

[4]索秀芬,李少兵.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01):55-60.

[5]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简述[J].北方文物,2009,(02):3-6+12.

[6]杨虎,林秀贞.试论兴隆洼文化小河西类型[J].考古学集刊,2010,(02):1-23.

[7]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C]//赤峰市人民政府.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2010:26.

[8]赵宾福,杜战伟,薛振华.小河西文化检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01):17-25.

[9]索秀芬,李少兵.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格局[J].考古学报,2014,(03):293-326.

[10]王苹.辽西地区史前人像造型特征与功能探析[J].南方文物,2021,(06):227-235.

图文提供:长 卿 、天 涵
图文编辑:千 载
审核:辛爱罡
Image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