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眼看到这尊菩萨像,就喜欢的不得了。这尊本土化的菩萨名叫水月观音。因为背光上的紫竹、百灵鸟浮雕,又被称为紫竹观音。
观音侧身跷坐在椭圆形岩座上,左手抚撑草垫,右手腕搭在膝盖上,五指自然下垂,松弛的姿态,人神合壁的样子,我认为将美学和禅学集大成地融为了一体。
这尊观音像在哪里呢?在安岳。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陌生的地名,就心神向往。那些带“安”的地方都很美,比如安岳、安康、安阳、大安,还有泰安。如果一个孩子被轻声唤作“安岳”,那该是多么沉稳有灵气。
但是,很抱歉,人生总是要有遗憾。我查了交通,如果不是自驾近1700公里,单靠高铁、乘车是不容易拜访这尊观音的——他的家实在太偏远了。
可是,我还是在距离相对较近的大足,见到了和这尊观音差不多的菩萨。
当命运将我安排在他的面前,眼睛像藏着一片大海,涨潮一般,泪水涌满了眼眶。“我来到这尊菩萨面前,得有多少看不到的人加持,才能站在他的面前,仰望他每个细节的美丽。”真切感受到:心之所向,行远必至。
而要知道,他的前世,其实是一块巨石,平淡无奇;今生,经过匠人们400年不间断地打磨雕琢,才变幻出了现在这个模样,受人朝拜;而他的来世,我无法打探更多的秘密。
菩萨身披的璎珞,轻柔到随时有一阵风就可以吹起,纹理的褶皱感,一层层轻纱,柔软且华丽。我甚至不敢呼吸,生怕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对他有一点儿伤害和污染。
他们松弛的状态,平和的神态让我至今无法忘记。只觉得人生最高境界大概如此:所有苍生从他的眼前经过,如尘埃,如浮云,在他面前,所有事情都微不足道。他静静注视着芸芸众生,来来往往,从昼到夜,而自己却心如止水,岿然不动。
我仿佛看见,造像的匠人当年将心中的最美都给了冰冷坚硬的石头,赋予他们灵魂,一代代人不停地凿刻,手指磨出了老茧,手掌磨出了血泡,化了脓,结了疤,然后磨出血泡,化了脓,结了疤……终而复始,从少年到老年,穷尽一生,只为惊鸿一瞥,菩萨才慢慢惊现出这副淡然的模样。
这或许就是故事中常提到被千锤百炼的石头,熬过世间所有苦难和委屈,才会受万人膜拜。
想到这些,内心就非常开心。因为,此刻就在他的面前,我不仅看到他现在的样子,也看到了度过了怎样的坚守与孤独。
他问我,有什么祈求和愿望吗。我突然哑语,相隔万水千山,赴这一面之缘。当穿越人群,平静地与之对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一切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只觉得,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像诗里写的: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触手可及,却只能,默然相对。若能在一滴眼泪中闭关,这一刻便不再怅惘,这一生便不再枉度。
眼睛看过这么多神灵,会不会也能沾一些仙气,培养出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并且拥有坚定不移的内核。
在教室里,旁观身体上极限的疼痛,是拉伸时的撕裂,坚持时的颤抖,发力时的负重……汗水哪里像断了线的珠子,而是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特别慢、特别缓慢,特别考验人,才能凝结出一滴汗珠。挂在脸颊下,悄悄低落在地板上。这像是一滴慢慢从肉里渗出的眼泪,带着血,晶莹剔透。
当面对这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我喘着粗气,快要窒息的压抑,脑海里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意志力却又在一旁提醒自己:还可以再保持一下,哪怕就一秒钟。这种过程,是在挣扎中快要崩溃的绝望,在绝望中还要再搏一把的勇气……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性。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都对自己太苛刻了。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什么是“渡劫”。每个人到遇到这个地方,都会是一个坎儿。正因为迈过这一道道坎儿,像海浪一样,一次次地让汗水不断地冲刷身体,由内而外清洗,验证着“眼因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人也在磨练中练就强大的内心。
就像那一尊尊佛像,从没有人见过雕刻时的样子。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这便是“回向”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