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今天是武昌起义纪念日,在之前的节目中我讲过武昌起义能成功,是来自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详见:武昌起义:一串儿意外噶了大清的命?| 循迹晓讲)。这一股暴动的星星之火,最终汇聚了辛亥革命的燎原之势,为清朝灭亡敲响丧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推手是在清朝海军起义加入革命阵营,他们的改旗易帜基本上宣告了局势不可逆转。

1911年10月10号晚上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革命军占领湖广总督府,由于起义是仓促展开,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于是大家推荐湖北新军二把手黎元洪担任革命军都督。

◇ 图左为黎元洪,图右为汤化龙

同时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率先意识到这次起义想要成功,在政治上必须得到承认,于是先以咨议局的名义通电全国,又接见各国公使保证各国在武汉租界的安全,各国随后宣称持中立态度,这等于是认定武昌起义是两个合法政权的交锋,这对于湖北革命军来说非常有利。

◇ 图为晚清时期的汉口租界

◇ 图为1911年抵达汉口火车站的清军

在汤化龙与各国公使会谈的同时,清政府急调大军前往镇压,冯国璋率领大军南下从陆路紧逼武汉,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主力,溯江西上汉口增援,与南下陆军形成夹击之势,一时间湖北革命军处境危险。

黎元洪曾经是海军出身,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甲午战争期间担任“广甲”号巡洋舰的大副,后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所有官兵被遣散,黎元洪才改行走了陆军的门路,因此对于军舰的威力他太了解了。在得知清政府派出海军来清剿时,他就大呼“吾命休矣”,手下人都说武汉三镇有坚城据守问题不大,黎元洪一边给他们科普舰炮的威力一边说“不需十弹,此城将粉碎矣”。

◇ 图为停泊在汉口的外国军舰

果不其然,海军舰队进入武汉江面后,武昌和汉口汉阳的联系就基本被切断,紧接着武汉外围的阵地相继被清军夺回,汉口也宣告失守,到最后武昌城里仅听到军舰三声炮响,就“人心大为摇动,各店纷纷闭门”,大街上只剩下趁乱打劫的土匪。

或许是革命军命不该绝,就在清军风头正盛之时,冯国璋完全没意识到这次平叛在国际社会眼里是两个政府的较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他允许军队像以前打太平天国剿捻军那样,城破之日烧杀抢掠,汉口大部被烧成一片焦土。清军的种种行为被船上的海军官兵看在眼里,海军官兵知识素养相对较高,知道清朝的社会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不少人在外留学期间都成了革命党的骨干人物,他们对革命这件事本身就心怀同情。就连海军提督萨镇冰在对留学生的讲话当中也提到,“这时代我们还拖着这个尾巴,实属可笑”。

◇ 图为长江上的外国军舰

◇ 图为被炮击后熊熊燃烧的汉口华景街

于是当他们看到冯国璋他们又是如此胡作非为后,厌战的情绪就在士兵中蔓延开来,“建威”舰副舰长朱孝先率先离舰投奔革命军阵营,对黎元洪表示革命军举动文明,情愿援助,自告奋勇成为军政府与萨镇冰的联系人。

◇ 图为1900年左右的福建船政,左侧为运输舰“福安”,右侧为一艘“建威”级鱼雷巡洋舰

对于朱孝先的示好黎元洪一开始持戒备心理,担心这是海军方面的钓鱼执法,但随后的几天手下人报告,海军战舰虽然每天都向他们开炮,实际上落在阵地上的炮弹却少之又少,很明显这是海军集体摸鱼办公。于是黎元洪有了底气,立刻笔墨伺候给甲午战争的老同事萨镇冰写信,力劝其起义反正,在信中他着重强调,湖北军政府和清朝一样都是被列强承认的政府,咱们都是汉家子弟,为什么要为满人卖命。

◇ 图为萨镇冰

前文提到的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也给自己的弟弟,在萨镇冰左右担任海军参谋的汤芗铭写信,希望他能理解当哥哥的一片苦心,两个人都没有对书信做出过多表态,此时的沉默就是支持,其他人看在眼里,内心中何去何从早就做好了打算。

其实这时候就算萨镇冰和汤芗铭想管也已经管不住了,因为舰上官兵普遍同情革命,士兵在私下里早已达成默契。海军最仰仗的3艘主力舰海容、海琛、海筹都在长江江面,3艘军舰的很多官兵都是心向革命,于是3舰的电报官临时编订了12种英文密电码,专门用于舰与舰之间沟通起义事宣,使3大舰之间的行动更加协调,在炮击革命军的时候就是他们互相通气调整了火炮标尺,让炮弹都从革命军头顶上飞过。

◇ 图为冯国璋

海军内部的种种暗流涌动,也引起了冯国璋的怀疑,他不止一次的催促萨镇冰出兵,还说海军军纪似乎有涣散之势。这是非常不客气的言辞,冯国璋是可以拿这个当借口参萨镇冰一本的,如果朝廷真派下来专案调查组,到时候不光是萨镇冰自己,整个海军高层都跟着坐蜡,于是他召集各舰管带开了一次会,忧心忡忡地向各舰管带道出了自已的处境,还拿出黎元洪劝他反正的信件,以及冯国璋和外国使节向他施加的压力,让大家发表意见,管带们个个低头不语,会议冷了好半天,不了了之。

看到这样的场面,萨提督深知部下们都是倾向革命的。会后,他为应付冯国璋,只是下令各舰象征性地打了几炮,又差遣了几只小舢板驶往汉阳一线江面,向岸上放了几排枪。提督大人的这番表态,诸位军官是又惊又喜,他这就差把支持起义这几个字说出来了,于是大伙轮番规劝,就想让萨镇冰领导大家起义,而萨镇冰本人备受清廷恩宠,忠君思想又使他不愿去反抗清廷,在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驱使下,他给黎元洪写了一封信,称:“彼此心照,各尽其职。还违心地为自己辩解说,民国政体,不宜行于中国。”算是为自己拒绝起义做出了交待。

◇ 图为“海琛”舰

就在此时,舰队传来了上海方面起义的消息,作为长江入海口,上海落在革命党手里意味着军舰要被困死在江上,别说得不到补给,往后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两码事,海军官兵内部要起义的声音更是喧嚣尘上。萨镇冰知道大势所趋,只得孤身一人离开,在临行前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用灯光通知长江水面的各舰艇说,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接着,萨镇冰离开了旗舰,登上了英商太古公司的轮船,化装成商人驶往上海。这是历史的站队选择中他第一次选择逃避,往后还有很多次,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 图为大清水兵

萨镇冰的出走其实是对海军起义的默许,第二天众人推举海筹管带黄钟瑛为代理司令,舰队脱离武汉战场前往九江易帜反正,所有满人官兵和不愿起义的人员一律被遣散。闻听这支舰队起义后,海军驻防在其他地区的军舰也纷纷加入革命党阵营,起义军舰悬挂义旗顺江游弋,在各地协助革命军的行动,九江组成的第二舰队,搭载400多名陆军士兵去安徽支持独立;革命军攻打南京城时也有军舰炮击助威。

◇ 图《辛亥革命上海海军起义》布上油画  2011年

后来革命军还在上海组成北伐舰队,由汤芗铭率“海琛”、“海容”等搭载士兵沿海北驶,到北方支持各地的独立活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钟瑛和汤芗铭分别担任海军总长和次长。

◇ 图为海筹舰管带黄钟瑛

与此同时,清廷闻听此消息后则是朝野大惊,这意味着全国江海再也没有清政府的一船一兵,革命军可以自由往来,南方富庶省份的粮米和官银再也没法运到北方,清政府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终于在海军起义3个月后,1912年2月12号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寿终正寝。海军起义堪称是踹塌大清国这个破房子的最后一脚。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