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金陵赋华章

    ——束有春《七朝古都南京》阅读随想

                夏宝国


           热烈祝贺《七朝古都南京》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

        金陵瀚海起狂飙,
        学术名篇赋七朝。
        艺林诸君众志成,
        束师笃行不惧遥。
        秦淮河上叙旧事,
        紫金山下领风骚。
        万里长江万里浪,
        扬帆踏歌弄大潮。

           这是2024年7月10日为祝贺束有春先生《七朝古都南京》出版即兴所作。国庆假期,干啥?1日,清早起来,放在电脑旁边的《七朝古都南京》这部近期轰动学术界的专著又跃入眼帘。再次拜读,浮想联翩,感慨不已。这部专著的作者束有春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学者,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束有春先生曾在我的母校淮阴师专(今淮阴师院)任教,相识快40年。近二十年,因洪泽湖大堤申遗和洪泽湖灌区申报世界灌溉遗产等工作关系交往密切,常向其请教学问,收益良多。

           

           关于南京究竟是几朝古都,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六朝古都”有之,“十朝都会”有之,束有春先生在这部书里旗帜鲜明地提出“南京是七朝古都”,对上述两种命题予以否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纷纷舆论,已得到多方面肯定与支持。它是重要的学述研究成果,应该推广应用。《七朝古都南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引领,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态度,秉承学术乃天下公器的中国传统学术遵循,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梳理,确立了“南京是七朝古都”的全新形象,让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南京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对古都南京历史特别是都城史有一个更加全面正确、更加透彻深刻、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了解。

          研究南京历史的人很多,为什么别的学者没有推出《七朝古都南京》,偏偏是束有春先生?根据笔者了解,束有春先生研究过逻辑学,在高校里教过逻辑;他做过《东南文化》、《炎黄文化》副主编,阅读了大量与南京相关史料;他长期担任江苏省文物局文物处长,曾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做过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他还担任过江苏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对南京的文化资源了然于心;因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南京的明城墙、明孝陵历史有多角度的研究;中国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苏段的具体工作当年由束有春先生具体负责,这使得他养成了高屋建瓴看待历史资料的治学风格;一句话,束有春独特的社会阅历加上他严谨、勤奋、科学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具有高尚境界学者的使命担当,最终使得《七朝古都南京》这煌煌巨著应运而生。
           在书中,束有春先生提出了界定王都,得满足三项条件,笔者称其为“三项原则”,即谈论一个城市是几朝古都时,被列入的政权是否具备朝代资格:第一,必须属于华夏正溯;第二,必须是独立的历史纪年;第三必须是在共和制出现之前的封建王朝。这三项原则从逻辑上为“南京是七朝古都”这一论断奠定了不可撼动的理论基础。书中,作者运用排除法将“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伪命题予以破解,彻底否定,强调:“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中的“六朝”是一明一暗,重复计算,显得极不公允,也极不合规。作者引经据典,依据“是否属于华夏正溯;必须是独立的历史纪年;必须是在共和制出现之前的封建王朝”这三个必要条件对六朝时空下,南京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桓玄之乱”桓楚政权、“侯景之乱”的“侯汉”政权都予以排除,也引经据典对南唐这个僭伪政权进行排除,依据三项条件,太平天国充其量只是一个在清朝版图上出现的,而且前后仅存15年、在只存在11年的反清王朝“宗教武装政权而已,何谈华夏正溯?
          经过反复论证,今天的南京究竟是几朝古都,答案应该是在唐代人“六朝”基础上,再加上大明王朝的“七朝”。束有春先生强调“我们可以响亮地说出南京是七朝古都的结论”。
          南京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南京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全书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纵横捭阖,不仅雄辩的阐述了“南京是七朝古都”这石破天惊的重要论断,还阐明了南京六朝以后的多元文化,如数家珍,让南京这古都文化的名片更加靓丽。显示了作者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束有春先生多年从事文物保护、文化研究,是高考恢复以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习极为勤奋,善于聚沙成塔,更善于见微知著,善于提炼,长期的南京生活,又让他对南京有独特的文化情缘,关注南京,研究南京,进一步擦亮南京文化名片成了一份责任。南京是明朝首都,这历史事实让治学严谨的束有春先生深感对“六朝古都”这南京的文化名片有必要重新定位。经过多年的积累,《七朝古都南京》因运而生。这是南京文化研究者的喜事,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品位提升的幸事,是热爱南京这座古城各界有识之士的快事。上海、南京、合肥、杭州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综合比较,南京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加强《七朝古都南京》的宣传推介与运用,对重新认识南京,提升南京的文化魅力必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笔者相信,束有春先生的观点会被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认同。
          将南京定位为“七朝古都”,对南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它谱写了南京历史文化的新篇章,也拉开了新的序幕。大明王朝在南京创下的辉煌业绩难以胜数,诸如《永乐大典》的编纂,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等,不仅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种意义带有普遍性、共享性、永久性。大明王朝留给南京的财富不只是“南京”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称,这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更有大量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南京所独有,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代代人们所拥有,成为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资本。将南京准确定位为“七朝古都”,其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增加南京都城历史的厚重可信度,可以进一步加大南京都城历史形象的清晰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南京都成历史的知名度 。当前的时代,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的新时代,还南京是“七朝古都”的历史本来面目,让人们在研究欣赏六朝历史文化风采时,让人们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时,了解“六朝”中没有明朝,而大明王朝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它留下的优秀文化也必须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
           据人民网2024全国两会专题3月9日20:25报道:2024年3月5日,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听完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讲述后表示,“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中央领导同志很关心也很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强调六朝以后的“东西还是很多的”。难能可贵的是《七朝古都南京》,还南京是“七朝古都”的历史本来面目的同时,强调要继续弘扬“六朝文化”。束有春先生指出,我们讲南京是“七朝古都”,并不是反对提“六朝文化”“六朝艺术”“六朝风采”“六朝考古”“六朝博物馆”,更不存在否定“六朝”的意思,相反,是要在“七朝古都”这个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加大对六朝文化艺术的挖掘、宣传、展示力度,弘扬六朝文化精髓,注重展示六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使之继续为南京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所以,束有春先生还用专章阐述了“七朝古都”八大文化板块,这八大板块分别是:金陵文化、六朝文化、南唐文化、大明文化、太平天国文化、民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非物质文化。强调八大板块构成了鲜艳夺目,生机勃发,文蕴厚重,独具风采的南京文化,都要认真研究,努力传承,充分利用。笔者完全赞同束有春先生这些高论。
          已是寒露时分,凉意阵阵,可捧读《七朝古都南京》,犹觉春光融融,因为这本20多万字的著作奔流着束有春先生对南京的挚爱,澎拜着束有春先生对作者的激情,承载着作者束有春先生及千千万万热爱南京者对南京美好的瞻望。这部书里引用的历史文献和涉及的其他资料多达129种,从古到今都有,真可谓旁征博引。束有春先生与我谈论这一话题至少有5年之久,现在《七朝古都南京》终于横空出世,而且反响巨大,好评如潮,图书再版,令人欣喜。情不自禁笔者曾为之赋诗1首,此处再吟2首,以遣衷肠:  

               ( 一 ) 
        文化古都赋南京,
        浓浓翰墨飘异香。
        昔日疑云遮耳目,
        七朝定谳破天荒。
        深入挖掘存大志,
        别出新裁谱华章。
        字字句句沥心血,
        独具慧眼惊八方。

               (二)
        名都雅号披新装,
        七朝定位名高扬。
        紫金山麓挥翰墨,
        凤凰台边遣衷肠。
        龙游扬子归大海,
        鹰击长空沐朝阳。
        宝典纸贵乃正道,
        繁荣文化飞春光。

    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于洪泽渔庐(全文完)


    作者简介:
           夏宝国,男,中共党员1960年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专委会会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江苏洪泽中专特聘教授。国家级项目《江苏运河史话》项目专家。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主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洪泽县资料汇编(上中下)》、《千秋诗文洪泽湖》、《洪泽县文化志》 《运河枢纽高家堰历代诗文选编》、执行主编《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洪泽非遗文化丛书》等。已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100多万字,获奖100多篇次。发表和出版洪泽湖、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成果600多万字。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员。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淮安市洪泽区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展中展出和获奖。擅长赋文创作,已创作60多篇。代表作有《淮河赋》、《洪泽湖颂》、《淮安美食赋》《洪泽湖灌溉文化赋》等,喜爱诗词楹联,创作并发表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