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的发育

No. 1:先天性缺乏胸腺的小鼠的淋巴细胞数量和种类如何变化?这对淋巴结的结构及小鼠抗感染的能力有何影响?

答案: 血液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特别是T细胞几乎缺失。血液淋巴细胞的总数显著减少是由于T细胞几乎消失,以及B细胞发育受到T细胞缺乏的影响。B细胞依赖于T细胞来完成发育过程,淋巴结也会缩小,尤其是T细胞区域(副皮质区)。这与迪乔治综合症相比。动物在抵抗感染的能力上有所降低,但这是选择性的,特别影响某些病毒和寄生虫——可能因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菌防御仍然良好。

No. 2: 成人胸腺切除为什么几乎没有影响个体的免疫能力?
答案: 成人胸腺切除对个体的免疫能力影响较小,因为在成年期,外周T细胞池已经形成,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更新。胸腺在成人中的作用逐渐减少,成为成人T细胞发育中相对不重要的器官。

No. 3: 为什么淋巴细胞前体在未能有效重排其抗原受体基因时死亡?
答案: 淋巴细胞前体在未能有效重排其抗原受体基因时,通过凋亡程序死亡。这导致了严重的免疫缺陷,所有类型的淋巴细胞都无法正常发育,这种情况类似于人类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

No. 4: 白细胞介素-7(IL-7)在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白细胞介素-7(IL-7)是初级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发育所必需的细胞因子。IL-7的缺乏会导致胸腺细胞和外周淋巴细胞的显著减少,以及γδ T细胞的完全缺失。

No. 5: a4b7整合素的作用是什么?其缺失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 a4b7整合素对淋巴细胞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的高内皮微静脉(HEV)上的粘附分子的结合至关重要。缺失a4b7整合素会导致这些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幅减少。

抗体的特异性

No. 6: 抗体如何识别病毒的突变变体?
答案: 抗体能够识别病毒蛋白中与抗体结合的特定区域(表位)。当病毒发生突变时,突变体可能不再能够与原来的抗体结合,这些病毒突变体因此逃避免疫识别。这就是抗体通过识别病毒蛋白的变化来控制免疫应答的方式。

No. 7: 什么是“连续表位”和“非连续表位”?它们如何与抗体结合?
答案: “连续表位”是由蛋白质中的一系列连续氨基酸组成,抗体可以直接识别这些氨基酸并与其结合。而“非连续表位”是由蛋白质中不连续的氨基酸区域组成,抗体通过识别这些分散在不同区域的氨基酸来结合蛋白质

No.8:为什么鼻病毒的VP1、VP2和VP3部分突变而VP4不突变?两种单克隆抗体的表位差异是什么?抗体与不同突变体结合的亲和力有何差异,如何解释?

在抗体存在的情况下,选择不与这些抗体结合的病毒突变变体。通过检测哪些病毒蛋白突变,可以推断这些蛋白质通常会与抗体结合。针对病毒的中和抗体通常针对病毒外壳中的蛋白,特别是病毒用于附着其目标细胞表面的蛋白。抗体无法进入病毒内部,因此中和抗体不与核心蛋白VP4结合。

抗体VP1-a结合包含两个紧密相邻残基(91和95)的表位。这是一个“连续表位”,位于一个外部多肽环上。相比之下,VP1-b识别的表位位于多肽链的至少两个不同区域(83–85和138–139)。这是一个“非连续表位”:对VP1抗原的检查显示,这些残基位于β-折叠片的两个相邻区域。残基138的突变不影响抗体VP1-a识别的表位,因此它继续以高亲和力与抗原结合。这证实了VP1-a和VP1-b识别的表位在物理上是分开的。位于95位的突变体Gly依然与VP1-a抗体弱结合。甘氨酸是一种比天冬氨酸小的氨基酸,因此抗体仍能结合该表位,尽管“契合”不太理想,结合亲和力较低。相比之下,赖氨酸(Lys)是一种比天冬氨酸大的残基,它在抗体结合位点中突出得更远,完全破坏了抗原-抗体的结合。

补体缺陷

No. 9:补体系统的缺陷,特别是C3缺陷,会导致哪些后果?

答案: 经典或替代途径成分的缺陷,特别是C3,导致对细菌的调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患者因革兰阳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反复感染。这些孩子无法有效清除细菌感染,因为他们的吞噬细胞无法有效摄取细菌。裂解途径成分(C5–C9)的缺陷可能使患者更易受到奈瑟氏菌感染,因为裂解途径能够损伤革兰阴性细菌的外膜,例如奈瑟氏菌属。
No. 10: fI缺失如何导致替代途径成分的次级缺陷?

答案: fI(因子I)缺失导致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C3bBb无法降解,因此C3不断被激活和消耗,导致替代途径中的fB和C3的耗竭。这种耗竭也间接影响了经典途径和裂解途径的功能。

No. 11: 为什么他们补充fI可以恢复所有补体成分到正常水平?
答案: 注入正常血清中的fI可以恢复C3转化酶的正常降解途径,减少C3和fB的消耗,从而使补体系统恢复正常功能,帮助患者清除细菌感染。

 髓样超突变

No. 12: 为什么T细胞不经历髓样超突变?
答案:

至少有三种理论解释为何TCR不经历髓样超突变。

T细胞控制大多数抗体反应,因此它们代表维持自身耐受的重要机制。根据这种观点,免疫系统可以让免疫球蛋白基因经历髓样超突变,因为(非突变)T细胞保持控制。

TCR必须保留识别自我(MHC)的能力,因此不能经历髓样超突变。

抗体的髓样超突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强的二次反应。
在T细胞的情况下,与抗体不同,通过影响TCR密度、共刺激/抑制分子的存在或T细胞信号传导的其他方面,可以提高记忆T细胞的效能/亲和力。因此,突变受体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这可能是危险的。根据这个理论,最好避免。

No. 13: 什么是基因限制的抗原呈递?
答案: 基因限制的抗原呈递是指T细胞只能识别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抗原。T细胞需要通过APC(抗原呈递细胞)上的MHC分子进行激活,并只能对其自身MHC分子呈递的抗原做出反应。

No. 14: 什么是超激动剂肽?
答案: 超激动剂肽是一种与普通肽相比具有更强的MHC或TCR结合亲和力的抗原肽。这些肽能够比常规肽更强烈地激活T细胞反应,可能导致更剧烈的免疫反应。

粘附分子在T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No. 15: IL-1 在粘附分子表达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IL-1能够诱导一系列粘附分子的表达,包括ICAM-1和VCAM-1,它们通过与整合素LFA-1和VLA-4的相互作用,促进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

No. 16: ICAM-1和VCAM-1在白细胞迁移中的角色是什么?
答案: ICAM-1和VCAM-1是白细胞粘附分子,它们与整合素LFA-1和VLA-4相互作用,帮助白细胞穿过内皮层到达炎症部位。IL-1刺激后,ICAM-1和VCAM-1的表达增加,促进了炎症反应中的白细胞迁移。

巨噬细胞在毒性休克综合症中的作用

No. 17: 巨噬细胞在毒性休克综合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巨噬细胞通过释放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NFa、IL-1、IL-6和IL-10,2h内可以释放这些因子)在毒性休克综合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低血压、器官功能衰竭等,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No. 18: 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可能导致24小时内死亡?
答案: 在毒性休克综合症中,患者可能表现出呼吸急促、发冷、皮肤苍白、低血压、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这些表现可能在24小时内迅速恶化并导致死亡。

No. 19: BCG 和 LPS 如何激活巨噬细胞?
答案: BCG(卡介苗)通过感染抗原呈递细胞(APCs)并诱导NK细胞和CD4⁺ T细胞产生IFNγ来激活巨噬细胞。而LPS(脂多糖)通过LPS结合蛋白与Toll样受体(TLR4)相互作用,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本节其他问题)

7.4 CD14缺失小鼠对脓毒性休克极为耐受,而清道夫受体A缺失小鼠对脓毒性休克更易感。IFNg缺失小鼠对脓毒性休克相对耐受。

7.5 CD14在LPS识别和信号通路中起中心作用。SR-A清除循环中的LPS以保护宿主。IFNg则需要为巨噬细胞提供预激活。

7.6 评估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产生的动力学,以建立巨噬细胞激活的内源性调节。使用针对TNFa和其他细胞因子的阻断抗体以及受体缺失小鼠来确定各自的作用。评估来自BCG预激活小鼠的腹膜巨噬细胞在体外LPS挑战后的细胞因子产生。

7.7 脓毒性休克是革兰氏阴性(例如: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主要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循环支持、抗生素以及可能的细胞因子和受体拮抗剂(阻断抗体、TNFa裂解抑制剂、可溶性受体)的组合。

7.8 如果可用,请使用针对吞噬受体(例如:维生素连接受体)的阻断抗体或缺失小鼠的细胞。

7.9 吞噬细胞受体通过凋亡细胞的结合和交联诱导信号通路,导致抑制炎症和抗微生物反应。

7.10 使用抗体和受体拮抗剂研究候选抑制反应,例如前列腺素E2和TGFb的产生。

7.11 病原体可以利用凋亡细胞诱导的炎症下调来逃避宿主细胞的杀伤。这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阻止抑制通路,甚至在体内实现反制。

7.12 巨噬细胞激活涉及复杂的基因表达模式变化,涵盖多种活动,而不仅仅是激活(TH1,IFNg)与去激活(TH2,IL-10)之间的对立关系。TH2细胞因子IL-4和IL-13通过共同受体链诱导一种替代的巨噬细胞激活途径,参与体液免疫和可能的修复(通过增强APC功能、MHC II表达和MRs以及对B细胞抗体产生的其他影响)。IFNg和IL-10则调节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7.13 扩大检查的巨噬细胞标记物范围,最终通过DNA基因芯片分析,并寻找上述细胞因子对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变化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分析缺失细胞因子或其受体的小鼠的巨噬细胞功能。

7.14 寻找诱导TH2反应的模型抗原(例如:寄生虫),并确定这些抗原是否被增强IL-4/IL-13或抑制IFNg产生的APC受体识别。

抗原处理和呈递

No. 20: 巨噬细胞如何处理和呈递抗原?
答案: 巨噬细胞可以同时表达 MHC I 类和 MHC II 类分子,因此能够向 CD8⁺ 细胞毒性 T 细胞和 CD4⁺ 辅助性 T 细胞呈递抗原。巨噬细胞通过摄取抗原并在溶酶体内降解,然后通过 MHC II 类分子将抗原肽呈递给 CD4⁺ T 细胞。

No. 21: 活流感病毒与灭活流感病毒在抗原呈递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活流感病毒能够在细胞质中合成病毒蛋白,这些抗原通过 MHC I 类分子内源性途径呈递给 CD8⁺ T 细胞。而灭活病毒则通过外源性抗原途径处理,病毒抗原肽通过 MHC II 类分子呈递给 CD4⁺ T 细胞。

No. 22: 氯喹和 emetine 在抗原处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氯喹阻断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从而防止抗原降解和肽段的生成,因此无法通过 MHC II 类分子呈递抗原。Emetine 则阻断蛋白质合成,防止 MHC I 类途径生成病毒肽片段。

抗体反应的发展

No. 23: 在免疫反应中,B细胞如何从 IgM 生产转向 IgG?
答案: 在对TD抗原的免疫反应中,B细胞会首先生产IgM抗体。随着抗原持续存在,B细胞逐渐通过同种型转换机制开始生产IgG抗体。IgG抗体在二次免疫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和更强的功能性。

No. 24: 为什么第14天的抗体反应具有次级反应的特征?
答案: 到了第14天,免疫系统已经产生了大量的IgG抗体,抗体滴度快速上升。这种反应的特征表明B细胞经历了同种型转换,并已经进入次级免疫反应阶段,表现为快速和增强的抗体反应。

No. 25: 为什么小鼠在第5天就可能表现次级IgG反应?
答案: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小鼠已经被自然感染的病毒(如小鼠肝炎病毒)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在第5天产生了次级IgG反应。虽然通常所有共同饲养的小鼠都会感染,但感染途径不同可能导致某些小鼠的IgG反应提前。

No. 26: 为什么脾脏中生成IgA的克隆没有令人意外?哪种抗体亲和力更好?
答案: IgA产生的克隆往往位于与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中,例如肠道和呼吸道,但它们也可以在脾脏中存在。脾脏作为次级淋巴器官,也能支持IgA产生,因此在脾脏中观察到IgA克隆并不意外。

第14天产生IgG的克隆可能具有比IgM产生者更高的亲和力。

细胞毒性机制

No. 27: CTL和NK细胞如何通过诱导凋亡来实现细胞毒性?
答案: 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NK(自然杀伤细胞)通过释放颗粒中的穿孔素和颗粒酶来实现细胞毒性。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打孔,颗粒酶则通过这些孔进入细胞内部,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使靶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

No. 28: 什么是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
答案: ADCC是NK细胞通过其CD16受体识别靶细胞表面结合的抗体,并通过释放细胞毒性分子来杀伤靶细胞的过程。这种机制依赖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并通过NK细胞的识别发挥杀伤作用。

No. 29: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何参与细胞毒性?
答案: 虽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但它们也可以在抗体结合的情况下通过ADCC参与细胞毒性。此外,它们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支持更广泛的免疫反应。


免疫记忆

No. 30: 免疫记忆的主要参与者有哪些?
答案: 免疫记忆的主要参与者是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能够快速产生高亲和力的IgG抗体,而记忆T细胞则能够迅速增殖并活化,增强细胞免疫反应。

No. 31: 记忆B细胞与初次B细胞反应有何不同?
答案: 记忆B细胞对特定抗原有更高的亲和力,并能够快速响应再次暴露于抗原的情况,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相比之下,初次B细胞反应较为缓慢,且主要产生IgM抗体。

No. 32: 免疫记忆的维持依赖于什么?
答案: 免疫记忆的维持依赖于长期存活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群体,以及微环境中的促存活因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记忆细胞在无抗原刺激的情况下仍能长期存在。

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No. 33: 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信号分子,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发挥特定的作用。例如,IL-2促进T细胞增殖,TNF-α参与炎症反应,而IL-10则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

No. 34: 细胞因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答案: 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某些细胞因子能够增强免疫反应(如IL-2和TNF-α),而另一些细胞因子则具有抑制作用(如IL-10和TGF-β),共同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有效性。

No. 35: 细胞因子的释放受到哪些因素调节?
答案: 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病原体的类型、宿主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例如,病原体感染时的模式识别受体(如TLR)信号通路可以促使特定细胞因子释放以应对感染。

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No. 36: 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什么?
答案: 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旨在平衡清除病原体与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损伤。这些机制包括调节性T细胞的激活、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通过免疫耐受来防止自身免疫反应。

No. 37: 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自我调节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免疫自我调节中至关重要。它们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和TGF-β)以及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直接接触,抑制这些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防止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No. 38: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答案: 免疫耐受通过两种方式形成: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在胸腺和骨髓中通过克隆删除(清除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实现;外周耐受则通过调节性T细胞、无反应性(anergy)以及外周抗原的局部免疫抑制实现。

免疫系统与肿瘤

No. 39: 免疫系统在肿瘤中发挥什么双重作用?
答案: 免疫系统在肿瘤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CTL和NK细胞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并持续生长。

No. 40: 如何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
答案: 肿瘤免疫治疗通过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来治疗癌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的两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系统抵抗肿瘤。

No. 41: 肿瘤微环境如何影响免疫反应?
答案: 肿瘤微环境中的某些细胞和分子会抑制免疫反应,阻止T细胞和NK细胞的正常功能。例如,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活性,调节性T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也可以抑制局部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免疫对原生动物和蠕虫的反应

No. 42: 原生动物感染宿主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免疫反应?
答案: 原生动物在宿主体内繁殖,宿主免疫系统会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来清除寄生虫。然而,某些原生动物能够通过躲避免疫识别或抑制免疫反应来在宿主体内存活。

No. 43: 蠕虫感染宿主时,免疫系统如何反应?
答案: 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通常是TH2型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进而动员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抵抗蠕虫感染。然而,由于蠕虫不在宿主体内繁殖,它们往往通过慢性感染维持生命周期,并通过释放免疫调节因子逃避免疫攻击。

No. 44: 寄生虫如何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答案: 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反应。例如,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从而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其他寄生虫如利什曼原虫可以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或通过抗原变异来逃避宿主的抗体反应。

 高IgM免疫缺陷症

No. 45: 高IgM免疫缺陷症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 高IgM免疫缺陷症表现为IgM水平显著升高,而IgG和IgA水平较低。患者通常容易出现反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淋巴腺肿大,并可能伴有自身免疫相关症状。

No. 46: 为什么高IgM免疫缺陷症患者无法进行同种型转换?
答案: 高IgM免疫缺陷症患者由于CD40L或AID基因的缺陷,导致B细胞无法与T细胞协作,无法完成从IgM到IgG、IgA或IgE的同种型转换。

No. 47: 为什么高IgM免疫缺陷症患者无法产生针对破伤风类毒素的IgG抗体?
答案: 由于高IgM免疫缺陷症患者的B细胞无法进行同种型转换,因此他们只能产生IgM抗体,不能生成IgG类抗体。因此,在破伤风疫苗接种后,他们无法产生针对破伤风类毒素的IgG抗体。

二级免疫缺陷症

No. 48: 二级免疫缺陷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案: 二级免疫缺陷症通常由外部因素引起,如病毒感染(如HIV)、营养不良、药物治疗(如化疗)、或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些因素削弱了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其更易感染。

No. 49: HIV感染如何导致免疫缺陷?
答案: HIV感染靶向并破坏CD4⁺ T细胞,逐渐削弱宿主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CD4⁺ T细胞数量的减少,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艾滋病(AIDS),易患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No. 50: 如何检测HIV感染?
答案: HIV感染通常通过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如针对HIV表面糖蛋白gp41和核心蛋白p24的抗体。ELISA检测阳性后通常通过Western blot确认。PCR也可用于直接检测HIV的DNA或RNA,尤其在检测新生儿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疫苗接种

No. 51: 疫苗接种中的“减毒”是什么意思?
答案: 减毒是指将病原体通过体外传代或基因工程改造,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留足够的免疫原性,从而能够刺激宿主的免疫反应,产生免疫记忆。这种疫苗能够引发免疫反应,但不会引起疾病。

No. 52: 为什么天花疫苗成功根除了天花?
答案: 天花疫苗的成功根除得益于天花病毒没有动物储存库,也没有携带状态。因此,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天花病毒失去了在自然界中的传播途径,最终得以消灭。

No. 53: 为什么疫苗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抗生素?
答案: 微生物不断进化,尤其是针对复杂病原体(如分枝杆菌)的疫苗开发非常困难。此外,免疫缺陷个体和老年人在接种疫苗后仍面临感染风险,因此抗生素仍然是重要的治疗工具。

免疫耐受

No. 54: 什么是克隆删除,如何与免疫耐受相关?
答案: 克隆删除是指在胸腺或骨髓中,自我反应性T细胞或B细胞通过凋亡被移除的过程。这是中枢耐受的一部分,防止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进入外周并引发自身免疫疾病。

No. 55: 外周耐受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答案: 外周耐受通过多种机制形成,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抑制、对无共刺激信号的T细胞的无反应性(anergy)以及某些抗原呈递细胞对外周抗原的免疫抑制。这些机制共同防止自我反应性淋巴细胞在外周引发免疫反应。

No. 56: 调节性T细胞如何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
答案: 调节性T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和TGF-β),并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直接接触,抑制它们的活化和增殖,防止它们攻击自身组织。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疾病

No. 57: 肾脏中过滤的游离DNA如何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游离DNA可能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上,随后与抗DNA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局部损伤,进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肾炎。

No. 58: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饱和如何影响免疫复合物清除?
答案: 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饱和时,无法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组织中,激活补体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No. 59: 狼疮患者中抗核抗体(ANA)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案: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抗核抗体(ANA)是诊断的重要标志物。超过95%的SLE患者表现出ANA阳性,抗dsDNA抗体是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用于确诊SLE并监测疾病活动性。


 肾脏移植

No. 60: 器官移植中供体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答案: 供体的选择标准包括ABO血型匹配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供体与接受者之间的HLA配型越接近,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越低。此外,供体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移植结果,年轻供体的器官通常比老年供体存活时间更长。

No. 61: 什么是超急性排斥反应?
答案: 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手术后的几分钟至几小时内,由于接受者体内存在预形成的抗体(例如对供体HLA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迅速与移植器官中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器官血栓形成和功能丧失。

No. 62: 为什么免疫抑制是器官移植中的重要环节?
答案: 免疫抑制可以抑制接受者的免疫系统,防止其识别并攻击移植器官。常用的三重免疫抑制方案包括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环孢素或他克莫司)和一种抗代谢药物。这种联合治疗能够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对癌症的免疫

No. 63: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是什么意思?
答案: 伴随免疫是指宿主在某一部位对肿瘤产生了免疫反应,能够消除该部位的肿瘤,而另一部位的肿瘤对相同的免疫反应却不产生反应。这显示了宿主中存在对肿瘤免疫反应的下调或抑制。

No. 64: 热休克蛋白(HSP)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热休克蛋白(HSP)是分子伴侣蛋白,它们可以携带与肿瘤相关的抗原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能力。肿瘤中的HSP携带的是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而正常细胞中的HSP则携带非免疫原性肽,这解释了为什么肿瘤来源的HSP具有免疫原性。

No. 65: 肿瘤载体状态下免疫反应的下调的表现有哪些?

多项观察可以支持肿瘤载体状态下免疫反应的下调,如:

伴随免疫现象是这一点的明确证据。肿瘤反应性和肿瘤保护性T细胞可以在肿瘤生长初期被分离。在后期,可以显示同一动物中存在免疫抑制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也已被证明对抗癌免疫反应起下调作用。

同一动物能够排斥皮肤异体移植而不排斥表达相同异体MHC的肿瘤现象表明,有局部因素使肿瘤对现有的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显得抵抗。

广泛的鼠类和新兴的临床数据表明,阻断CTLA-4分子(其向活化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导致肿瘤退化或其他形式的肿瘤生长保护,这强烈表明肿瘤载体宿主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下调的。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No. 66: 什么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机制?
答案: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与抗原结合触发的。这种结合激活了细胞脱颗粒,释放了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气道收缩等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

No. 67: 过敏性休克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答案: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包括皮肤表现(如红斑、荨麻疹)、呼吸道症状(如喉头水肿、喘息)、心血管表现(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这些症状可以迅速加重,并导致生命危险。

No. 68: 过敏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答案: 过敏性休克的紧急治疗包括注射肾上腺素以提高血压并放松气道平滑肌。此外,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可以帮助减轻反应,改善呼吸道和血管状况。氧气支持和液体复苏也是重要的救治措施。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23.1 传统上,过敏反应这一术语用于描述由IgE介导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脱颗粒引起的全身临床综合症。易感个体在接触致敏抗原后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I)结合。受体结合抗体的Fc部分,使Fab结合位点可用于与抗原相互作用。这一Fc结合反应的亲和力很高,因此IgE与受体的解离速度很慢,半衰期很长。在随后的接触中,抗原通过IgE-受体复合物结合,这导致受体介导的细胞激活并释放预形成和新合成的介质。脱颗粒迅速发生并在30分钟内完成。这些大规模释放的介质负责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已被认为与多种因子引发的过敏反应发病机制有关。这些因子包括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食物(如牛奶、坚果、贝类)、外源性蛋白(如胰岛素、蜂毒、乳胶)和药物(如链激酶、疫苗)。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可能有或没有过敏史。自然接触常见过敏原如花粉或尘螨非常少见地导致过敏反应。然而,当同时患有哮喘的患者因毒液、青霉素或食物抗原发生过敏反应时,反应更为危险,因为它们可能伴随快速发作的支气管痉挛。

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可以通过IgE独立的途径发生。在这些情况下,先前的接触并不是必要条件,因为不涉及特异性IgE抗体。以下是三种假定的过敏样反应机制:

血液、血液制品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引发过敏样反应。建议的机制是形成免疫复合物,随后激活补体并产生C3a和C5a。这两种补体成分(过敏毒素)均可直接脱颗粒肥大细胞。此外,这两种成分增加血管通透性,可能诱导低血压。

某些治疗和诊断药物,如阿片类药物、肌肉松弛剂和对比剂,也能够直接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过敏反应。

5-10%的哮喘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产生反应。常见的症状包括支气管痉挛、流涕,极少数情况下发生血管崩溃。这些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的能力似乎与它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效果相关。然而,这种敏感性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会出现白三烯产生增加,这表明肥大细胞的触发是反应的一部分。

23.2 过敏反应症状的出现时间和性质变化很大。发作通常在接触后几秒或几分钟内,但也有报告称延迟到一个小时。以下是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可能单独或组合出现:

皮肤表现 – 手、脚和腹部红斑、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表现 – 喉头水肿导致声音嘶哑,可能进展为窒息,支气管收缩导致喘息和流涕;

心血管表现 – 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管崩溃;

消化系统表现 – 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

大多数过敏反应病例并非致命。据估计,1-2%的青霉素治疗病例会出现全身反应,但其中只有10%是严重的。在美国,每年约有400-800人因青霉素过敏反应死亡,对比剂死亡人数也相似——70%的死亡与呼吸并发症(喉头水肿和/或支气管痉挛)相关,25%与心血管功能障碍相关。迅速治疗过敏反应至关重要,因为死亡可能迅速发生。患者应置于恢复姿势,通过面罩给予氧气,并注射0.5-1.0 mL的1:1000浓度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血压、放松支气管平滑肌并防止进一步介质释放。静脉注射抗组胺药(如10 mg氯苯那敏)可能有效,因为组胺可导致血管扩张、心律失常和支气管痉挛。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如100 mg氢化可的松)可能有助于减轻任何晚期反应。

23.3 第一步是获取详细的既往不良反应历史。应记录反应的时间和性质。皮肤刺痛测试与昆虫毒素结合是一种快速且敏感的方法来检测抗毒素IgE。放射过敏吸附试验可检测特异性IgE,但仅在80%的显著反应者中呈阳性。免疫治疗最好保留给那些对昆虫毒素有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的患者。患者接受逐渐增加的皮下注射剂量,然后每月维持100 mg。临床保护率在98%左右,适用于成人和儿童。

病例相关讨论:25. 第三型血清病在因子IX给药后 25.1 这是一个经典的血清病示例,由于男孩不产生因子IX,因此由“外源性蛋白”引起。 25.2 开处方皮质类固醇以减少炎症和免疫抑制。 25.3 这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会产生记忆反应;T细胞和浆细胞在重新暴露于相同外源抗原(即因子IX)时会更迅速地响应。 25.4 短期皮质类固醇治疗,伴随或不伴随短暂免疫抑制。 25.5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表现与明显的非炎症过程相关(因为只有蛋白尿,炎症没有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虽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但认为给药的因子IX在循环中被修饰(变得更正电荷),由于其电荷,它在正常过滤过程中被困于带负电荷的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球上皮细胞之间,充当循环抗因子IX抗体的“植入抗原”。局部或“原位”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Fc区域激活经典补体系统,C5b-9导致上皮细胞的亚溶血性损伤,导致其脱落。因为这些细胞通常参与维持肾小球的完整性并限制蛋白质过滤,因此这一病理过程导致大量蛋白质流失到尿液中。未观察到炎症,因为循环炎症细胞的FcR结合被完整的基底膜阻止。在病理上,存在上皮细胞从基底膜的“脱落”,但炎症明显缺失。相比之下,在急性血清病中,当免疫沉积物在内皮与基底膜之间(或基底膜上)形成时,沉积的IgG与循环细胞上的FcR结合,炎症(伴随细胞浸润)是主要特征。 25.6 这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会产生记忆反应;T细胞和浆细胞在重新暴露于相同外源抗原(即因子IX)时会更迅速地响应。 25.7 在蛋白尿消失之前进行免疫抑制以治疗当前发作。由于免疫记忆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每次因子IX治疗时应进行短暂免疫抑制,以减少抗因子IX抗体的产生。

四型超敏反应

No. 69: DTH反应中肉芽肿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答案: DTH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肉芽肿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转化而来,肉芽肿还可能包含多核巨细胞,这是慢性抗原刺激的结果。

No. 70: DTH反应的组织学特征是什么?
答案: DTH反应的组织学特征包括真皮中的水肿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在慢性DTH反应中,可能会形成肉芽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