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5400)
所谓汉初三杰就是一个笑谈,是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制衡尾大不掉的吕氏外戚,刻意将这三个人的地位进行了拔高,为此不惜将刘邦和其他人自己身上的很多功劳都嫁接到了这三个人身上。
岁月更迭,后来人距离这段历史越发久远,看到的记载更多是后人添油加醋和春秋笔法,就难免被带歪,进而不假思索的相信所谓的汉初三杰的故事和贡献,只是这距离真相却越来越远了。
在做这个系列的时候,船夫就多次被粉丝问到,什么时候讲讲韩信,顺便也讲讲张良和萧何,刘邦是如何靠这三个人夺得天下的。
这个时候船夫就有些无奈,因为这个诉求我无法满足,不是说船夫本人讲不好这几个人,而是刘邦压根就不是依靠这三个人夺得天下的,甚至完全相反,这三个能力并不出众的人完全是因为跟对了刘邦才有幸名留青史。
讲,就会打破我们大部分人对韩信等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会发现历朝历代,时至今日,拥有大成就的人首先都是因为他自己本人就是人中龙凤,也只有这样围绕在他周围那些自诩为聪明的人,才会心悦诚服。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那么今天船夫就借着还定三秦的下半部分内容,为大家揭开历史背后神秘的面纱。
大家好,我是瓦尔登的船夫。
战争中的信息战
熟悉现代战争的朋友一定对信息战并不陌生,相较于一线的冲锋陷阵,隐于幕后的信息战线同样重要,甚至在特定阶段会起到比一线战争更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战争走向,甚至决定战争的成败。
关于这点,现代战争如此,古代亦如此,或者说自古就如此。
上一辑船夫在《还定三秦》的上半部分和大家说过,在刘邦从汉中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根本就不重要,甚至这个故事本身其实是后世戏曲杜撰出来的,那么什么才重要呢?
是时机!~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发动战争的时机选择自古就非常重要,结合楚汉争霸初期的历史背景,如果刘邦过早的出汉中入关中,就会因为破坏了戏下盟约而成为出头鸟,让项羽获得了领兵入关平叛的理由,以及消灭刘邦的借口,这也是船夫在上一辑中提到的项羽在戏下分封时为刘邦量身定做的阳谋!
而如果刘邦在汉中苟的太久,那么他手底下的士兵就要跑没了,剩下的也会因为思乡情切而人心涣散失去军心,刘邦将要面对的是军队失去战斗力,甚至更坏的结果——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
时机不对,或早或晚,都会让刘邦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滚下牌桌不说,身首异处也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在整个楚汉争霸初期,对于刘邦最重要的就是他出汉中,入关中的时机选择,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戏下分封后的历史事件:
汉元年四月,诸侯各就国
汉元年五月田荣逐田都
汉元年六月田荣称齐王
汉元年七月田荣杀田安,韩王成身死
汉元年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直接挑战戏下分封后划定的天下格局,此时西楚都城彭城已经充满了齐国叛乱的消息了,是否出兵齐国平叛必然已经成为摆在项羽案头的难题。
而就在汉元年八月,刘邦精准的选择在中原大乱的节点出汉中,入关中,这是巧合吗?
必然不是,这意味着西楚都城彭城内部一直有人为身在汉中的刘邦传递消息,甚至还可以在项羽分身乏术的时候,为刘邦掩盖出兵关中的消息!
这个人是谁呢?
看过之前系列的朋友都知道,这背后已经不仅仅是刘邦的老战友陈婴一个人能做到的了,而是除了项羽以外,原本也存在各种矛盾的多方势力短暂的联合在了一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项氏大宗,也就是项梁儿子和陈婴为代表的地方势力。
说句不客气的,在整个楚汉争霸历史中,这两股势力在推翻项羽以及帮助刘邦称帝方面,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没有他们的配合,厉害如刘邦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里应外合,坚固的堡垒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就迅速瓦解,前一刻还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又如何能够凄凉的乌江自刎?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项梁的儿子和陈婴在一开始可没打算就奉刘邦为主,而是都打算拿刘邦当刀子用,试图让他和项羽鹬蚌相争,然后坐收渔翁之利,至于为何刘邦笑到了最后,船夫这里卖个关子,后续会详细说,也非常有意思。
言归正传,当我们抽丝剥茧,通过时间脉络梳理出在刘邦出汉中入关中,也就是历史中著名的还定三秦事件中,是项梁的儿子和陈婴暂时合作,一统为刘邦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信息并通过手段蒙蔽了项羽时,就会发现刘邦手底下的将领和谋士,至多也都是些战术层面的贡献,对整件事的发展影响其实都非常有限,这里自然就包括了所谓的萧何、张良和韩信,这三个所谓的汉初三杰。
这里插个题外话,看过船夫最早的《成年人的必修课》系列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船夫在分享早年工作的经历时就曾谈到,在被领导和同事利用或诓骗套路时就很容易热血上脑,一拍两散,也因此错过了很多行业发展的风口。
如果当初的船夫能像今天这样看懂真正的楚汉争霸历史,理解了刘邦在自己一次次被人利用,甚至被人玩弄后,依旧可以放下种种委屈和个人恩怨,团结尽可能多的人,为了更实际且长远的目标理想一起努力,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刘邦的这份格局和胸襟令人佩服,船夫人到中年,已不复少年,只是希望屏幕前的你能不重蹈船夫的覆辙(唠叨了)。
三秦之地的隐患
客观来讲,如果仅仅是陈婴和项梁儿子在西楚内部配合刘邦,那么刘邦入关中也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简单的道理,三秦王虽然兵力分散,但只要合兵一处或彼此坚守城池互为犄角,刘邦在短时间内就无法解决关中之地的麻烦。
那么刘邦将要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三秦王据城而守,此时出关中就会失去关中,别说本就不存在的后勤了,刘邦连后路都没了,而如果迟迟不出关中,那么等项羽平定完齐国,刘邦一样也跑不了。
此时,一个在这件事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陈婴的关键人物帮助了刘邦,他不是别人,正是三秦王之一的翟(dí)王董翳,当然,网上的普遍读法认为应该是读(zhái),但考虑到董翳所受封的区域在上郡,这里在春秋时期为白狄所居,翟通狄,所以船夫在这里采信翟(dí)王的读法。
根据《史记》中记载,在章邯出兵平叛时,秦二世派遣董翳和长史司马欣辅佐章邯: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我们知道章邯在大泽乡起义爆发前的官职是少府,这个官职是战国时期韩国最开始设置的,主要职责分两方面,一是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二是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既可以收钱又负责花钱,这绝对是个权力巨大的肥缺,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我们通过章邯后来为授予几乎整个秦帝国的精锐部队军权这点可以看出,章邯大概率是李斯一系的人,很简单,丞相本身就是少府的顶头上司,之后章邯又被授予军权,作为丞相的李斯不点头,这件事就成不了。
结合后来章邯在得知李斯身死族灭,秦帝国内部发生政变后的反应,关于章邯是李斯的人这点,几乎可以实锤了。那么在章邯兵出关中进行平叛后才被派过来的董翳和司马欣就耐人寻味了。
先来说司马欣,他后来被章邯派回关中打探消息,还差点被赵高抓死:
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点可以看出,相较于董翳,章邯应该是更加信任司马欣的,前面说到章邯是李斯一系的人,那么官方派给章邯的两个副手,也就是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这两个人很难再都是李斯一系的人。
权谋制衡,秦二世就是再信任李斯也是希望有人给自己打小报告的,这点自古如此。既然章邯更加信任司马欣,那么董翳大概率和李斯、章邯不是一个派系的人,或者说表面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站队。
关于这点,我们结合后来的戏下分封就会发现,项羽虽然在表面是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但实际上将关中最好的地方都分给章邯和司马欣,前者掌管了咸阳以西的关中平原,后者则直接掌控关中要塞函谷关,以及咸阳以东的关中平原。
而董翳呢?被一个人丢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坡,在山里苦哈哈的守长城!换做你是董翳,之前就不被信任,戏下分封时只能看别人吃蛋糕,自己吃蛋糕渣,心里会没有怨言吗?
大家都是诸侯王,我翟王董翳,比你塞王司马欣和雍王章邯差在哪里?凭什么你们在关中平分咸阳,吃香的喝辣的,我自己在黄土高坡喝西北风?
如果说以上仅仅是从船夫根据史料的推测,那么接下来的另一个证据几乎将董翳趁刘邦出兵关中时背刺章邯这件事实锤了。
在现如今陕西渭南韩城市盘龙山上庄村东约1公里处有一处土冢。在土冢西边有石碑一通,红沙石质有座,无立碑年代,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另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碑一通。其墓为土冢、圆形,高5.5米,汉代所建。
没错,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翟王董翳墓,根据墓碑的内容显示,董翳降楚封吴王,后又归汉,佑高祖定天下。晚年迁今韩城,居吴王寨,死后葬伏蓬川,其地有吴王墓,后世子孙分居上庄、下庄、白村。
此外,根据《韩城市志》记载,董翳迁到吴王寨居住后,在当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帮助这里百姓灌溉农田的面积达到了一百六十亩。至今,还有很多董翳的后人居住在此地。
《地方志》与汉代墓冢和墓碑互相印证,《史记》中关于董翳自刎的说法就有些站不住脚了,事实上,司马迁在这里也有所暗示,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提到:
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则只有:
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
此外,也有专家根据“长史翳”这个称呼推断这三个字是后人加上的,因为在历史上司马欣的确担任过长史,而董翳担任的则是都尉,所以“长史翳”的称呼是有问题的,而这种错误显然不应该是司马迁犯得。
只是专家并没有解释《史记》中关于翟王董翳降汉后的去向讳莫如深的原因,但按照船夫以上的推论就会知道,史书隐去董翳和陈婴、项梁儿子等人很多内容的原因大致相似。
三人都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却不怎么光彩,甚至有些卑劣!
董翳背刺老上司,项梁儿子罔顾家族整体的利益背刺项羽,陈婴则先后两次弑杀主公,你瞅瞅,这要是直接写在史书上,不知道要被多少人戳脊梁骨,他们的后人也很难抬得起头做人,索性功劳都让给别人,富贵权位拿到手就好了,至于史书。
千儿,你看着写吧……
总结一下,在刘邦出汉中,入关中这件事中,陈婴和项梁儿子居中彭城联络四方,在为刘邦传递消息的同时,又为其掩盖军事行动的紧急军情,让项羽错判的形势进而失去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而翟王董翳背刺章邯,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在章邯坚守废丘后,司马欣会投降的那么快!
如果是董翳书信相约司马欣商议共同出兵救援章邯,司马欣很可能就轻装简从出城赴约了,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当然,这一切还不足以让刘邦一出关中便会盟诸侯进军彭城,另一个关键人物该上场了。
郑昌是谁的人?!
受到司马迁的春秋笔法的影响,以及后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进一步渲染,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项梁放着自己的亲儿子不管不顾,一心只想培养别人的儿子当继承人,这种放到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思议的行为,竟然被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给整的“逻辑自洽”了。
笔杆子洗脑就是这么厉害……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船夫的老粉,肯定已经知道项羽在项氏家族中的真实情况,自然就不会认为大族长项梁会将一个打小就没了爹的可怜娃太当回事,不过,没爹也有没爹的好处,至少将其当做家族保镖,甚至家族死士来培养,他的死鬼老爹不会从土里蹦出来找自己麻烦。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会发现那个和项梁交好的吴县县令郑昌肯定必然是项梁的人,而在项梁死后,郑昌也只会认可项梁的亲儿子,项氏家族的少族长,而不会太看上项羽,虽然他被陈婴掌控的楚怀王封了个鲁公的名号,但很显然是无法和项氏家族族长相提并论的。
顺着这条线继续来分析……
既然这个郑昌不是项羽的人,相反却是项氏大宗一脉的人,那这个韩王的认命大概率就不是项羽的初衷!
连带着,杀死韩王成的人其实并非项羽,这就再次印证了船夫“一以贯之”的读史心得,一个聪明的人不会突然变傻,一个有格局的人也不会突然嗜杀,要知道项羽就连坏老头范增也仅仅是赐金还乡,韩王成不仅没威胁还好控制,但凡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就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韩王成,更别说亲自主导了戏下分封的项羽了!
咋,戏下分封刚结束,就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咋想的?又怎么可能!
本着谁是最终的受益者谁往往就是最初的始作俑者的逻辑,在项羽将韩王成带到彭城软禁的时候,项梁大宗一脉很可能趁机杀了他,面对这种情况,项羽也无法直接跟自己的家族撕破脸,尤其对方还是项氏家族的族长。
而大宗一脉很可能趁这个机会试图谋取在戏下分封中没有获得的好处,那就是在十八路诸侯中安插自己的人,以后补票的方式来分一杯羹,当然,这个博弈过程也可能发生在韩王成身死之前,总之,最终的结果是项羽妥协了,放弃了自己对韩国的直接掌控,殊不知,这一个看似并不太重要的妥协,恰恰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
我们来看地图,戏下分封时的韩国恰恰扼守在了关中和西楚之间,关中之地传出的消息,最方便的路线势必要途经韩国,如果韩国单向封锁来自关中的消息,之前船夫提到的配合项氏大宗一脉配合陈婴蒙蔽项羽的计划是不是就事半功倍了。
不仅如此,韩国除了封锁消息,还可能直接威胁河南王申阳和殷王司马卯,并可以假借西楚霸王或楚怀王的名义从前线直接补给刘邦粮草!
如此看,我们会发现在楚汉争霸前期,尤其是彭城之战前,刘邦其实并不是主角,或者说刘邦也仅仅是扮演了一个戏份比较多的棋子,真正的执棋者其实是陈婴、项氏大宗和齐国田荣等人,这才是这段历史的真相。
那么刘邦又是如何从棋子逆袭成为执棋者呢?是谁以自己的失败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下棋更加精彩,一键三连多多的来。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