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绍了霞飞路(淮海中路)德国花园总会,下面介绍外滩曾经有过的德国总会的故事。
▲ 思航上传的上海宝昌路德国花园总会老照片,1907年
德国人也是进入上海较早的侨民之一,可能由于德国领事馆设在虹口的黄浦路,于是,德国侨民大部分集中在虹口。1865年,50多个德国侨民假座Messers Oxford & Co.(中文行名不详)开了一个会,计划成立上海德侨总会,这个团体有点像中国的同乡会。翌年1月10日,这个取名The Club Concordia,又作German Club,对应的中文名称叫做“德国总会”机构正式成立了。但是上海德侨的总人数不多,总会也集不到更多的钱去购置土地,兴建独立的会所,只能借用侨民的私宅或仓库,不定期举行活动。一直到1882年,德国总会才长期租用了坐落在广东路与四川路转角的仓库房子,总会才算有了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20世纪初,仓库的业主准备把仓库出让,后来转入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China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 Ltd.)名下,在这里兴建了永年大楼(今广东路93号大楼)

▲ 1904年上海地图Concordia Club(德国总会)在广东路四川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就是现在的广东路93号永年大楼的位置。
▲ 1882年,德国总会租赁广东路10号(今广东路93号)仓库为会所。1905年后,业主将土地和房产转让给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后来建设为永年大楼。思航收藏。
▲ 1917年位于广东路93号的永年人寿大楼,门头上原有两处雕塑已拆
此时传来上海业广地产公司(Shanghai Land Inverstment Co.)有一块位于外滩23号的原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 & Co.)的地产准备拍卖,德国总会会长龙特脱(Lundt)获悉后,以坚定的决心买进了这块土地,并着手进行建造总会自己的会所。

▲ 壳件洋行拍卖外滩22号仁记洋行房产的消息1904年(该地块最终由德国总会拍得,后来建设为德国总会
1903年,德国总会在上海的多份外文报纸上刊登广告,征求总会建筑设计方案,规定:凡是在中国、日本的建筑师均可参加竞标,并由专门的委员会参加评审,一等奖获得者将成为该大楼的设计师,另设二等奖、三等奖,均将获得巨额的奖金。角逐的结果,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Heinrich Becker)力拔头筹,成为德国总会大楼的设计师。

▲ 中山东一路15号 ·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海因里希·贝克设计,现为外汇交易中心,图片来自上海城建档案
贝克出生于德国西北部城市什未林(Schwerin),后来在慕尼黑学习建筑设计,毕业后在开罗工作了5年,据说,埃及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和荣誉。1898年,贝克来上海,成为进入上海最早的德国建筑师,除德国总会大楼之外,贝克在上海的作品主要有德国花园总会(已拆除,旧址即现在的花园饭店)、德国基督教新福音教堂和德国子弟学校(已拆除,址在今黄浦路金山路转角)、德国邮政局(今福州路四川中路东北转角处楼,后为上海电报局使用,称“电报大楼”,今外观破坏严重)、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和德华银行(改建)等。

德国总会大楼于1904年10月22日奠基,普鲁士王子阿达尔贝特(威廉二世之子)专程来上海出席奠基仪式,1907年7月落成并正式开幕。据称,该建筑的造价为38.88万马克,合中国银元14.4万元,内装修为24.41万马克。可以讲这是一幢用钱堆出来的房子。

▲ 1904年10月22日,普鲁士王子出席德国总会奠基典礼。背景是沙逊洋行,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的位置。
这幢美轮美奂的总会建筑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风格建筑。1907年1月18日德文《上海新闻》(译文来自华纳《德国艺术建筑在中国》)作了如下的描述:

德国总会承袭传统的民族手法,再现了德国文艺复兴风采并获得了最佳效果。尽管当前建筑流派繁多,现代派和德国青年派异军突起,而且,文艺复兴的古风仍久盛不衰。以青铜冠顶,高达四十八米的尖顶,宽宽的山墙,铺着波瓦形高耸的楼顶以及开阔的平台,令人想起德国行政区古城邑的行业帮会建筑,佛兰德地区以塔装饰的雄伟商业大楼和布业商会堆栈仓库。虽然,建筑师设计高塔的初衷只是要给康科迪亚总会(The Club Concordia,即德国总会的另一叫法)的立体轮廓以更多的动感,同时使上海的全景更为错落有致,然而,总会的高塔本身却又标志着德国在远东贸易的成功。镶在外墙上浅色的装饰板使总会大楼显得舒适、洁净。高塔及转角挑楼的深色铜顶随着岁月的流逝,经风吹日晒将变成绿色,从总体上就会更加壮观。一只彩色有机玻璃拼嵌的太阳钟点缀着塔楼南墙;楼顶的平台上,立着一尊英式的卫士雕像。黄浦江边的入口前铺垫着有熟铁护栏的宽阔花岗石台阶,通向总会楼上的房间和十个单独套房的入口设在仁记路(今滇池路)

该报道对德国总会建筑的外观作了详细的描述。考虑到上海与德国气候上的差异,贝克在设计上将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风格的玻璃窗,改为当时亚洲西洋建筑上通行的敞廊,时人评价:“这一改动给德国文艺复兴式风格增添了异彩”,这应该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也以绘画配文的方式,介绍德国总会大楼:

上海建筑最佳,规模最大者,以德国总会为全沪冠。该总会坐落在黄浦滩二十三号,房屋高耸,楼分四层,其著名者为第二层,洋台栏杆外一石像,雕镂极精。建筑之佳,工程之巨,惟道胜银行差堪伯仲。会中以德国商人为最多,是屋建筑达十余万,建屋图栋,全屋做意大利式,甚壮观也。

▲ 清末《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专栏绘“德国总会”。文字说明,值得一读。
当时出版的英文《上海社会》月刊对总会的内设计和装修也作了详尽的描述:

酒吧的入口均在一层楼。酒吧的内装饰别有风味,描绘柏林和不莱梅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华丽的枝形吊灯使酒吧大放光明。天花板的装饰也独具匠心,在每一根
顶梁上镌刻着精选的名言警句。房间基调是蓝色,间以淡黄和棕色。紧靠着酒吧是台球房和阅览室。大厅粉刷成赤陶色,再以青铜色和乳白色为渲染;大厅的交叉穹隆本身就是集华美与高雅于一身的艺术品,每个步入大厅,目睹交叉穹隆者都会体验到一种艺术的升华。通向楼上的白色阶梯气势宏大,在整个远东首屈一指,在楼梯的尽端是造型优美的喷泉。餐厅设在二楼,厅堂轩敞,陈设雅致,令人难以忘怀。餐厅的一端设有乐台。家具等内装修都体现了高雅的情趣。餐厅众多的彩绘玻璃窗,窗上的精美图案描绘出各国的国徽,柏林、维也纳、慕尼黑等地风光画装点着墙壁。总会大楼里的木雕装饰品美不胜收,木制护墙板也不例外,这些护墙板是在上海设计制作的。

▲ 德国总会酒吧
德国总会大楼建成后,就成了外滩最华丽的建筑,也是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旅沪的德侨在这幢富于德国情调的华屋里,至少可以暂时忘记思乡之苦。

▲ 1919年,南北和谈在外滩22号原德国总会大楼举行
好景不永,仅几年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远离欧洲的中国,本不会参战的,但是,随着战火的蔓延,战争不断升级,欧洲以外的非洲、亚洲国家,也被捆上战车,加入到战争行列中去。1917年6月14日,中国的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国宣战。于是德国在华特权被取消,德国政府及社团产业将作为敌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德国的侨民一律作为敌侨强行遣送回国,德国侨民的产业,或变卖,或委托非敌对国侨民托管。上海的德国总会大楼属于德侨的社团资产,作为敌产充公,以后,中国银行通过拍卖获得大楼的产权,作为中国银行的营业厅,1934年拆除重建,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中国银行大楼于1937年竣工,也是上海标志性建筑物。

▲ 中山东一路23号 · 中国银行大楼,图片来自上海城建档案
作者:薛理勇,编辑:申长存,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