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风土记》

      端午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到了汉代的“五月五日”又融入了“夏至节”的风俗,然后成为与“夏至节”并重的节日。一直到唐代唐玄宗的时候才开始有“端午”之名。 名称除“端午”外,还包括有“夏至节”“五月五日”“浴兰节”等等这些名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竞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夏至节日,食粽。

                                                   ——《荆楚岁时记》

      从古至今习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会围绕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熏艾叶、佩香囊的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期间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也可做襟头点缀之用。

图片
图片

夏日驱虫避暑香方

      艾叶,薄荷,藿香,丁香,陈皮,紫苏以上每味各半两,在钵内研磨。

图片

艾叶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散寒、活血行气。

      陶弘景《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主灸百病”。

      最早艾绒只是作为一种取火材料,在保管火种及在火种迁徙过程中被大量的采用。艾叶、菖蒲、雄黄等能够避毒邪防瘟疫的中药因其药用功效,深受人们重视和使用。熏烧类的一些香方也会经常出现艾叶,用于颐养身心、空间净化等。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食物会使用艾叶,比如艾叶煮鸡蛋,青团等。民谚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图片

紫苏

      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理气宽中。

      李时珍:“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

图片

藿香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祛暑解表,化湿。

      藿香是广东的道地药材,广东靠沿海的地方,又湿又闷,压得人踹不过气来,所以有时候广东人做菜时都会加点祛湿的进去,比如藿香,陈皮,土茯苓等等。藿香擅长化寒湿,芳香而化浊,大家熟知的藿香正气水,其中的君药就是藿香。

图片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健脾理气,燥湿化痰。

      《药性赋》:“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

图片

丁香

      辛,温。归胃经、脾经、肾经。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丁香有公、母之分,公丁香即是晒干的丁香树花蕾,母丁香则是成熟的果实。

      汉代时,丁香是十分受瞩目的香品,皇室曾把口含鸡舌香视为宫廷礼仪之一,《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大臣们在朝见皇帝前要口含丁香,以改善口气,并且“口含鸡舌香”也成为朝官奏事的代称,吴泳《寿安宣相》:“鹤头捧诏从天陛,鸡舌含香趁晓班”。

图片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咽喉。

      以上为夏日驱虫避暑香方的香药之用,取每味半两,研磨后佩戴、烧熏、沐浴皆可。小儿夏季苦受蚊虫叮咬,此方同样适用。大家可以制作起来,让美好的香气守护我们的家人。

图片

浮生听香,端午安康。

参考文献

      《我国端午节丛考》

                                                           作者:小泽

                                                           校对:桃之

【浮生听香】

公众号:浮生听香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