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料状态”是最直观反馈鱼虾健康程度的表现,也是平时喂料养殖户最关注的问题!任何水质变化、天气变化、鱼体状况、生产管理等都会在鱼吃料状态中体现出来,“为什么鱼吃料不好”也是在养殖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从以下这几个吃料异常表现中,可以总结出哪些鱼病问题?

01
吃料过于凶猛

从发病情况来看,有时养殖鱼类突然表现吃料过于凶猛,抢料积极性超出正常情况的摄食状态,表现异常亢奋,出现“暴食”现象。此情况多出现在病毒性鱼病或细菌性鱼病的爆发前期(潜伏期),此阶段鱼受到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胁迫,本身需要调集大量能量对抗病原体,因此出现吃料突然暴增。

从养殖全程来看,摄食旺季不加以控制,“暴食”后消化负担加重,导致消化不良,肝脏出血,肠道开始出现脓汁,体腔开始出现积液、血水,鱼体免疫力下降,同样会出现发病死鱼。且摄食期投喂量越多,生长速度越快,到秋季鱼的规格越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越高。如草鱼出血病、鲤鱼疱疹病毒病、鲫鱼鳃出血病等,都有这样的发病规律,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投喂量、生长速度相关。

因此,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鱼的“暴食”绝不是好事,要及时控制投喂量,防止爆发性死鱼。如不加以控料,往往出现发病鱼在料台积极抢食,忽然侧身急性死亡,让人防不胜防。

02
吃料积极性差

鱼吃料差的原因较多,鱼病影响、生产操作、水质变化大、天气变化大等都会引起,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处理:

水质变化大引起的吃料变差,可以通过水色变化、水质指标确定;

天气变化大引起的吃料变差,可以通过有无突然降温、连续多天降雨、刮北风或无风气压降低等确定;

生产操作引起的吃料变差,如杀虫、消毒、下肥、换水、饲料更换、拉网应激等,都可能出现吃料变差的情况。

当以上原因都排除后,就应考虑鱼体健康状况,细菌、病毒等传染鱼病在发病后,表现出吃料积极性差的情况。

结合上述情况,有的鱼在发病前先“暴食”,此时鱼病症状还未显现,当鱼真正发病后,表现出吃料下降或不吃的现象。

03
吃料后“吐料”

有胃鱼常出现这种情况,如生鱼、鳗鱼、鳜鱼、黄颡鱼、罗非鱼、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在摄食饲料后,如遇“缺氧”或“不适”会出现吐料的情况。此情况多出现在夜晚或凌晨,此时溶氧较低,鱼体受到胁迫时会出现。

吃料后“吐料”也预示着其他问题,如鱼鳃丝寄生大量斜管虫后,导致鳃部挂脏、粘液增多,大量鱼靠边,造成生理性缺氧,引发“吐料”,如处理不及时,还会并发肠炎问题,此时更难控制。

另外,摄食饵料不新鲜,吃料过多忽遇变天、水质突然恶化都能引起“吐料”,具体还要结合塘口情况分析。

04
吃料后“蛙泳”

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在吃料后出现在投料台附近水面不离开,并且像蛙泳一样,分散性地在水面上“一浮一沉”,做跳跃运动。一般20-30分钟后,水面慢慢恢复平静,有的持续可达1-2小时方能结束。

鱼吃料后持续性的“蛙泳”,都有共同的特征是“肝脏差”,肝脏颜色贫血发白、易碎、投料机局部缺氧严重。一般吃料后“蛙泳”的鱼抗应激能力差,容易发病。

出现此问题,只需要做好“保肝”,在料台附近安置水车式增氧机,并在投喂时打开增氧机,对改善和缓解“蛙泳”症状,有明显效果。

05
吃料时“炸台”

鱼在食台吃料时,突然像受惊吓一样,向四周快速逃窜,习惯上叫“炸台”或“炸群”。往往一尾鱼受刺激在食台跳起,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多次发生“炸台”,影响投喂和摄食。

吃料时“炸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寄生虫、烂鳃、肠炎、肝胆病等,出现“炸台”后应及时检查鱼体,确定原因,及时处理。

养殖鱼摄食状态好,吃料稳定,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吃料一旦出现异常现象,预示着鱼正在发病或受到某种胁迫,这就需要多观察、多总结,结合文中内容提高诊断水平。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