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居于东北,民风彪悍,鲜卑族后裔,源于遥远的西伯利亚,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叛乱,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伊犁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沙俄觊觎,需强兵力把守,于是伊犁将军明瑞上奏恳请清廷派兵:“闻得盛京驻有锡伯兵四五千名,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拣其优良者派来,可与黑龙江兵匹敌。”1763年,清廷决定抽调锡伯官兵“骁勇善战者”1000人携眷驻防伊犁,并指定行军路线为“由塞外行走”期限3年,盛京将军舍图肯接旨急办,从沈阳、开原、辽阳等15城挑选家庭无牵挂、年富力强、马上技艺谙练、善于打猎的锡伯官兵携眷西迁,1764年,伟大的西迁开始,在协领阿木胡郎带领下,锡伯族官兵1020人,携眷属共计4295人从沈阳出发,远赴新疆伊犁戍边屯垦。全员分成两队,第一队于4月10日出发,第二队4月19日出发。4月18日,锡伯族人在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与亲人酒泪话别,当时的朝鲜使团金祖正目睹西迁官兵及其眷属与亲人离别的场面,他在日记中写道:“诸军齐会西门外,亲戚送别男女啼哭惨不忍闻,俄而三次炮响,哭声顿止。”锡伯人毫不犹豫,擦干泪水,毅然踏上为国戍边的漫漫征程,队伍从盛京起程,出彰武台边门,经克鲁伦和蒙古路,于8月下旬抵达乌里雅苏台。此时蒙古高原已是寒气逼人、青草无存,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加之瘟疫流行,马匹、牛羊大量倒毙,从盛京出发时所带的3036头牛,仅剩下440头。西迁队伍无法行走,停留在乌里雅苏台过冬休整了6个多月,1765年3月,草原返青,当地牧场借给锡伯人500匹马、500峰骆驼,西迁大军每人带上四个月的口粮和一个月的茶叶,重新踏上西迁的征程。5月,西迁队伍走到科齐斯山,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河水暴涨,不能行进,数日等待,军中口粮短缺,队伍只好绕科齐斯山而行,不久,余粮已尽,锡伯人只好野菜充饥,翻越阿尔泰山,偏又逢额尔齐斯河汛期,锡伯军民以木筏搭浮桥渡河,河边留下了“锡伯渡”的地名,7月,锡伯官兵终于抵达伊犁,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完成西迁的伟大历程,路上多人牺牲减员,但陆续出生了350余名婴儿,这些襁褓中的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成编入册,肩负起守卫边陲的使命,加上从盛京起程时有405名官兵的家属自愿跟随而来,实际到达新疆伊犁的人数达5050人。虽然万里跋涉,锡伯官兵衣衫褴褛,极度疲惫,但他们军纪整肃,技艺不废。锡伯族到达伊犁河南岸后便组成了锡伯营,主要任务是驻守卡伦、塔城、喀什等地,锡伯营“入则为农,出则为兵”肩负着保卫边疆安定的重担,也担负着发展生产,屯垦成边的职责。现位于沈阳北市场的锡伯家庙(天平寺),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即锡伯族的“西迁节”从各地赶回来的锡伯同胞都要在此祭祖,纪念260年前锡伯先人万里征途戍边屯垦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