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画 芯:仇英《临贯休十六罗汉图》
尺 寸:纵34.4厘米,横524.2厘米
材 质:纸本设色
装 裱:数字手卷

仇英  (1502年-1552年),江苏太仓人,明代代表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他精于临摹,将众家之长集于一身,推陈出新,在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他学习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的典范。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含义。

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自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欣赏,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
太平兴国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济度众生。
而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十八罗汉则是在十六罗汉中国化过程中,根据汉民族的特点又追加了两位。
仇英也画过很多有关罗汉题材的作品,《中国画学全史》记载,仇英画过《十六罗汉卷》《阿罗汉卷》等作品。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仇英《临贯休十六罗汉图》画中的罗汉形神兼备,罗汉的头颅结构和面部表情夸张,眉毛浓密,眼睛上下使用双线或多层线条,加强眼部神态,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画中的一只猕猴正向罗汉献桃。小猴的稚气可爱,与罗汉的安详和悦浑然一体。

据玄奘译《法住记》,十六罗汉在释迦佛灭度后,护持正法,不入涅盘。在明清时期的民间美术中,献桃通常与祝寿有关。罗汉和猕猴献桃的组合,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长寿的愿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画中的罗汉,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穿的服饰图案极为精细,与衣纹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表现墨色和笔法的变化趣味。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

图片
                
                 素材来源 | 中传新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