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男女授受不亲”这句古训,它仿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女关系最为严苛的戒律。

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复杂得多,尤其是它还有后半句,这后半句才是精华。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亚圣”孟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他出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礼教崩坏的时代。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母亲孟母以其智慧与远见,为孟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她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而不懈努力的写照。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孟子得以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稳定国家。

孟子的这一思想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仁学理念,但又发展出了更为鲜明的社会关怀。

他认为,只有当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因此,孟子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强调统治者必须首先关心百姓的利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权力和利益。

孟子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充满了智慧。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才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孟子的思想,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却显得格格不入。

思想的实践与挑战

孟子早年在邹国出仕,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

他曾满怀抱负,希望能在邹国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当他在邹穆公面前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时,却未能得到支持。

这让孟子意识到,在邹国无法实现理想,他决定效仿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寻找能够接受他思想的明君。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公元前330年,孟子来到齐国,当时的齐威王正广纳人才,孟子被邀请到临淄的稷下学宫授学。

在这里,孟子与齐国的学者展开了几场激烈的辩论,其中包括与淳于髡关于礼制的讨论,以及与告子关于人性的争论。

这些辩论尽管展示了孟子的思想深度,但齐威王依旧没有采纳他的“仁政”主张,孟子最终决定离开齐国。

离开齐国后,孟子继续游历,他先后来到宋国和薛国,并结识了滕国太子。

然而,在宋国,他的改革建议同样未被采纳,未能见到宋王偃的他决定离开。在薛国短暂停留后,孟子回到了家乡邹国。

公元前322年,孟子因学生乐正子得到了鲁平公的赏识,被邀请前往鲁国。然而,由于鲁国权臣臧仓的干扰,鲁平公最终取消了与孟子的会见,使孟子的理想再次受挫。

孟子随后前往滕国,在那里,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并提出了“井田制”等一系列主张。

尽管滕国太子对孟子的思想表示支持,但由于滕国是一个夹在齐楚之间的小国,无力实施这些改革,孟子最终决定前往魏国。

……

后来,孟子又周游了几个国家,都以失败告终。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公元前312年,孟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邹国,与弟子们共同著述《孟子》一书。此后,他不再出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著述和教学中,直到去世。

不过,在周游列国的过程红,孟子也不是没有收获。

孟子的思想在这些辩论中不仅得到了磨练,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将深奥的道理化为简单易懂的言辞,以期能够打动那些执迷于权力的君王们。

其中,与淳于髡的对话尤为经典。

淳于髡是当时齐国的一位辩士,以善辩著称。有一次,他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嫂子溺水了,你会伸手去救她吗?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因为在当时的礼教观念中,男女之间应有严格的界限,尤其是非直系亲属之间的身体接触更是被视为大忌。

面对这个问题,孟子并没有陷入礼教的禁锢之中,而是以超越时代的智慧给出了一个灵活的答案。

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他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救人应当优先于礼教,这就是通权达变。

孟子的这一回答不仅显示了他对人性的尊重,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从这也可以看出,老祖宗并不保守。

他强调,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不能拘泥于形式的礼教,而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导向,做出最符合人性和道德的选择。

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尤其是在那个礼教盛行的社会中,孟子的主张为儒家思想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不仅使他在当时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也为后世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思想的影响与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孟子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诸多变迁和再解读。

唐宋之后,程朱理学兴起,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

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强调道德规范和礼教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孟子思想中的灵活性和人性关怀逐渐被忽视。

程朱理学注重理性和秩序,强调礼教的不可侵犯性,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形式化和僵化。

孟子所提出是通权达变,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被逐渐边缘化,甚至在某些保守的学派中被视为对礼教的不尊重。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种对孟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使得儒学在后世的发展中出现了偏颇,尤其是在处理伦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更倾向于维护礼教的权威,而忽视了孟子所强调的人性和权变。

尽管如此,孟子的思想并未完全被埋没。

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思想界的变革,孟子思想中的灵活性和人性关怀再次被重视。

尤其是在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判的潮流。

在这一背景下,孟子的思想被重新解读和发扬,成为了批判旧礼教、倡导社会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

与此同时,孟子的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海外,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孟子的思想被视为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伦理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孟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

位,也在东亚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现代视角下的孟子思想

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孟子所提倡的人性关怀和灵活应变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首先,在性别平等和个人权益方面,孟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礼教的视角。

尽管“男女授受不亲”在古代被广泛解读为男女之间应保持距离,但孟子的通权达变原则却告诉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应当以人性为本,而非拘泥于形式的礼教。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诠释,成为了推动性别平等、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思想依据。

总结

孟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重新审视和解读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关怀和灵活应变的智慧。

今天,在面对性别平等、社会伦理、个人权益等问题时,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孟子的思想,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参考资料: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