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先生文中“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所述苏州古典园林是作为东方(中国)文化的象征而存在,我想将“中国的”(苏州古典)园林文化概括为六个字“儒释道”、“诗书画”。下面我将通过沧浪亭的“印心书屋”这个景观来阐述“中国的”(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儒释道”文化。

      来到沧浪亭的最南部,“看山楼”下有石屋两间,横额石刻“印心书屋”为清道光皇帝御书。石屋内设置石凳,屋前砌假山,围成小院,洞口上刻“圆灵证盟”四字为林则徐所书。“看山楼”因明道堂阻挡沧浪亭的南望视线而在园林最南石屋之上加建了二层楼。登石阶上到二层台阁,三面廊柱,一面敞开,内壁悬挂“看山楼”匾额。看山楼上有《沧浪亭增建二程子祠记》。上述介绍中处处透出“儒释道”之意。首先说“看山”其意,一是说站在楼台上可远眺上方、七子诸山,讲的是“道”法自然;二是借意“看山是山”的禅宗典故讲“佛”性见心:宋代惟政禅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三种境界。至于“儒”尊礼义则与二程祠有关。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儒客大家,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说完“看山楼”,再来说说“印心石屋”。其名取自佛家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印心石屋又与自称印心石屋的主人陶澎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澍作为儒家入世代表人物,《清史稿》称他为“胸无城府,见义勇为,为屏为翰,庶无愧焉。”,道光皇帝称他为“干国良臣”,林则徐赞他为“坐镇东南半壁雄”。1835年冬,55岁的陶澍因政绩卓著入京觐见道光皇帝,20天内被道光帝召见达14次,还被问到了家乡情况。在对家乡的描述中,陶澍特别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的故事:他出生贫苦,从小聪明好学,5、6岁就开始砍柴、放牛、打鱼,但他“且耕且读”,总是书本不离身,资江中,有石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方正若印,这就是印心石。陶澍很喜欢躺在这印心石上看书,并将就读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道光帝觉得十分有趣,先后亲赐“印心石屋”匾额。一幅较小,字高宽约六寸,另一幅长九尺多,字高各约一尺六寸,两幅并赐是人臣莫大的荣耀。至于石屋内设置的石凳,屋前所砌假山,又充分体现道家归于自然的理念。    

其三就要说到洞口上刻的“圆灵证盟”四字,取自宋吴郡太守谢庄的《月赋》:“柔雪凝,圆灵水镜”之意,指在月光朗照下,地如雪凝,天如水镜。这是儒;证盟是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其意为天如水镜可以作证,用月亮作为禅理的某种意象。此石恰围成小院,透露天人合一之道意。

最后再简述对宋李格非所说的“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的感悟:即时代兴则园林兴,时代废则园林废,所以我们要珍惜珍爱并共同维护时代之兴盛。    

​原创:跳跳

跳跳cy公众号  2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