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与警卫营合影,前排右一为叶挺

原文标题:《中国有了共产党》之“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提要:

1924年11月,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利用从苏联顾问那里筹来的一些钱和武器,招募士兵,建立起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共有120人。
随着大革命发展的需要和黄埔军校提供的人才支持,建立统一的革命军队一事被提上日程。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将黄埔军校和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到年底,编成6个军,共8.5万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
经过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努力,自筹经费,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于1925年11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内部建立了一个团,由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该团原称“第四军第三十四团”,翌年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在历史上被称为“叶挺独立团”。这支在北伐开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山鼻祖。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革命为什么会风起云涌?

——“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随着大革命发展的需要和黄埔军校提供的人才支持,建立统一的革命军队一事被提上日程。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将黄埔军校和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年底,编成6个军,共8.5万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

  国民革命军借鉴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等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当时各军党代表由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汪精卫兼任,副党代表实际负责军中的政治工作。

  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标志着革命力量的重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尤其是后来北伐战争的进程。

  至1927年春夏之际国共彻底决裂时,黄埔军校及其各地的分校共培养出1万多名学生,其中有2000余名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或共产党武装的参加者。这些人成了中国共产党最早进行武装斗争的种子。

  北伐,统一中国,这是孙中山建立南方政府后的迫切愿望。

  中国自清帝退位后,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状态。

  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建立护法政府并提出北伐,可是他自己没有可信赖的嫡系部队,主要是利用两广军阀。当时的军阀认定“有奶便是娘”,像陈炯明那样的广东军阀在孙中山和北洋军阀之间摇摆不定,唯利是图。

  孙中山极度失望,联合苏俄并吸收共产党人参加进来一同改组国民党。不过,直至他1925年3月去世时,国民党不仅没有能北伐统一中国,连广东省都没能统一。

  1925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把广东的几派军队如黄埔军、粤军、湘军、滇军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蒋介石为军长的第一军,干部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武器由苏联供给。

图片

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员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图为油画《1924·黄埔军校》(潘嘉俊 画 中国美术馆 藏)

  苏联当时积极支持中国的大革命,不过更看好国民党,而不是中国共产党。苏联驻国民政府的最高顾问鲍罗廷认为,共产党员到国民革命军中的主要工作是做政治动员和宣传工作,发动工农支援北伐,而不是抓兵权。当时担任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陈独秀也没有看到抓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

  最早重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设的,是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

  1924年11月,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利用从苏联顾问那里筹来的一些钱和武器,招募士兵,建立起隶属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共有120人。当时广东政府对军队管辖很松散,谁有钱有枪就可以建立军队,只要服从政府就行。

  铁甲车队建立后,实际归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主要跟随有“广东农王”之称的彭湃去保护农民运动。这表明,共产党的军队从建立起,就是为群众利益而战,与军阀部队有着根本区别。

图片

周恩来(1898—1976),1924年11月—1925年8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根据苏俄的经验和国内实际,坚持在连以上单位都设立党代表,团以上单位都设立政治部。在行军作战时,党代表和政工人员要身先士卒。这为后来我党建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蒋介石看到共产党人在军队中开展工作后极为不满,不允许共产党在他的第一军中存在。

  周恩来主张将共产党员完全从蒋介石的军队中撤出,另外建立军队,中央和共产国际方面却不同意这一方案。经过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努力,自筹经费,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于1925年11月在第四军内部建立了一个团,由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该团原称“第四军第三十四团”,翌年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在历史上被称为“叶挺独立团”。

图片

叶挺(1896—1946),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这支在北伐开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山鼻祖。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出发北伐,首战即遭到北洋军阀部队6个团的进攻。独立团利用雨天发起猛冲,并以农民武装一部迂回敌后助攻,结果不但打退了敌人进攻,而且乘胜追击,击溃敌人3个团,自己仅伤亡63人。当时叶挺独立团主要是靠“三猛战术”,即猛打、猛冲、猛追,连连告捷。由于敌我火力都不强,北洋军阀部队又腐败无能,叶挺独立团靠着英勇精神和迅猛进攻,加上当地农民的支援,便能以少胜多。

  8月下旬,北伐军同军阀吴佩孚的部队进行了一场决战,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在熟悉道路的农民引导下于深夜插入敌后,使敌军腹背受敌。独立团首先夺取了汀泗桥,为全军打开了通道。在贺胜桥一战中,担任前卫的叶挺独立团顶住了敌人的反扑,双方白刃相向,待后续部队赶到后,合力击溃敌军,一直追到武昌城下。

  叶挺独立团在攻城战中又出现了极其悲壮的一幕。攻城前各军选择奋勇队,独立团第一营全体参加。在共产党员曹渊营长带领下,大家把钱物都交付文书转寄家中,并写下了遗书,表示愿为革命牺牲。攻城令一下,一营官兵齐呼“革命万岁!”的口号,在夜幕掩护下冲到城下,以云梯爬城。因守敌投下炸药包、手榴弹并以机枪扫射,曹渊不幸牺牲。

  经过前仆后继的顽强进攻,北伐军于10月攻克武昌。第四军因战功最突出而被誉为“铁军”,独立团又在军中评为首功,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将独立团称为“铁军”。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打败数量多于自己的北洋军阀部队,不仅因为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在作战中异常勇敢、不怕牺牲,使得全军士气高昂,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密不可分。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工农群众运动立刻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其中以湖南、湖北、江西3省表现得最为显著。在湖南,从北伐军1926年夏进入那里到第二年1月,农民协会会员从40万人激增到200万人,差不多一半的湖南农民被组织了起来,发动了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在湖北,1927年1月,为抗议英国水兵在汉口登陆打死打伤中国人,共产党员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武汉各界30万人举行反英示威大会,会后冲入并占领了汉口英租界;同月,英国水兵在九江殴打罢工工人纠察队员,数万工人和群众占领了九江英租界,后交国民革命军接管。2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方面签署协定,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性斗争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胜利。

图片

在广州市举行的北伐誓师大会阅兵式

  1927年3月,当北伐军逼近上海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动员了80万工人罢工,并组织起几千名全副武装的工人纠察队,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驱逐了守城的军阀部队,使北伐军不费一枪一弹便开进了上海。

  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时,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各派军队都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

图片

参加上海市总工会升旗典礼的工人纠察队

  为壮大革命力量,当时中共湖北军委把北伐时第四军独立团留下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又补充了部分黄埔军校毕业的共产党员和招募来的新兵,将独立团扩编为5个团,分别是二十四师的3个团和二十五师的七十三、七十五团。具体扩编情况是:团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师部,叶挺任师长,并抽调部分军官和骨干分别组建二十四师下辖3个团。另外,以原叶挺独立团下属部队为班底分别成立了七十三团和七十五团,后来七十三团、七十五团再加上另调来的七十四团组成第二十五师。这5个团约有8000人,后来成为南昌起义的骨干力量。

  此外,独立团还抽出了一批骨干,与招募来的新兵一起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兵力约为2000人。这个团由于负责警卫武昌国民政府,被称为“国府警卫团”,后来成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军事骨干力量。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由于片面着重于民众运动,忽视对军队领导权的争取,导致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十分有限,但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积累了建军经验,保留了革命火种。

图片

主 管:后勤保障部军委政治工作局

主 办:后勤保障部军委政工保障室

主 编:李绍章

副主编韩 军  邓毅敏

责 编:荣 钎  

编 辑:杜明杰  沈浩南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