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颜真卿,不得不提及他那辉耀千古的书法盛誉。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这种笔法充分发挥了男性的沉着刚毅。

人品与书法相得益彰,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耿直的个性锻造了颜真卿为人的筋骨和为书的底蕴,他的从政和他那溢彩流芳的书法一样,光照千古。

初唐书坛取法二王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书法流派,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王派书法占重要位置。他们恪守王风,笔笔王法,这样便形成了以方正瘦硬为风格的初唐书体。

图片
颜真卿《多宝塔》原迹拓片,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此碑34行66字,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

颜真卿继往开来,在笔法、结体、章法上做了创造性的改变,他吸收了篆、隶中锋用笔和藏锋逆入的特点,将此化入楷书。而且“折叉股” “屋漏痕” “锥画沙”等笔法都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写出了独具特色的“蚕头燕尾”的颜楷。

颜楷笔画之间横细竖粗对比错综,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势,全篇布局充实茂密,浑然一体,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其字体的刚烈让人震撼。

正如颜真卿刚烈的性格,成为他宿命的必然,终究躲不过一劫,惨死于安史之乱后的叛军之手。

图片

颜真卿行书《湖州帖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帖为传颜真卿所书的一通信札,讲述湖州地区发生水灾,百姓得到安抚一事。根据书写的内容和史料推测,书写时间应在唐大历七年(772年)以后,即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期间。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河北属安禄山管辖,叛军所到之处,唐军或开门出迎,或弃城而逃。

唐玄宗得知消息后焦急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焉?”

而此时,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市)太守颜真卿不等诏令,早已挺身而出,发表檄文讨伐安禄山。不到一天时间,颜真卿管辖的三千兵马就扩充到万人,与他的堂兄常山郡(河北省正定)太守颜杲卿互为犄角,共同抗击叛军。

唐玄宗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颜真卿之所以能在整个大唐王朝慌乱失措之时,快速做出反应,是因为他早有准备。

图片
颜真卿《刘中使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颜真卿闻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行草书。

开元二十二年,26岁的颜真卿登进士第,由于他耿直中正、敢于谏言,得罪了权臣杨国忠。

45岁时,颜真卿被排挤出京,远赴平原出任太守。然而摆在颜真卿面前的,还有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平原郡属安禄山管辖,而安禄山在范阳筑城囤粮,招兵买马意欲谋反。

于是颜真卿也暗自做起防范,以防汛为名修筑城墙,并悄悄赶制兵器,囤积粮草,招抚豪族。

为避免安禄山疑心自己,他常常邀请文人宴饮赋诗,装出无为文人的样子。安禄山自此放了心,一门心思为造反准备。他绝不会想到,这个只知吟风弄月的文官竟在自己扫荡河北时,死死坚守住了平原郡。

史思明带重兵围攻常山,常山守将颜杲卿率军奋战,苦战六日,水粮矢俱尽后,城破被俘,宁死不降。颜杲卿最后被钩掉舌头,斩断双手,凌迟处死。

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此前一直往来于常山和平原之间,为两郡联合平乱传递消息,城破后也被俘斩首。颜氏一族被杀者有三十余人。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侄儿颜泉明到常山和洛阳一带寻找杲卿与季明的遗骸,但只找到了季明的头颅和杲卿的部分尸骨。

颜真卿闻讯,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名篇《祭侄文稿》

图片

颜真卿《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篇名作成为中国历史祭文书法之千古绝唱,长歌当哭,泣血哀恸。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动人心魄。

从《祭侄文稿》中,可清晰地看出颜真卿的思想感情。通篇文字悲愤痛苦,铿锵有声,尤其“贼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几个字,真是字字血泪,让人不忍卒读。

颜真卿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朝的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被朝廷召回到中央并予以重用。有一件事体现了颜真卿耿直的性情。

按礼法,朝廷宴会时的座次应按官职大小排列。然而定襄王郭英义为了向当红宦官鱼朝恩献媚,两次抬高鱼朝恩的座次。颜真卿非常气愤。同僚都劝他忍下这口气,而颜真卿认为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一定要争这个座次!

回到家后,颜真卿即给郭英义写了《与郭仆射书》,即现在有名的《争座位帖》。

图片

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故宫博物院收藏。 行草书,刻石藏于西安碑林,原迹已佚。

中唐之后,“安史之乱”虽已被平定,但已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德宗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朝中纷纷议论,该派谁去平乱。奸相卢杞素与颜真卿有过节,于是上报德宗,说颜真卿是“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前去劝说招降最为合适,德宗同意。

朝中公卿得知这个消息后皆失色,李希烈决心造反,卢杞让颜真卿去,不过是乘机铲除异己,因而都劝颜真卿不要去。而颜真卿回答说:“君命可避乎?”

受命后,已74岁高龄的颜真卿立即前往许昌。颜真卿不是不明白卢杞的险恶用心,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因此早已写好了给家人的遗书,要他们“奉家庙,抚遗孤。”他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去的。

果然一到许州,颜真卿就被李希烈扣留了。

李希烈与同党利诱颜真卿,许诺称帝后让他做宰相,颜真卿厉声喝道:“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诟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颜真卿自知命不久矣,于是给德宗写了遗表《奉命帖》,大意是“我奉命来此,没有完成使命,由于忠直忧勤,从来没有回去的想法,即使内心悲伤也不改初衷。久在风浪之中,自然要承受这种结果。千百年后的人们要认识我颜真卿的内心,就从这件事情来看吧。时也,命也,就是我此行的意义。人心无处可见,时事,也只有天知道。”

图片
颜真卿《奉命帖》,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正如司马光《新唐书传赞》所说:“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李希烈在龙兴寺堆起干柴,威胁颜真卿再不投降,就烧死他。颜真卿一句话没说,纵身就向火堆扑去,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因弟弟在叛乱中被杀而迁怒于颜真卿,于是派宦官前去蔡州杀颜真卿。

颜真卿享年76岁。

一代楷圣视死如归,然而他的忠烈壮举万古流芳,由此派生出“大义凛然”这个成语,这是颜真卿用生命为代价演绎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大美。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很多人还临摹过他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体境界之恢宏、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其端庄、阳刚气韵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位习书之人,但我们不要忘记他不仅是伟大的书法家,更是个刚直忠烈的战将!

觉得不错,转发给朋友或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