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网球公开赛上,郑钦文与费尔南德斯的对决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郑钦文对费尔南德斯爸爸在场边的喊声表达了不满,认为这干扰了她的比赛节奏,并因此进行了交涉。这个场景也将我们引向一个更普遍的命题:
如何培养青少年球员在比赛中应对噪音干扰的能力?
青少年球员,在赛场上不仅需要灵活的脚步、精准的击球,还要有颗抗干扰的心。青少年球员在赛场上面对的噪音干扰大致分为两类:内在噪音和外在噪音。内在噪音来自青少年球员的大脑,是那些杂乱的思绪、不安的情绪;而外在噪音则是物理性的,如对手的大喊、对手教练团队的喊声、观众的叫喊,甚至裁判的判罚声音等都像是暗处射来的子弹,这些噪音声音在开放式的比赛环境中无处不在,宛如一团乱麻,将专注力一点点吞噬。
但问题是:当青少年球员将这些声音一概视作噪音时,就会在大脑里埋下了一颗“情绪失控”的种子。
随着比赛的进行,这棵情绪失控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越长越高,越扎越深,最终枝叶会把专注力遮得严严实实。越注意这些声音,大脑留给专注比赛的空间则会压缩得越来越少,直到打丢一个又一个球,终于忍无可忍,心里怒吼:“闭嘴吧!”到最后有些青少年球员可能陷入焦躁,失去节奏,像被噪音裹挟的船,摇摇晃晃找不到方向,迷失在比赛之中。
“进入心流”或“专注当下”,好像只要喊出这几个词儿,情绪失控就迎刃而解,问题就随风而去,但现实是说与做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的鸿沟。知道自己要专注是一回事,真正做到不被干扰则是另一回事。通常,我们的解决办法是“讲道理”。我们会不断告诉青少年球员,要专注,不要分心,深呼吸,冷静下来。听上去很美,像给大脑安抚了一只温柔的小狗,可现实是,当青少年球员真的站在赛场上,被那些噪音包围时,那只小狗瞬间变成了发疯的猎犬,乱叫乱跑。于是,这些说教的道理通通无效。
那么,当“讲道理”不起作用时,我们还能如何训练大脑去对抗噪音呢?
在中网期间,我曾与久事网球队的随队心理韧性教练陈老师(参阅《韧性与心智:胜负天平已向网球青少年的内心倾斜,且愈来愈重!》)探讨这个问题:如果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闭上嘴、保持沉默,不发声,那么这次咨询还会有成效吗?这个问题并非是对流行心理咨询方法的否定,而是对“言语至上”的咨询方式提出了拷问,进入深入探究网球心理训练的有效本源是什么——有些时候,闭嘴也许比多说要有效。
真正的网球心理训练,并非只是不断地通过“语言”提醒青少年球员要保持专注,而是要让他们在身体动作控制实践中学会在噪音中找到那片安静的地方——不将外界的声音噪音当场敌人,而是让它们成为比赛背景中的一部分,像早上闹钟的铃声一样,听着听着,也就习惯了。
如何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尝试,暂时放下“讲道理”的训练方法,让青少年球员体验下让大脑安静来的动作操练,在无声语言(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参阅《中国网球公开赛钻石球场公益讲座视频:青少年网球心智训练的制胜之道》)操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这样慢慢地,青少年球员会明白——外界的噪音,并不会消失,它永远在那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跟它共处。噪音本质上无害,真正的敌人,是你内心的那棵“情绪失控”的种子。如果青少年球员能在这些声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噪音反而会成为自己的节拍器,帮忙稳住心神,成为比赛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青少年球员日常训练中要让大脑习惯各种噪音的干扰,并培养出快速切换的能力。这样,比赛中的每一声喊叫、每一个噪音,都会转化为激发斗志的工具,而不是干扰。
内在噪音和外在噪音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运动员与自己博弈的产物,最终的决胜点在于你如何对待它们的心态。
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长时间的个性化训练积累与反复在比赛中实践,就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心智的磨砺,每一次的干扰都成为成长的机会。我们大脑的专注力是有限的,跟它对抗只会让自己更累,接受它,并在噪音中学会游泳,反而让你如鱼得水。
那些外界的“噪音”根本没有什么杀伤力,真正的声音,一直都在自己的大脑里。当青少年球员能够让内心真正回归当下,外界的一切干扰都不过是比赛的背景音乐,不再影响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胜负的天平自然会向你倾斜。

褪去技术与体能的华丽外衣,

网球比赛则是赤裸裸的心战!